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何翔宇带着“乌龟、狮子和熊”来到乔空间

Mar 19, 2017   米玲

上海。3月18日即将在上海乔空间举办的何翔宇最新个展“乌龟、狮子和熊” ,展览标题取自艺术家的一组视频装置作品,这件作品由25件单独的放置在玻璃柜中人与动物打哈欠的视频组成,并用博物馆陈列的方式放置在一个黑空间内。最开始,哈欠作为一个脆弱的习惯性生理反应引起了艺术家的兴趣。视频中,打哈欠的每个人都去除掉了哈气不经意到来时,用手下意识去遮蔽嘴巴的动作,预示了对人无意识的惯性的剥夺。在人物之外,艺术家挑选了三种动物:乌龟、狮子和熊,在动物园抓拍下它们打哈欠的神情。

▲ 何翔宇 《乌龟,狮子和熊》(Turtle, Lion and Bear),25屏录像(彩色,无声),21件玻璃柜,2015年,图片:©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 何翔宇 《乌龟,狮子和熊》(Turtle, Lion and Bear),25屏录像(彩色,无声),21件玻璃柜,2015年,图片:©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艺术家持续创作的“柠檬系列”绘画和一系列纸上草图作品。其中4幅正方形的油画《21个柠檬》《32个柠檬》《33个柠檬》《121个柠檬》,分别由数量各异、不同的白色画出的柠檬排布组成,深浅不同的黄度共同构成了黄色的背景,而白色的柠檬则是艺术家用笔勾出简单的线条。

▲ 何翔宇 《121个柠檬》(121 Lemons),铅笔,布上丙烯,300 x 300 x 5 cm,2016年,图片:©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何翔宇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提到,画面中线条与背景色块的距离均经过了精心的考虑和测试,而柠檬闪动的方向和频率都与线条的变化相关。观者很难站在画面前找到目光的聚焦点,因此非常容易产生眩晕感。此次在乔空间的个展也同时展出了“柠檬系列”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手稿草图。

▲ 何翔宇 《柠檬绘画研究草图》(Study for the Lemon Paintings),铅笔,日本墨,水彩,丙烯,无酸油性笔,油画棒,纸本,硬纸板,纸上照片拼贴,共70张,总体尺寸可变,2016-2017年

明晰的观念创作脉络,让何翔宇的观念作品具备了很大的丰富性,乔空间的展览在艺术家的眼中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展览,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从2012年开始尝试的“口腔计划”到此次展出的“柠檬计划”系列绘画,艺术家的创作线索都延续了对个体身体感知能力的探究。相较于以往大而稳定的作品,艺术家现阶段的创作更加从实验性的角度来探索创作主体的直觉与视觉传递之间的互动,回到了视觉机制本身以及它包含的一些核心概念。

▲ 何翔宇 《柠檬绘画研究草图》(Study for the Lemon Paintings),铅笔,日本墨,水彩,丙烯,无酸油性笔,油画棒,纸本,硬纸板,纸上照片拼贴,共70张,总体尺寸可变,2016-2017年

何翔宇对艺术史的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反而成为某种节点上创作的启发。2011年何翔宇将在一具艾未未的“尸体”搬进了德国的美术馆并取名《马拉之死》,借用了传统西方绘画中具有现代性的“理念空间”开始出现征兆的名画《马拉之死》的名字。艾未未和马拉都属于不同时代兼具一定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物,何翔宇将艾未未的仿真尸体,面部朝下展示给公众,这种看似无理的做法,除了深受艺术史构架的影响之外,也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符号的一种戏谑。

▲ 何翔宇《马拉之死》,玻璃钢,仿真硅胶雕塑,真人尺寸,2011年,图片来源:LEAP

《马拉之死》被卢贝尔家族基金会(Rubell Family Collection)收藏,它也与最为观众所熟知的《可乐计划》(2009)和《坦克》(2011-2013)这两件体量巨大的作品,让何翔宇成为中国80后青年艺术家中耀眼的一颗新星。熬干127吨可乐、用奢侈品专用皮革翻制一件苏联式坦克,这些实际操作起来耗时耗力、工程量巨大的作品,何翔宇仍坚持在当初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将这些想法逐一实现。在近年的作品中,艺术家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在视觉和接受之间传递个体对自身生物性的认知,看似简单干净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思熟虑的安排。

▲ 何翔宇 《无题》(Untitled),铅笔、布上油画,27.9 x 27.9 cm,2016年,图片:©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 何翔宇 《无题》(Untitled),铅笔、布上油画,60.5 x 50.5 cm,2016年,图片:©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2012年,何翔宇搬到匹茨堡,后经辗转最终定居柏林。生活环境的改变,让艺术家开始专注于与身体和感知相关的私人化的艺术体验。艺术家将感官的舌尖触碰上颚的感觉尝试画出来,发展成了一个持久的“口腔计划”,其中包括20组纸上绘画和一组铜塑作品。

2014年初,伦敦的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为何翔宇举办了个展,这对当时28岁的何翔宇来说无疑是一次艺术职业生涯的提升。在展出的作品《2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中,艺术家将黄金作为材料用到了创作中,华丽的黄金蛋盒孔中夹着一颗鸡蛋被解读成对中国一胎化政策的隐喻。在作品《智慧塔》中,何翔宇用鎏金工艺制作的宝塔,带给作品感官上的沉坠的重力感,选择“智齿”也给作品赋予了艺术家身体的感性经验。相较于早期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向一种着重个体感知的观念表达。

▲ 何翔宇《智慧塔》,牙齿,99.9%纯金、铜、竹签,1.9 x 1.9 x 9 cm,2013年,图片来源:K11 Art Foundation

2016年何翔宇获得第十届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评论家鲁明军在推荐词中说,何翔宇的作品体现出了他是一位“自身极具弹性”和“控制力”的人。与同龄的艺术家相比,何翔宇可以更加成熟地思考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政治和社会话题,并倾向于将身体的感受与自己的创作用深层次的直觉联系起来。

▲ 何翔宇 《柠檬绘画研究草图》(Study for the Lemon Paintings),铅笔,日本墨,水彩,丙烯,无酸油性笔,油画棒,纸本,硬纸板,纸上照片拼贴,共70张,总体尺寸可变,2016-2017年

何翔宇近几年的艺术实践中开始了更加多元的尝试。早期录像主要是作为辅助创作的记录,现在更是开始以创作内容为主的录像作品。艺术家的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作为早期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基地的场所,也在近年来成为艺术家开始反思的主题。

▲ 何翔宇 《游泳》(The Swim)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年

2017年,艺术家围绕生活在家乡的朝鲜战争老兵和“脱北者”创作的电影《游泳》(The Swim)也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了首映。何翔宇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视频这种媒介和其他传统媒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增加了时间这一维度,因此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它是线性的,从不同的时间点去介入,它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撰文、采访/米玲)

 

何翔宇个展:乌龟、狮子和熊乔空间 | 3月18日至6月8日

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

这位“画家中的黑客”曾为BLUR绘制唱片,他带着“移动的肖像”来到上海

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以简笔人物肖像闻名,这位“画家中的黑客”拥有随心所欲驾驭多种材料的技能——无论是油画、雕塑、壁画、马赛克、挂毯,还是LED、LCD影片,都成为了他表达观念的重要媒介。 “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展在毗邻上海外滩的复星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他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呈现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肖像等近50件作品。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