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2015年6月13日至2016年1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推出了以“鞋子:欢乐与痛苦”为主题的特展,讲述了2000多年来的鞋履演变史。从古埃及以纯金树叶手工打造的足履至当代通过3D打印技术创造的充满未来感的鞋子,展览以超过250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鞋履,一方面展现了从装饰艺术及审美层面出发的鞋履“设计史”;另一方面则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鞋履长久以来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作用。
“鞋子:欢乐与痛苦”展览现场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斯(Martin Roth)说:“设计、艺术、工艺、时尚、性与权利,共同构成了鞋子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鞋子的设计师与生产者们使鞋履超越了日常的功能性角色,而成为了社会价值观念、权利与激情的表达。”
“鞋子:欢乐与痛苦”展览现场
策展人Helen Persson说:“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人类一直在试图使生活中的事物变得更加简单、实用,以改进生活的品质;然而有一些事物比如“鞋子”,其作用一直在实用性与象征性之间不断拉锯,这种冲突正是展览试图探索的:为什么鞋子作为一种基本的方便人类行走的工具,却被赋予了如此多的象征寓意?”
“鞋子:欢乐与痛苦”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的鞋履,除了囊括了乐福鞋、人字拖、马丁靴、船鞋等在设计史中不可忽略的具有普遍性的实用鞋款外,更着重于展示那些非实用性的、“不为行走而设计”的鞋履。这些繁复、异状,使人步履维艰甚至饱受苦痛的鞋子,恰恰记录了人类通过这一身体的外延之物,所渴望获得的内在与外在价值。而在对物的欲求背后,总是欢乐与痛苦相交织。
“鞋子:欢乐与痛苦”展览现场
鞋履的历史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芦苇草鞋
古埃及时代的芦苇草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中现存最早的鞋子。将足部包裹的“罩鞋”样式,满足了当时人们步行的基本需要,这种鞋型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中期。
公元前68年,现存最早的东方鞋履
这枚麻质鞋子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中现存最早的东方鞋履,发现于中国敦煌古丝绸之路遗址中,与秦兵马俑所穿的类似。
公元43年,罗马凉鞋
罗马凉鞋被认为是最早专为脚步舒适设计的鞋子,男女皆可穿着,软木制鞋底搭配皮质鞋带。被称为Caligae的军用凉鞋还在鞋底用钉子进行了加固,钉子可以在地上留下不同点图案,传递信息。
1100年,中国古代专为“三寸金莲”设计的莲履
现代学者认为,缠足兴起于中国宋朝时期,大多数妇女在幼年时期(约四、五岁时)裹脚,从而阻止骨骼生长。1911年,缠足被命令禁止。但在此之前,它一直是中国年轻女性生活的一部分,部分落后地区直到20世纪30年代依然在行使缠足。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小脚被作为女性出身、教养良好,婚嫁圆满的标志。
1350年,套鞋
这种“套在鞋子外面的鞋”被称为套鞋,由于当年欧洲的城市街道潮湿而泥泞,人们为此设计出了这种鞋子。套鞋被要求与鞋子本身的形状保持一致,从图片中可以发现,当年欧洲风靡一时的便是这种喙形尖头鞋。
1450年,圆头鞋
尽管在15世纪方头鞋曾经风靡,但圆头鞋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说依然是最具实用性的选择。图中这双具有600年历史的鞋子即便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时尚感。
1500年,方头鞋
方头鞋的鞋头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时尚的风向标从哥特式风格的纵向审美往横向转变,此时,鞋头的造型最具代表性。夸张、宽阔的方形鞋头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裂缝式的皮面装饰使得穿着者的袜色可以通过缝隙显露出来。
1600年,高底鞋
意大利高底鞋
1540年,水彩画中身着软木厚底鞋的西班牙女性
