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透明的声音”串联的这程“内心之旅”中,你听到光了吗?

May 23, 2017   陈丹阳

上海。5月初,由法国音乐家詹姆斯·吉鲁东(James Giroudon)策划的展览“透明的声音”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的开篇之作,展览围绕“透明”这一主题,展出了来自全球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通过声音的波动将整个展览空间串联起来,勾勒出近五十年内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对声音的运用于解读,同时也展示了声音在当下艺术和科技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640

▲ Michel François《水的悬滞》在“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

 

对大多数人而言,视觉通常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展览让参观者建立听觉的逻辑。” 

——法国音乐家詹姆斯·吉鲁

吉鲁东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对大多数人而言,视觉通常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让参观者建立听觉的逻辑。展览中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呈现出了相互合作的状态,共同构成了对‘声音’和‘透明’的多维度解读。”

giroudon

▲ 法国作曲家、“透明的展览”展览策展人

吉鲁东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可以把透明理解为一种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我们可以进入到其他空间。声音可以是透明的,无声的装置可以引发参观者对声响的想象,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是透明的。”

640-1

▲ “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

展览随着“玻璃、光与影”、“声响空灵的空间”、“静默,微乎其微”、“虚拟领地”四条线索展开。依据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独特空间结构,策展人巧妙地将这些展品布置在中央核心筒大厅与回旋坡道展厅内,“参观者将有意无意地参与其中,就像踏入了一场寻找内心之旅。”

 

光与影的诗意

– ▬ –

邓悦君的《呓语2015》以上下做呼吸运动的铁盒营造了一个虚幻、暧昧、浮动的光影空间。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梦、影子、机械运动、能量、仿生生物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方向。你在梦境中所感知到的其实都很真实,但又只是存在于这个空间内。梦境里的我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自己。”

640-2

▲ 邓悦君《呓语2015》

相较之于《梦呓2015》,邓悦君的另一件作品《“O”》似乎更符合声音装置定义。这件作品将100个人发出的“O”音刻录到芯片中并植入100个太阳能光电装置内。当三组模拟阳光的照射灯按某种节奏变换开关时,光电昆虫即根据光线变化制造出不同的声响效果。整个装置如一个独立的、富有生命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

台湾艺术家江元皓同样以“光”为媒介,将自己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在作品《见花又是花》中,投影仪在黑墙上照出跳动的白色光影,从点连结成线,又组织成面。最终,参观者将看到明显的“窗”的图案。作品名《见花又是花》受到了禅宗哲学中“一花一世界”的启示。江元皓表示:“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无国界、零介质的网络空间。我们通过一个个登陆窗口进入到这个虚拟的世界,但这其实只是一堆数据给你的冰冷反馈。现实中的我们永远只能在窗外。”

640-3

▲ 江元皓《见花又是花》

在美术馆一层的核心筒内,陈列着法国艺术家皮埃尔-阿兰·亚弗雷努(Pierre-Alain Jaffrennou)的作品《天使坠落》(The Fall of the angel)。黑暗之中,一个盛满红色液体的巨型玻璃盆被放置在方形碑上,一束纤细的红色激光从上方笔直射入盆中央。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滴水坠入盆中,激荡起一圈圈细纹与光波。而光线又仿佛从盆中升起,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作品现场模拟的翅膀拍击和水滴声与视觉装置默契配合,时断时续的声音片段带来不可预知的神秘。

640-4 640-5

▲ 皮埃尔-阿兰·亚弗雷努《天使坠落》

 

静默:感知聆听

– ▬ –

将透明与声音相联系,吉鲁东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在倾听透明的过程中,人们专注于静默并发现了声音。“沉默之声就像孤独、爱情或友谊。我认为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至少独立于生活、时间,和可口可乐之外。”

台湾艺术家王福瑞的作品《电磁音景》乍看是一件无声的作品,一个个线条分明利落的铝制框架犹如浮华都市里重重叠叠的管线,参观者需手持特制仪器走近铝制框架才能聆听到艺术家录制的电磁音景。

640-6

▲ 王福瑞《电磁音景》展览现场,观者需手持特制仪器走近铝制框架才能聆听到艺术家录制的电磁音景

“都市里充斥着噪音。每天我们坐地铁、使用ATM取钱,甚至路灯开合,都有电流声产生。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只是我们并不在乎它们。‘静噪’即意指此。”王福瑞关注都市的声景,却不囿于传统田野录音的方式。“我无法重现整个城市,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能让听者从一个‘听的身体’转变为‘聆听的眼睛’,使得声音也因而成为一种如视觉客体一般地被搜集、储存并传送的客体。”

诗歌或许是最早的听觉艺术作品,早在文字被创造之前,游吟诗人变便将集体记忆传唱成了流传至今的史诗。李雨航的作品《我的朋友》即以诗的语言交错着视觉与听觉,造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起源于艺术家与一位瑞士朋友的书信,艺术家用不同词性的单词将她们之间的信件内容创作成诗。声音与视觉忽而同步,忽而又错开,这种即兴的形式使诗歌愈发轻盈跳跃。冷静的朗读以及视觉听觉的错位,张扬了语言的自由,使得观众能穿梭在语言的丛林中寻得自己的解读

 

数字领域:模糊的边界

– ▬ –

吉鲁东对“透明”的第三层解读基于他对虚拟世界的思考。“数码手段的普及产生并加速了艺术作品去物质化的过程,并介入到每个元素的相互运动中。所有都变得更轻,甚至变得无意义、漂浮乃至透明。”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的作品《绿色声音》,借助有动作捕捉功能的智能手机,由电脑按照算法实时更新呈现效果,让参观者主动参与到声音的建造之中。

640-7

▲ 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绿色声音》

与此同时,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愈发令人无法把握。“有越来越多信息表示我们的世界越来越透明,但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操控。”格里高利·沙通斯基(Gregory Chatonsky)的作品《地平线》即表达了对这种“信息场域”的担忧。艺术家将从网络上搜索到的数据中心走道的照片集合成影像。“互联网的属性是非物质化的,但网络确是由繁重的物质设备组成的。法国70%的电力用于这些数据中心。”

640-8

▲帕斯卡·弗拉芒的无声作品《居民Ⅱ》

声音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它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人们的存在方式,使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和可变力的强度。通过声音与空间、有声与无声、强和弱的组合,整个场馆的运作宛若一支生动的乐曲。直到最顶层帕斯卡·弗拉芒(Pascal Frament)的无声作品《居民Ⅱ》和《在那里02》,展览走向曲终。(采访、撰文/陈丹阳)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来自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透明的声音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至7月30日

“杜尚奖”来中国了:并非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法国当代艺术图景

今年初夏,北京红砖美术馆和广州时代美术馆将分别推出“高压”(Haute Tension)及“剑拔弩张”(Haute Tension 2)展览。5月27日,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的“高压”率先开幕,以法国当代艺术家对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反思为线索,呈现了洛朗·格拉索、朱利安·佩维厄和塔提亚娜·图薇共8位马塞尔·杜尚奖(Prix Marcel Duchamp,简称“杜尚奖”)历年得奖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多数作品为首次在中国展出。“这些艺术家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他们的创作源自和世界的接触和对话,是对当代社会种种发展趋势进行充满张力和能量的探究和反思。”策展人阿尔弗雷·帕克芒认为。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