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于5月11日开幕,邱志杰担任本次中国馆策展人,由其策划的展览主题“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不仅呼应着本届双年展总主题“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同时恰如其分地呼应了中国关于“永生”的回答。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摄影:陈旖、沈小闽
在表现形式上,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旨在成为“艺术家为了艺术家而设计”的一届双年展,将艺术家置于第一线。而中国馆的策展方案也是一个由“艺术家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提出关于什么是“永生”理解的中国方案。当地时间5月10日,在《艺术新闻》姊妹刊《艺术界》“正在生成:时间中的艺术”的主题论坛上,《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与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参展艺术家汤南南与邬建安一起讨论了艺术的师承与“中国”的混杂生成。
“不息”这个逻辑在中国自己的逻辑里是很容易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体就是“民间”,但某种意义上又不是完全民间的,比如刺绣和皮影,也属于宫廷的传统。什么是“不死”?我们的回答是“不息”。
——邱志杰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摄影:陈旖、沈小闽
参展艺术家之一邬建安表示,本次展览隐含了“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线索,它们构成“山”与“海”对应的意象。而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二幅宋代古画共同构成展览的“引文”,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构成指向“不息”的意象。
而这些线索都会在从大海汲取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汤南南、汲取“迷信”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邬建安、雕刻影子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与汇集苏绣艺术传承脉络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的相互合作中展开。
邱志杰认为:“艺术是一代代人共同创造的,艺术家个体会消失,但这股力量是不息的。中国的艺术家是那种自我能量比较小的,他们不是那么重视个体创造的神话,所以‘雅集’可以说是一套让这股不息能量运行的方式。”
▲ 姚惠芬《马远十二水图》系列,苏绣,20 x 35 cm,2017年,图片来源:TANC
姚惠芬不仅通过苏绣再现了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也参与了汤南南《遗忘之海》的创作。邬建安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已合作多年,在本次展览中针对马远的《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了新的创作;而汤南南与汪天稳,邬建安与姚惠芬也交叉产生出《移山》《七座山》《崖山》《五百笔》《逍遥游》《遗忘之海202》等新作品。邱志杰认为,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同时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
邬建安的《九重天》暗含了一个层层相套的轴对称的曼陀罗结构。“天”在这里被描述成一层层逐次摊开的动物的皮,“天”也因此呈现为人形,这和汉字构造“天”这个字的方式完全吻合。邬建安的天空不是一个令人心怀敬畏而难于测绘的存在,邬建安把它描述成一种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的进化过程。从外到里(从下到上),分别出现娃娃鱼、青蛙、人面鸟,隐隐约约都与人形同构。
▲ 邬建安《九重天》,皮影装置
而汤南南具有纪录风格的影片《填海》则拍摄了艺术家在海上目睹的惊人一幕。坠落海中的鸟努力挣扎离开海面,却被它所羁绊的重物不断扯回。标题《填海》来自古老的中国神话,淹死于海中的少女化作精卫鸟,不停地衔木要填平大海。这个神话如同欧洲的普罗米修斯或西西弗斯,成为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象征。在汤南南的作品中,填海的木石成为生存的羁绊,象征在此被重构:不息的生存斗争的方向在于超越执念。
▲ 汤南南影像作品,摄影:陈旖、沈小闽
本次中国馆另一特别之处在于设置了文献区,展示4位艺术家各自的师承,进一步把“不息”由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有着各自的师承,同时也是一位教师。在这样一种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而这种艺术阐释模型,将完全不同于那种强调个人创造的艺术生产模式,这就是中国艺术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文献区,摄影:陈旖、沈小闽
邱志杰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提到,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策展人,而是一个“Mapper”(绘制地图的人)。他为本次展览绘制了一幅同样名为《不息》的地图,阐述自己的策展理念:展览在意象上将以“山·海”与“ 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来展开叙事。
▲ 邱志杰绘制的“不息”地图
无论是从策展理念还是空间布置上都自成一体的中国馆,如何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一个充满交流沟通的平台上发声?在与《艺术新闻》对谈时,策展人邱志杰这样回应道:“我们就是应该拿原汁原味的、复杂的、晦涩的东西出来。中国始终都是一股漩涡,不断把其他东西卷入自己的漩涡。中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网络的连接点,有各种外在能量输入和转换。”(撰文、采访/TANC)
当地时间5月10日,《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与姊妹刊《艺术界》主编岳鸿飞(Robin Peckham)以“正在生成:时间中的艺术”为题,在位于军械库的中国馆室外,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参展艺术家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在帕萨尼宫(Palazzo Pisani)举办个展“幕后”的艺术家梁远苇,以及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及中国馆参展艺术家汤南南和邬建安一起,就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呈现,以及中国馆如何与双年展进行表达和对话,展开了讨论。更多论坛相关内容见近期即将推出的报道。
▲ “正在生成:时间中的艺术”对谈现场,摄影:陈旖、沈小闽
- 多媒体皮影表演
5月11日,11:00及15:30
5月12日,10:30及16:00
5月10、13、14日,11:00及16:00
- 与威尼斯大学亚非研究系共同主办讲座及论坛
5月12日,14:00-18:00
- 《寻海记》工作坊
5月13日、14日,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