可以被简单的理解为鞋跟很高的拖鞋。高底鞋在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对希腊文化再次兴起浓厚兴趣,便开始效仿希腊人曾经的穿着。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妇女对其最为钟情,成为优裕妇人的象征。
1660年,叉头鞋
叉头鞋鞋头
17世纪时最为流行的男女鞋型除了方头鞋便是叉头鞋。正如图中所示,叉头鞋的特点是稍微拉长的鞋尖,精美的装饰彰显了它作为奢侈品地位,因此推测其仅在室内使用。
1700年,西洋套鞋或木履
18世纪欧洲最上层女性所穿的鞋基本都是精致的丝绸所制,因此仅能在室内穿着。于是在外出时,这种由皮革与木材设计的结实木履成为了必需品。
1700年,男式穆勒鞋
18世纪初流行的男鞋类型,仅在室内穿着,颜色、材料多样,是财富的象征。细腰型跟是当时鞋子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1720年,红跟鞋
1660年,查理二世登上王座,英国的流行时尚开始有了巨大的转变。流行于法国宫廷的红跟鞋在英国男女中渐渐流行,这种风格据传就是由查理二世本人带来的。图片中制作于1720年的这枚鞋子证明了这种风尚持久的生命力。
1750年,女式沙龙拖鞋
弗拉戈纳尔的画作《秋千》
这种丝绒的坡跟拖鞋最初女性仅在闺房中穿着,后来越来越在沙龙活动中出现,甚至作为了舞会用鞋。这种鞋子具有强烈的性征,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妇人对此极为钟情。在弗拉戈纳尔的画作《秋千》中我们便能看出鞋子与情色的某种隐喻——画中的女性将自己的鞋子踢给了树丛中躲藏的一位男性。
1760年,迷你鞋
迷你鞋的出现应该是为了商店用以招揽顾客的展览性样品或者鞋匠学徒的实验作品。这些鞋子通常只有10厘米长、9厘米高,便于运输,展现了当时手工艺的高超。
1786年,东方鞋
在这一时期流行过一种被称为“Kampskatcha便鞋”的翘头鞋,反映了当时艺术世界对“东方主义”的浓厚兴趣。这种类型的鞋子曾被认为是仿照中国的流行时尚所制,但其实更像当时近东地区的风格。这张图片中的鞋子将“中国式的翘头鞋”和所谓的意大利高跟相结合,展现了当时文化的混搭与融合。
1795年,短跟鞋
18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鞋子的鞋跟样式多种多样,但最为流行的便是这种短跟鞋。这些皮制的短跟鞋比它们的前辈们都要结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防水类型的鞋子被推上了市面。这种鞋子的简洁性被认为是对法国大革命前奢华无度的时尚的有力回应。
1817年,惠灵顿长筒靴
英国超模凯特·莫斯穿着惠灵顿长筒靴
英国的民族英雄惠灵顿公爵委托制作了这款贴身、无边角的小牛皮长靴,凸显了男性的线条美,成为当时男子争先效仿的装扮。19世纪50年代,北英国橡胶公司开始用天然橡胶代替皮革制作这种长靴,并沿用至今。2008年,英国超模凯特·莫斯(Kate Moss)在出席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上的装扮更让惠灵顿长筒靴成为必备的音乐节单品。
1825年,Clarks软羊皮拖鞋
由塞勒斯·克拉克(Cyrus Clark)和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兄弟二人建立的Clarks公司成立,其所生产的软羊皮拖鞋成为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产品。
1830年,男式带扣鞋
法国大革命后,装饰性鞋扣作为虚饰、炫耀的代表,在英国渐渐变得不再流行,只在宫廷中得到使用。图中的鞋扣较当时其他同类型鞋子的鞋扣更为朴实。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19世纪40年代。
1830年,鞋子开始对左右脚进行区分
19世纪30年代以前,鞋子都是统一的设计,并没有左鞋和右鞋的差异。一家法国鞋商率先将区分左右的纸质标识(“GAUCHE”,法语中的“左”;“DROIT”,法语中的“右”)添加在了鞋垫内,尽管在设计样式上左右脚的鞋子没有任何分别。这种标识犹如品牌一般在其他国家被纷纷效仿,因为法国鞋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时尚的代表。
1837年,松紧带短靴(后称“切尔西靴”)
婚礼用切尔西靴,1865年
现代的切尔西男靴,普拉达(Prada)
维多利亚女王的制鞋师J. Sparkes Hall在1837年发明了这种鞋子,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短靴上的松紧带设计,极为适合日常穿脱。
1850年,中国新疆鞋
中国新疆地区作为文化的大熔炉,其鞋子设计的风格也杂糅了不同功能、服饰搭配与文化区域的特征。
1860年,草编鞋
