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遇见《4900种色彩》,为什么路易威登基金会北京 Espace 开幕展会选择里希特

Jun 28, 2017   谢斯曼

北京。6月29日,路易威登基金会致敬当今在世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格哈德 · 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展览将面向公众开放,这也宣告着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Espace Louis Vuitton Beijing)的正式开幕。展览活动以路易威登基金会的“Hors-les-murs 墙外”项目框架策划,在东京、慕尼黑、威尼斯与北京路易威登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中,展示基金会尚未公开的馆藏,延续路易威登基金会“致力于将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带入大众视野,并展示这些艺术家在20世纪的灵感之源”的愿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展览及文化项目,路易威登基金会的珍贵馆藏及艺术项目将一一呈现给中国公众。

2008年,中国美术馆首次以里希特为主题,展出其在1963年至2007年间绘制的画作;而这次路易威登基金会则专门从馆藏中甄选了当时未展出的艺术家其后的创作,使中国观众得以一睹里斯特的后续作品。

1▲ 《4900种色彩》(4900 FARBEN)第七版在展览现场

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总监苏珊·帕杰(Suzanne Pagé)指出,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办是“一种立足中国文化肌理的方式”。自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路易威登基金会以由弗兰克 · 盖里(Frank Gehry)打造的非凡建筑及一系列展览持续点燃着法国及世界参观者的热情,每年的平均参观人数已达到100万人次。

23▲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格哈德 · 里希特”作品展展览现场

在创立之初,路易威登基金会即格外注重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并希望基金会收藏的艺术瑰宝能为更多公众所触及。而这一理念,伴随着2011年至2014年间,东京、威尼斯、慕尼黑路易威登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办,不断延展;并于2015年6月,路易威登基金会宣布启动“Hors-les-murs 墙外”项目后,持续发酵。此次,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首展“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亦是在“Hors-les-murs 墙外”项目的框架之下,该项目尤其注重将路易威登基金会尚未公开的珍贵馆藏带往海外,让这些艺术经典突破地理的界限,在全世界“流动”。

45▲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展览现场,大量的视听素材帮助观者了解路易威登基金会的历史及艺术家创作发展史

本次展览将包括一幅此前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珍品——里希特的万花筒风格系列作品,《4900种色彩》(4900 FARBEN)的第七版。这件作品由196块面板组成,每块面板中含有25个色彩方块,以11种核心样式排布在一起,它代表了艺术家自1966年起通过大规模复制漆料生产商的工业比色表,对色域绘画所作的初步探索,体现他的实际创作方式,以及他对于“去主观化”绘画的不懈追求。由此看来,通过这样一件作品可表明里希特在传统西方绘画领域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78▲ 科隆大教堂南耳堂修复项目及里希特创作过程纪录片静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面板可由艺术家根据展览空间自由排列组合,所呈现的规模可大可小。而里希特为了此次北京 Espace 的展览,于去年底手绘草图,亲自设定该作品对于北京观众的呈现形式。《4900种色彩》源于里希特为科隆大教堂南耳堂重新设计的彩色玻璃窗,历时5年,艺术家最终选择了一种完全没有基督教内容的、由彩色板块组成的现代抽象图案。此次展览特别放映了该修复项目及里希特创作过程的纪录片,帮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家地创作意图。

9▲ 里希特《线条》系列作品在展览现场

同样来自基金会馆藏的作品《线条(920-1)》(Strip(920-1))《线条(921-2)》(Strip (921-2))与《线条(921-5)》(Strip (921-5)),将进一步展现出艺术家对于绘画与摄影关系的兴趣。实际上,这些作品是里希特创作于1990年的刮板绘画的放大版数码照片复制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计算机控制的图像处理流程重新演绎了他早年的抽象画作品:将原本的抽象组合分解成部分,使之缩小,再用它们的镜像使之无限抻拉,最后将这些片段重新组合,成为了新的创造物。

