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普利兹克得主伊东丰雄把回顾展带到上海,在PSA回望“还历之年”

Apr 23, 2017   Laura Xue

上海。4月21日,日本建筑师、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得主、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Toyo Ito)全球范围内的首次个人回顾展“曲水流思”(Toyo Ito: On the Stream)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此次展览是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日本建筑师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坂本一成(Kazunari Sakamoto)、藤本壮介(Sou Fujimoto)举办个展后再次为重量级日本建筑师举办的个人展览。此次展览将展出至7月23日。

0-68

伊东丰雄
Toyo Ito

日本当代建筑师

曾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日本建筑学院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重要奖项

代表作有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

0-67▲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厅现场

展览全面回顾了伊东丰雄自1971年成立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至今46年以来所有重要的作品,包括银色小屋、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大家的森林”歧阜媒体中心,以及最新在中国进行的宁波华茂国际教育图书馆等项目。

0-66▲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厅现场

展厅中央流水型的长桌上展示了大量相关建筑的模型,而受“大家的森林”歧阜媒体中心启发的“穹顶闲室”(Relax Globe)则被流水型桌面环抱——当观众踏入穹顶内,或在伊东丰雄设计的豆子沙发上坐卧时,就可以同时欣赏到投影到穹顶内部的伊东丰雄建筑设计的几何造型。展厅内同时设有小剧场,放映伊东丰雄的相关纪录片。

0-65▲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览现场“穹顶闲室”外观
0-64▲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览现场“穹顶闲室”内休憩、观赏的观众

“还历”之问

– ▬ –

从加入“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创始人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事务所、到1971年自立门户之初成立的工作室“URBOT”(即“Urban Robot”,城市机器人),再到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年75岁的伊东丰雄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谈到此时举办回顾展的重要意义,并谈到日本文化中“还历之年”这一人生重要的分水岭。

“我在1971年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至今已经过去了46年。于是我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已经经历了一个轮回。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个说法,人这一生中,当年满60岁的时候便迎来了自己的‘还历之年’,意味着干支一轮都轮过了,人生一轮也都轮回过了,接下来要重新开始自己新的人生。”这一节点成为伊东丰雄创作生涯的重要“分水岭”,使得伊东丰雄得以在自省和回望中“重新起步,开始做一些全新的事情”。

0-63▲ 伊东丰雄的早期作品银色小屋

196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战后的经济复苏,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给当时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们带来了对“未来都市”的无限遐想。以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等建筑师为首的新陈代谢派于1960年提出了建筑模块化后通过不断调节来保持自我更新这一大胆畅想,并在东京的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上得到最前卫的实践。

0-62▲ 始建于1970年的位于东京的中银胶囊塔是新陈代谢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图片来源:Wikicommons

然而,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呈现的“未来都市”却给了当时年轻的伊东丰雄重重一击。“大家对于大会所要打造的‘未来都市’很失望,觉得未来都市就是这么个样子啊”,伊东丰雄在采访中回忆起当时的失望之情。因此,伊东丰雄仅在一年之后就离开了菊竹清训事务所,自立门户成立了最初名为“URBOT”的工作室。

0-61▲ 1970世博会首次在日本举办,其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代表了渴望发展现代技术和创造更高生活水准的可能性,图片来源:艺术中国

有趣的是,伊东丰雄成立的“URBOT”的初衷绝非憧憬未来,而是为了勾勒一个“从未来梦想中沮丧而归的机器人”的形象。伊东丰雄将在眼前熄灭的未来之光比作从中银胶囊塔上跌落的建筑模块,而与此同时建造的首个私人住宅项目“铝之家”则可以被视作对于这一幻灭未来的讽刺。

0-60▲ 伊东丰雄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通过手绘解释新陈代谢派没落的未来以及 URBOT 成立的初衷,即对未来悲观的想象

铝这一有别于玻璃、不锈钢的生产材料以轻盈、柔软的形态包裹在房屋的木质结构上,并非为了创造未来感,而是好像给跌落在地的新陈代谢派沉重的一击。凹凸不平的表面再次强调“URBOT”——“失落机器人”这一身份与角色。1979年,伊东丰雄将工作室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并开始迎接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下的建筑需求。

0-59▲ 伊东丰雄的首个私人住宅项目“铝之家”

对话自然

– ▬ –

1980年代起,伊东丰雄的实践逐渐从私家住宅逐渐转向公共项目,涉及范围包括博物馆、消防局、剧场、体育馆等。其中,1995年至2000年间,历时五年设计、建造的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成为伊东丰雄建筑师生涯的里程碑。此时的伊东丰雄不仅开始逐渐从现代主义的纯粹建筑转向动态建筑,将视角投向自然而非局限于纯粹几何结构,并自此提出了在建筑中“少一点纯粹的美,多一些活力与乐趣”的设计理念,探讨自然与建筑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0-58▲ 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指出,在当代建筑中,自然和建筑之间似乎被分界线完全隔开,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将两者的关系融合起来始终是他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仙台媒体中心项目中,伊东丰雄在建筑内部竖立起了13根粗细不等、形状酷似海藻的独立“管柱”构造以供支撑并贯穿共七层的整幢建筑。“管柱”结构不仅能够让自然光线洒进室内,并且提供了新鲜空气上下流动的通道。