早在1750年,富裕阶层便开始穿着草编衣物,寄情他们对于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意大利生产的编织品很有可能在后来成为这种草编鞋的原料生产地,鞋商可以方便地将原料运送到欧洲和美洲其它地区,从而在当地进行组装,随后贩卖。
1860年,玫瑰花饰鞋
19世纪60年代非常流行方头短靴,这时鞋子的系带普遍被移到了鞋子的侧面,鞋面从而成为了设计师装点鞋子的画布。玫瑰花图案便是当时最受人们喜爱的图案。时人如果没有这样一双靴子,就会被认为粗俗不堪。
1870年,Juttis轻便翘头鞋
1600至1850年期间,大部分的莫卧儿王朝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光脚的。因此,只有莫卧儿宫廷贵族的富裕女性才能穿上这种鞋子,被视为身份的象征。
1875年,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
满族妇女由于从小骑马,从不裹脚,因此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女性。这种鞋子以木为底,木底高跟一般高5至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至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1900年,高跟鞋潮流的回归
19世纪90年代以后,称雄欧陆女性时尚的短跟鞋渐渐势微,高跟鞋越来越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亮红色的系带高跟鞋的鞋跟较之以往更为结实,暗示了这种设计其实受到了当时女性多样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红色对当时的鞋子来说仍然是一种大胆的颜色。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 创作于1963年的作品《奥林匹亚》(Olympia),与经典的裸体绘画作品不同,这幅画中的女性穿着一双高跟鞋,而裸体与高跟鞋的搭配在19世纪的色情文学中成为经常出现的主题。
超模Lara Stone身着高跟鞋的性感装束,法国版《Vogue》2010年10月刊。高跟鞋同性的关联一直延续至今
1915年,得体的鞋跟
英国女靴,1915年
19世纪90年代,高跟鞋成为时尚,鞋跟也愈来愈高。20世纪10年代开始,对于鞋跟的高度有了相应的规定:凡是超过7.5厘米的鞋跟均被认为不得体。这时的鞋子被赋予了某种道德标准,要求女式长袍至少可以盖住从鞋子上部起始的5厘米。
1917年,匡威“All Stars”运动鞋
1917年,专门为篮球运动设计的匡威“All Stars”运动鞋诞生,近100年来它的设计几乎没有改变,从一战时期的美国士兵到如今的音乐家的各个阶层都对其情有独钟,充分印证了它的经典地位。
1920年,观众鞋
一战之后,双色拼接的牛津鞋迅速流行起来。当时人们普遍穿着此鞋观看体育比赛,因此被称为观众鞋。在美国,这种鞋子与金融精英的联系被彻底颠覆,成为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穿着阻特装时的基本搭配。
1925年,一战后对朴素之美的寻求
同样在一战之后,英国民众希望在曾经的朴素生活中发现更多美的要素,在鞋子的体现上便是优雅、简洁的鞋型与细长的鞋尖。黑色和棕色仍然是当时鞋子的主色,任何过分的装饰都被认为是不得体。图中这种不同颜色皮质交叉产生的方格装饰,简洁而美观,受到人们的喜爱。
1930年,萨瓦托·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的创新
萨瓦托·菲拉格慕是20世纪最具创新力的鞋子设计师之一。他经常利用与众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比如:袋鼠皮、鳄鱼皮和鱼皮。图中的这双鞋子便是由羚羊皮制成,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1935年,船鞋
船鞋由美国人保罗·斯佩里(Paul Sperry)于1935年发明,由于担心在湿滑的甲板上摔倒,他仔细观察了自家的狗如何在冰上保持平衡,从而受到启发,在鞋底刻出了许多凹槽。因为船类运动小众、昂贵的特点,船鞋也曾经被视为是富裕阶层日常穿着的标志。
1938年,软木凉鞋
由于意大利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原材料短缺,便促使萨瓦托·菲拉格慕尝试用制作瓶塞的软木进行鞋子设计。
1941年,二战时期的实用鞋款
图中的坡跟鞋是二战时期英国推行的“实用计划”的产物。尽管鞋子本身没有太多装饰,但公众依然惊叹于战时这种鞋子款式和色彩的多变。