虽然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绘画媒材和创作方式,里希特的作品却始终和“绘画”本身有着无限的关联,对他自己来说,不论是早前的摄影绘画作品还是后来借助电脑技术的抽象画作,皆是同根同源——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绘画。

为什么路易威登基金会会选择在开幕展展出里希特的作品?我们又如何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未来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策展人安洁丽娜·榭尔弗(Angeline Scherf)接受了《艺术新闻》的专访,同我们分享了一些展览背后的故事。

10▲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策展人安洁丽娜·榭尔弗(Angeline Scherf),图片来源:路易威登基金会

Q: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开幕展为什么会选择呈现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

A: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全世界有几个不同的“墙外”项目的文化艺术空间,北京的 Espace 是其中一个。从两年前开始,我们基金会希望能够把馆藏中最有象征性、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作品能够在“墙外”的项目当中,也就是在我们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中心当中展出。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艺术家和作品本身的分量,以及之前其实很少展出,这也是原因之一。

Q:您知道里希特对于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吗?路易威登基金会在为此次展览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时候是否也将这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A:您刚才谈到的原因非常重要。此外,从我们基金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对绘画这个媒材非常重视。在西方艺术史当中,绘画这个媒材一直处在核心位置。里希特的很多创作和思考都是从绘画出发的,尤其是绘画这种艺术形式遇到危机的时候。所以当我们选择艺术家的时候,会考虑到要把西方艺术当中触碰核心问题的艺术家的作品带过来

Q:我在观看此次展出的作品时,会产生目眩的感觉。此次布展是否在灯光、光线上作出了特别的调试?

A:照明确实是展览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这次我们另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是让自然光能够进入到展厅,因为对于绘画作品来说自然光是特别重要的。比如说印象派的作品,不光画的时候在自然光下,作品在展示的时候也是需要一定有自然光的。所以这次我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的照明,最少地利用人工光的照明。当然,比如此次展出的《4900种色彩》这个作品,它本身釉面的材质也会有微妙的反光。

Q:作为路易威登基金会诸多海外文化艺术空间的一座,北京 Espace 将在未来的“墙外”项目中会有怎样的发展?

A:对于我们基金会来说,从巴黎本部的建立,到艺术藏品的初步完善,以及现在持续地进一步地发展,我们对于“墙外”项目会选择在巴黎很少展出过的作品。我们一个关键的国际化的观念就是把路易威登基金会的收藏传递给全世界不同的公众,让它接触到更广泛的群体,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Q:谈到公众,此次的展览筹备是否为了增进本土参观者对作品的理解而做出一些调试?您对观者的反应有何期待?

A:我们在筹备这个项目的时候,最希望的是把当代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人物和作品带到中国、带到北京、带到本地。其实对于本地公众的反应我们是持开放态度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巴黎完全是像博物馆一样在运作,我们有自己展览和收藏的政策,我们也希望“墙外”项目中这些不同的文化艺术中心能够成为当地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对于北京 Espace,我们当然希望它对于北京艺术圈,或者说更广阔的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像一座博物馆一般。

Q: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此后会有什么展览计划?

A:目前没有完全确定,但非常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法国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出。(采访、撰文/谢斯曼)

路易威登基金会:德国艺术家 Gerhard Richter 作品展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 | 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商城西楼)

6月29日至11月26日

*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图片均由TANC提供,摄影师陈珊

在流动中寻找“全球定位”:新一代“海归”艺术家在西岸提问艺术系统

6月29日,作为正在建设中、即将于2018年年中建成的油罐艺术中心的预热,展览“全球定位”分别在乔空间和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进行。展览由缪子衿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共9位与其有类似海外学习及生活经历、年纪相仿的艺术家。全球化既深刻影响了这群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知识系统,决定了他们所生活、工作及展览所需要不断变动的物理空间,在艺术家这一职业身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职业本身及自我身份的追问。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