0-57▲ 仙台媒体中心模型细节

与此同时,在平面设计上,“管柱”代替了传统墙面,因此能够自如地分割每层的平面空间,为身居其中的观众提供了最大化的视野,在最大程度上创造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正如日本传统木质结构建筑中室内与室外、自然与建筑之间浑然天成的模糊界限一样。

0-56▲ 伊东丰雄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通过手绘阐述自然与建筑之间的阻隔,以及自己是怎样在实践中模糊两者的边界的,摄影:Laura Xue

不过伊东丰雄也指出,诸多当代建筑的需求——例如空调等机械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在实施层面限制了效仿日本传统木质结构的可能。然而经过仙台媒体中心这一成功实践后,伊东丰雄仍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近可能拉近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为两者之家开辟更多对话的空间。

0-55▲ “大家的森林”歧阜媒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中,仙台媒体中心内部流线型的结构得以有效回应地震波动,进行结构调整,在形成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将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最小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伊东丰雄在当代建筑的语境下与自然建立起的对话。

建筑为谁?

– ▬ –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发起的“众人之家”(Home-for-All)项目成为伊东丰雄建筑实践的又一重要分水岭。伊东丰雄通过与受灾地区居民对话来试图通过建筑手段实现社区和家园重现。“众人之家”的首个案例在仙台以日本传统小木屋的形式呈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聚会、对话、重新展望未来的场所和契机。

0-54▲ 东日本大地震后,伊东丰雄在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盖起的“众人之家”建筑,摄影:Kumiko Inui,图片来源:Disegno

在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作为日本馆的策展人的伊东丰雄策划了名为“建筑。在这里可能吗?众人之家”(Architecture. Possible here? Home-for-all)的主题展览,集中展示了“众人之家”在仙台进行的第一期以及在陆前高田市进行的第二期研究成果,展示了包括来自受灾最严重的陆前高田市的摄影师畠山直哉(Naoya Hatakeyama)的摄影作品,建筑师乾久美子、藤本壮介以及平田晃久为“众人之家”进行调查研究和诸多建筑模型。

0-53▲ 摄影师畠山直哉拍摄的家乡陆前高田市在灾后的场景

伊东丰雄尤其指出,2011年发生的地震虽然是惨痛的灾难,但是对于无论是年轻建筑师还是自己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尤其当我们翻开当今的建筑杂志,看到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建筑设计时,建筑师究竟能为受灾居民建造怎样的房子?“众人之家”不仅向当今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向伊东丰雄自己提供了一个思考建筑原点的自省的机会:建筑究竟是为谁而建?是为了给建筑师看吗?

0-52▲ 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作为日本馆的策展人的伊东丰雄策划了名为“建筑。在这里可能吗?众人之家”(Architecture. Possible here? Home-for-all)的主题展览,摄影:Naoya Hatakeyama,图片来源:domus

伊东丰雄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是的,建筑师应该将眼光投向社会。”为了进一步拓展这一社会需求,伊东丰雄还于2011年成立了面向成人和孩童的“伊东建筑塾”(Ito Juku)。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前往位于濑户内海的大三岛——当本地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社区的概念逐渐被淡忘时,在伊东丰雄的带领下,建筑塾的学生与当地居民共同思考、质询如何重新构建社区、重建家园。

伊东丰雄在4月22日举办的讲座“建筑的探险”(Advanturous Architecture)中再次提到了此次展览取名“曲水流思”的寓意:在不同时代的社会情景变化中,建筑也在作出相对的思考与回应。过去四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让他不断经历着问询和思考。此时举办的回顾展在集中展示伊东丰雄建筑实践的同时,也让这位建筑师得以回到建筑原点,在当今社会、建筑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建筑的本源。(采访、撰文/Laura Xue)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

Toyo Ito: On the Stream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 展至7月23日

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视频及图片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提供

去往2116的未来线路?“时间的种子”翻开上海种子第二章

4月22日,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艺术家邱黯雄的作品与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特别为上海种子所撰写的《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两相呼应,两者不约而同地以影像装置与文本的形态相结合,讲述一趟发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及其小组成员所开发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在第二章中将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在展览中呈现。“2116其实并不很遥远。它只不过是超过了我们的有生之年,但是我们不能再以人类自身的时间、限度去思考自然”,远景能源 CEO 张雷说。而面对“灭绝”性的未来,“时间的种子”应当在今天种下什么样的愿景形态?证大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也是上海种子研究员之一的戴志康说,“我们期待中国人能为全球亿万级的人口提供一种生存方式样板。也许上海种子下一章的主题就会是'平等'、'公平'”。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