1947年,马丁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医生克劳斯·马丁(Klaus Maertens)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时候不慎摔伤足部。在康复过程中,为了方便行走,克劳斯·马丁和他的一个朋友在轮胎的橡胶材质里灌入了空气,开发出“空气气垫鞋底”。之后,他们将这种设计进行了注册,专为那些有腿疾或腰痛的德国妇女产保健鞋。1959年,这种鞋在欧洲开始畅销。于是马丁和他的朋友决定把这种设计卖给英国的R.Griggs集团,这个集团在生产工作鞋和军用鞋方面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马丁靴从来都是次文化的象征、街头流行的鼻祖,是时尚文化不可或缺的符码。它坚固耐穿,即便显出旧貌,也依然非常漂亮。
1949年,Brothel Creepers小山羊皮软底男鞋
1949年,鞋商George Cox在军用靴耐磨鞋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设计出了这种厚底鞋。据说这种鞋子是因为驻扎在开罗的军人偷偷出入当地红灯区而得名。50年代,这种鞋子成为受美国摇滚音乐影响的叛逆年轻人(Teddy Boys)的着装代表。
1950年,沙漠靴
Clarks沙漠靴受到二战期间北非英国军官军靴的启发,这一鞋型此后被不断效仿和改良,受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
1953年,乐福鞋
1953年,著名奢侈品牌古琦(Gucci)将乐福鞋介绍给了全世界,进入60年代,它逐渐取代了牛津鞋和切尔西靴,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鞋型之一。乐福鞋被视为是一种十分优雅的鞋型,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80年代师,乐福鞋更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1955年,Stiletto细高跟鞋
“Stiletto”的原意是意大利西西里地区的一种战刀,而这种Stiletto细高跟在造型上犹如刀锋般锋利,令女人又爱又恨。
1962年,人字拖
大名鼎鼎的人字拖想必不用过多赘述,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其实,人字拖这种鞋型已经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遍布世界各地的文化系统。
1964年,勃肯凉鞋
最早关于勃肯鞋匠世家的记录见于1774年,但使其声名大噪的还是1964年卡尔·勃肯(Karl Birkenstock)将传统的足弓鞋垫改造为符合人体工程学鞋底的勃肯凉鞋。这种实用、舒适的鞋子迅速风靡欧美,一度与当时的嬉皮士运动产生联系。
1978年,UGG靴
千禧年以后,UGG羊皮靴成为受到时尚追捧的潮流单品。其实,它最初是20世纪70年代时澳大利亚冲浪手运动之后穿上进行保暖的。1978年,一位澳大利亚冲浪运动员在美国加州创了UGG品牌。由于品牌现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与之造型类似、价格更为低廉的效仿鞋品层出不穷。
1982年,锐步与健身操运动
20世纪80年代,健身操运动红极一时,锐步运动鞋和服装成为见证那一时期的专业运动品牌代表。
1987年,手表鞋
英国时尚品牌“红色与死亡”(Red or Dead)打造了这一标新立异的鞋款,受到当时青年文化的推崇。
2010年,未来派设计
埃特兰塔·维勒是一名英国设计师,她所设计的鞋子前卫大胆,未来感十足。这双鞋子的鞋跟采用了聚氨酯材料,这种材料通常被用于制造隔热板以及滑板的滑轮,而耸立的尖角和炫目的颜色搭配更突出了它科幻电影般的名字——“Spock A3”。
2011年,裸装隐形鞋(Invisible Naked Version)
设计师安德雷娅·查韦斯(Andreia Chaves)利用3D打印技术创作的鞋子,在传统鞋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物般的骨架。
2013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Nova鞋
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这一设计如同鞋子本身的名字一样充满未来感。然而熟悉扎哈建筑的人,相信对它的造型本身并不会陌生。这双看起来似乎无法穿着的鞋子,其实非常宜穿、舒适,设计师利用自己多年来的建筑研究,利用橡胶材料和玻璃纤维,为鞋子设计出了未来式的结构,使得鞋面、鞋底和鞋跟无缝链接,堪称创造了一种全新鞋型。撰文/汪汝徽、高尼
“鞋子:欢乐与痛苦”(Shoes:Pleasure and Pain)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2015年6月13日-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