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甄选皮高奇收藏中十五位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巴黎展现多视角的非洲艺术

Apr 28, 2017   余小蕙

巴黎。本次“艺术/非洲,新工作室”(Art, Afrique, le nouvel atelier)由3个不同的展览、或按照策展人、基金会艺术总监苏珊·帕杰(Suzanne Pagé)所言的“两个特定的时空”搭配基金会收藏组成:地下楼展厅举行的“局内人”,是巴黎首次大规模呈现知名收藏家尚·皮高齐(Jean Pigozzi)于1989-2009年间汇集的一批非洲艺术作品选辑;地面一楼和二楼展厅的“在场”展,聚焦当下的南非艺术创作;三楼则是路易威登基金会自身收藏的非洲艺术家作品 。帕杰表示:“我无意呈现非洲当代艺术的全景图,而是提供一个切片。”

640

▲“艺术/非洲,新工作室”展览现场

身为 SIMCA 汽车品牌继承人、本身也是位摄影师的皮高齐,因1989年参观“大地魔术师”展深受震撼,一头栽进非洲当代艺术的世界,20多年来建立了一批数量超过一万多件、被誉为全世界最丰富的非洲当代艺术私人收藏。不过他本人至今从未踏足非洲,而是自始全权委托艺术顾问、同时也是“大地魔术师”策展人之一的马宁昂(André Magnin),为他在非洲各处寻访艺术家和购买作品;两人的合作从1989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马宁昂决定开画廊为止。

640-1

▲收藏家尚·皮高齐(Jean Pigozzi),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帕杰从皮高齐的丰富收藏中挑选了来自8个国家的15位艺术家,几乎都是最具代表性、为双年展、三年展等大型国际展常客的艺术家,包括引发皮高齐对非洲当代艺术热情的4位“大地魔术师”艺术家——象牙海岸艺术家弗雷德·布鲁里·布阿布雷(Frédéric Bruly Bouabré)、刚果共和国艺术家谢里·桑巴(Chéri Samba)、波的茨·伊塞克·金格勒茨(BodysIsek Kingelez)和塞内加尔艺术家塞妮·阿瓦·卡马拉(Seni Awa Camara)——或是去年在高古轩画廊巴黎空间举行个展的贝宁艺术家阿祖美(Romuald Hazoumé)、以拍摄巴马科居民全身或半身人像,或取景日常生活、富独特韵味的黑白照片而富国际声望的两位马利共和国摄影师——赛都·凯达(Seydou Keïta)和马利克·希迪贝(Malik Sidibé)等。

640-2

▲ 克芒·瓦·路勒(Kemang Wa Lehulere)作品《Reddening of the greens or dog sleep manifesto》,图片来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640-3

▲ 克芒·瓦·路勒作品在“艺术/非洲,新工作室”展览现场

尽管私人收藏更具有个人主观色彩,但皮高齐从一开始就制定的收藏条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色”非洲,艺术家必须在非洲生活和创作,必须没有受过美院训练——使得他收藏的艺术品具有某些特定取向,例如手工制造、对回收材料的使用和转化、视觉性强、反映传统和信仰、具仪式感等等。布阿布雷通过一系列数十张、上百张的小型绘画,对某个题材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探索和知识建构;桑巴色彩鲜艳的绘画,融合文字标语,以嬉闹嘲讽的口吻揭露政治人物贪污、种族斗争、环保等社会问题;金格勒茨用纸板和不同颜料制作出一座座具有丰富细节的理想城市的微型模型;利果贝特·尼米(Rigobert Nimi)色彩绚丽、深具未来感的太空建筑,同样完全手工制造,利用捡拾来的废弃物。

640-4 640-5

▲ “艺术/非洲,新工作室”展览现场,波的茨·伊塞克·金格勒茨(BodysIsek Kingelez)作品

另一方面,非洲艺术家对西方经常带有的异国情调眼光和对“非洲性”的期待也很清楚,并擅长利用西方人认定的“非洲”图腾和符号来进行颠覆性的创作。阿祖美将走私汽油用的塑料桶切割改造成具有黑人五官特征的“假面具”,不仅一针见血地调侃和嘲讽了西方人对非洲、对面具的迷恋,并以此进入西方艺术体制。自1986年为筹备“大地魔术师” 、1989年为皮高齐建立个人收藏,三十年来不断进出非洲不同国家、对此次每位参展艺术家都非常了解的马宁昂指出,“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对创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需求,深富创意,以及不必向任何人交代的自由。”

皮高齐“本质主义”式的条件却也是一种限制,排除了非黑人(例如某些南非或北非阿格里布的艺术家)和住在海外的非洲艺术家。帕杰表示,“1989-2009,代表的是一位收藏家和他的拓荒者之间长期不懈的探索;它同时也代表了另一个时期——在网际网路、手机、社交网络出现和发展之前,并不能反映今天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旅行、信息丰富的现状。”

