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金缕玉衣”再现上海博物馆:“鸿古余音”开展回溯早期中国文明

Feb 01, 2017   徐伟路

上海。1月23日,“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开幕。来自史前至两汉时期馆藏的224件甲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印章、钱币和建筑模型等各类代表性文物一举勾勒出早期中国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其中,徐州博物馆馆藏西汉“金缕玉衣”也首度来沪展出。

12▲ 上海博物馆“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五大主题构成。文字被誉为文明之光,通过这一载体,人类由此超越了孤立而短暂的个体生命,将近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融入其中。一切就从“文字”开始。

3▲ 刻铭阔把黑陶杯(左)及上海博物馆复原的底部刻划符号示意图(右)

“文字”展区的首件文物刻铭阔把黑陶杯来自距今约4500年的良渚文化晚期,于上海马桥出土。关于它底部残存的两个刻划符号,上博的专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可能是某种原始文字,也可能是汉字的前身,又或许根本就是原始人的随意刻划。”未知和揣测恰恰是历史考古的迷人之处。

从乱涂乱画起,文字便开始了漫长的演化进程,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书写工具也从粗糙的石头变成精致的笔墨纸砚,本次展览亦有丰富的展品记录这段平淡而又恢弘的演变。

4▲ 熹平石经《诗经》残石(左)及章句复原图(右),左图来源:TANC

熹平石经因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而得名,而这块残石上刻写的正是上古名篇《诗经·小雅·正月》,它所述说的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亡国的那一段历史。时至今日,观者依然能从残缺的石头上清晰辨别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句话中的“赫赫宗周”四字,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不过就是残石上的只言片语,往事越千年,面对这块残石,我们亦只能如后来行走在宗周废墟上的吟游诗人一般感慨万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文字诞生之后,人类传递和搜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飞跃,形成更庞大群体的时机便到来了。尧舜禹的禅让制退场,夏商周的家天下开启。如何维持庞大国家的统治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以“统治”为主题展区,则向观众呈现了与统治相关的文物藏品。

5▲ 玉钺组合

王权最初来自于军权,上古的君王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军事领袖。“钺”本是砍杀用的兵器,也是“大辟之刑”(砍头)的刑具。从新石器时代起,钺逐渐被用作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商周古汉字“王”正象钺形,可见此时钺已成为王权的标志。

6▲ 古汉字“王”的演化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古的君王们一边手持斧钺,以刑杀和兵威震慑内外,另一方面,又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得平民和奴隶安于现状。上古时人们初脱蒙昧,对于自然的认识还很不深刻,因而对于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就成了国家除了战争之外最大的事情,也往往是统治阶级炫耀实力、震慑敌国和下民的一种手段。本次展览对于“祀与戎”均有详尽的展示。

7▲ 包金雷纹矛(左)与史颂鼎(右)

其中,“统治”展区中最值得一提的藏品是“戈”鸮卣。该酒器外形十分可爱灵动。它整体由一对相背而立的鸮形巧妙地结合而成,卣盖两端为两只鸟的头部,器身两端鼓起,各自装饰有一对翅膀,犹如鸮腹。腹上部中间设有环耳,与绳索形提梁相套,下端装饰有兽面纹。四足粗壮,装饰有龙纹。器内部铸有铭文“戈”,是器主的氏族名称,因而得名“戈”鸮卣。

8▲ “戈”鸮卣

王侯将相的经纬天下固然引人入胜,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亦另有情趣。在“统治”这个严肃的话题结束后,观者便步入了古代百姓的轻松“生活”。

9▲ 鎏金虎镇,图片来源:TANC

从精致小巧的“鎏金虎镇”中可一窥古人的生活风貌。上古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和牵挂衣饰而影响仪态,于是便演化出了用重物压席的四角的习惯,而这样的重物就是所谓的“席镇”。鎏金虎镇就是席镇的一种。当然,古人也爱美,在满足日常生存需求之外,古人还善于借助玉饰、铜镜等照容梳妆,实现自身对美的追求。

10▲ 玉项饰
11▲ 长毋相忘镜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们的祖先就和我们一样,在平凡的物质生活外,他们也有丰富的精神追求。而“信仰”展区就主要介绍古人的精神生活。在上古时的中国,氏族领袖被认为拥有与神沟通的专权,国家政权统治者也经常把自己包装成神灵的化身,因而便出现了可能由某个功盖一时的氏族首领为原型的玉神人雕刻。

12▲ 玉神人

除了神灵崇拜,龙凤亦是古人所认为的吉祥图案,在中国,分别被视作最高统治者皇帝和皇后的化身,而早在西周时期,凤鸣岐山便预示着周族的兴盛。

13▲ 蟠龙玉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我们所有人此生都注定通向一个究极的终点,那就是死亡。“葬仪”区集中表现了古人的生死观,基于“事死如生”的观念,除了随葬日常生活用品,中国古代还随葬人牲和动物。在甲骨文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代贵族墓葬几乎都有殉人,少则一二人,多则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在甲骨卜辞中武丁以后商王所用人祭数字多达1.3万以上。可见上古时期风俗有多么残忍恐怖,所幸自秦汉以后,各种材质的佣逐渐代替了殉人的残酷制度。

14▲ 墓葬文物黄釉陶狗及吹箫陶俑

当然无论什么年代,总是有人奢求长生不死,秦皇汉武都是一代雄主,却也都不能免俗。本展览的重量级展品“金缕玉衣”便关乎人类这个亘古不变的追求。古人认为“灵魂不灭”,并相信玉有特殊的功效,汉代皇室贵族认为玉塞九窍,就可使精气长存,于是便有了“金缕玉衣”。

15▲ 徐州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图片来源:TANC

此件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可谓国宝。它的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汉初吴楚七国之乱时的楚王),也是本次展览中唯一的外借展品。一个月后,银缕玉衣还将接替参展,观众届时将有幸目睹金银两件玉衣的风采。(撰文/徐伟路)

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

上海博物馆二楼二展厅|展至3月26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莱顿收藏开启纽约到上海的世界巡展:一览伦勃朗与荷兰黄金时期的绘画

纽约莱顿收藏即将在2月在全球开启“伦勃朗时代”世界巡回展,将展出以伦勃朗为主的荷兰“黄金时期”的绘画作品30幅,在展览还将巡回至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上海龙美术馆届时将成为一场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作品的视觉盛宴。从宗教历史的宏大到如诗般的日常风俗画,荷兰绘画虽然在艺术史上“昙花一现”,却是永恒的经典所在。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