640-6

▲ “艺术/非洲,新工作室”展览现场,喀麦隆艺术家巴斯卡·马汀·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的作品《殖民》

对此,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征得皮高齐和马宁昂同意下,邀请常住比利时的喀麦隆艺术家巴斯卡·马汀·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在展厅入口处构思制作大型装置,不论是涂上红、黄、蓝、黑、白等各种颜色的小石块在柱子和墙面蔓延开来《殖民》或是将非洲53个国家的国旗彼此相连的《独立恰恰》,艺术家希望传达的是一种混合、相遇、宽容、和平共处的人文精神。

640-7 640-8

▲ 珍·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作品《Infantry with Beast》

与此同时,路易威登基金会组织另一个展览“在场”作为补充,深入探索南非当代艺术场景。2013年,巴黎红屋基金会曾大规模介绍约翰内斯堡艺术家。南非是非洲极少数具有相对完整艺术基础结构的国家,有配套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具国际知名度的画廊和博览会,以及积极投入的机构和非营利空间,艺术家尤其具有高度的社会意识和参与。帕杰表示,这次展出三个不同世代的16位艺术家和3位摄影师,都对南非社会现实充满自觉,并深信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他们的创作体现出为追求社会正义所发展出的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

640-9

▲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作品《dessin pour Triumphs and Laments (Procession of Migrants)》,图片来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1930-1960年代出生、亲身经历过种族隔离制度的艺术家,如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珍·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大卫·戈登布拉特(David Goldblatt)和苏·威廉森(Sue Williamson),他们的艺术实践长期植根于南非历史和社会现实,以唤醒大众意识、促进社会公义为目标,影响了众多艺术家。 例如1970年代出生、以“视觉社会活动家”自称的扎涅勒·慕荷里(Zanele Muholi),她长期拍摄和记录南非黑人女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等边缘、受压迫群体的肖像。自2006年开始进行的《脸孔与阶段跟进》系列,跟进了拍摄同一对象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一面大墙铺展开来的三百多张照片,主角双眼直视前方,仿佛要观众正视和尊重他们被主流社会价值观拒绝的主体性。

莫谢卡·蓝加(Moshekwa Langa)和尼可拉斯·赫洛伯(Nicholas Hlobo)等艺术家,同样用创作来思索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实现民主政治转型过程中,南非社会内部的紧张状态,通过挖掘埋藏深处的创伤和记忆,探索和质疑南非的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

640-10

▲ 贝宁艺术家阿祖美(Romuald Hazoumé) 作品

蓝加的《拖画》(2016)将湿画布绑在汽车后头,绕着家乡小村落的红泥路行驶。同一展厅另一件作品,《我从何处开始》呈现一群人排队等着上公车,但艺术家只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下半身,那踩在泥地上,不断缓缓向前移动的双脚,搭配不断重复着“我从何处开始”字语的音乐,萦绕在观众的脑海久久不散。蓝加的作品除了暗示村民为了工作和生活需求必须不断移动,迁徙的宿命,也表达了他和这块土地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赫洛伯8米多长的装置《NDIZE:尾巴》(2010),一个用橡胶、丝带、织物和白色粘土球构成的尾巴,让人仿佛闯入一场捉迷藏的游戏;NDIZE 正是艺术家出身的科萨族小孩玩捉迷藏要找的对象。

640-11

▲ 尼可拉斯·赫洛伯(Nicholas Hlobo)作品《NDIZE:尾巴》

位于三楼展厅的基金会收藏展,包括生活在西方的15位非洲艺术家,其中5位同时参加“在场”展。尽管帕杰宣称基金会多年前即开始收藏非洲艺术家的创作,但这次展出的绝大部分为近两三年作品。

1989年“大地魔术师”举行近30年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艺术/非洲:新工作室” ,不论是对皮高齐收藏的选件或是聚焦南非具社会政治参与性艺术创作的展览,力图摆脱一种对非洲艺术充满异国情调、猎奇式的幻想,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视角、创作媒介和手法、图像、叙事、语言,以及艺术家的“在场”,呈现复杂多样的非洲当代艺术场景。如果说,非洲艺术家的创作与其国家社会、历史现实紧密相连,所探讨的后殖民、种族歧视和隔离、社会暴力、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等问题,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地方;而且他们也不畏观照和思考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来探究具普世价值的议题,例如肯特里奇的三频影像作品《论样板戏》(2015),通过中国文革样板戏来探讨文化传播的过程与审美及思想的转化。(撰文/余小蕙)

 

艺术/非洲:新工作室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展览至8月28日

从永乐御制唐卡到宣德青花大碗:“永乐大帝的世界”还聚集了哪些拍场天价古董

4月28日,“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共汇集了包括2014年由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在香港佳士得以3.48亿港元拍下的“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及其他14件包括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瓷器以及佛像在内的文物。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