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Almost Art Project北京开展,素人艺术热回潮中国

Jun 27,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5月,南京天成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艺术家郭海平在忙碌地准备着机构的年度展览,这个中国唯一的为精神病患提供艺术创作平台的非营利机构已成立了5年。郭海平也被认为是中国素人艺术的重要推手。而在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也在北京开幕,6月28日在北京尤伦斯中心举办的中国素人艺术讲座将邀请郭海平、“万物博物馆”创始人詹姆斯·布莱特(James Brett)等人一同进行讨论。素人艺术这个在国外发展挖掘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类型,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正在寻找自己的属性和地位。

素人艺术的概念衍生

1945年的夏天,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去瑞士参加文化交流,行程中让他最印象深刻的是参观精神病院时看到的艺术创作。那次旅行之后,杜布菲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些病人的创作,四处拜访精神科医生,收集病者资料,并开始有了出版这类作品的想法。1946年,杜布菲为出版物的筹划提出了原生艺术(Art brut)一词,指出原生艺术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艺术文化影响、从所有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人,并集中在精神病人、囚犯、社会边缘人、自学者、主动违抗文化或被文化排除的人的作品上。他认为这是一种完全为了个人内心需求而创作的艺术。

289380JeanDubuffet让·杜布菲

此后,杜布菲成立了“原生艺术之家”,把几年收集来的资料和原生艺术家作品都陈列在巴黎吐安画廊(Galerie Drouin)的地下室里。并在1948年成立原生艺术协会(Campagnie de l’Art Brut),杜布菲一直竭力避免与商业画廊的运作形式混淆,他将其协会定为为一个非商业的组织,定期为这些艺术家举办展览。对原生艺术类型过于狭隘的定义以及拒绝商业化的运作也让他受到很多质疑。其实,在杜布菲对原生艺术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自己也在不断更改原生艺术的定义,之后还加入了通灵者与民间艺人。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承认原生艺术并不可能是完全的纯洁无暇和不受文化影响的,而更多的是对环境或创作条件的坚持与不屈。

一直以来,杜布菲都在为他的上千件收藏品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居所”,1971年,让-杜布菲将所有收藏捐赠给了瑞士洛桑,因为当地政府许诺专门为这些收藏建立一座博物馆永久陈列。1976年,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la Collection de l’Art Brut a Lausanne)正式开幕。

在英语世界中,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1972年,英国艺术评论人罗杰·卡第纳尔(Roger Cardinal)首次将法语一词首次翻译成了英文outsider art。并在伦敦出版了《素人艺术》(Outsider art)一书。1979年,卡第纳尔和另一位策展人在伦敦的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策划了“素人艺术(outsider art)”展览。随着更多关于素人艺术展览的普及和以及洛桑博物馆的开幕,素人艺术,这种非主流的艺术形式从此进入了主流艺术圈的视野。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素人艺术”的概念,其包容性要比之前的原生艺术更广,将颠覆学院主流的非正规艺术都包括进来。

 

那些著名的素人艺术家们

杜布菲最早接触到的,也是最符合他原生艺术定义的艺术家是阿道夫·韦尓夫利(Adolf Wolfli),这位在精神病院中渡过大半生的创作者,在30岁被诊断出有精神分裂后入院,35岁开始利用身边随手就能抓到的纸片和铅笔头绘画,慢慢地,医生发现这种绘画状态能使韦尓夫利情绪稳定,于是院方给他提供专门的绘画空间和材料,在他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画了45本笔记,达25000多页,包括1600张图画和1500张拼贴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乐谱,歌词和诗的创作。韦尓夫利的画面从不留一丝空白,他善于使用重复的图形或者线条去填充画面的每个角落。在理解韦尓夫利自创的结构逻辑后,他作品中的叙事性也慢慢浮出水面。杜布菲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像韦尓夫利这样纯粹的、自发创作的艺术家。

darger_spangled

亨利·达戈的画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既似蝴蝶又似龙的人面生物,图为他创作的《无题(闪闪发光的龙人)》

除了韦尓夫利这种最符合杜布菲定义的原生艺术,还有一类完全自发、靠自学创作的素人艺术家,美国芝加哥的亨利·达戈(Henry Danger)就算是这个类型的典型代表。达戈出生于1892年,从小在儿童收容所长大,17岁偷跑出逃后四处流浪,靠打零工为生,一生几乎没有朋友,直到81岁去世后,才被房东发现了达戈的惊人艺术创作,这包括三百多幅美丽而些许诡异的水彩画,有些画作长达3米,除此之外,还有一部长达一万五千多页的配图小说手稿,名为《不真实的国度》。画面中的七位英雄女孩帮助儿童奴隶打败奴隶主们。现在,在国际上参与过重要展览的素人艺术家有数十位,而他们不但受到主流艺术机构和美术馆的认可,也同样拥有良好的市场循环。专门经营素人艺术的画廊在法国和美国已非常普遍,而每年一届的素人艺术博览会也在纽约和巴黎举办了二十多年。

 

素人艺术在中国

台湾应该算是最早将outsider art一词翻译成中文的“素人艺术”的地区。虽然无法找到中文翻译的最初来源,但是有资料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曾出现了一位素人艺术家——洪通。这位生活在贫穷渔村,不识字的渔民在他50岁时才开始创作绘画作品,他喜欢使用明亮的色彩和精致的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发明的文字,这种“文字画”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洪通在1976年举办个展后成为全台焦点人物。相继关于素人艺术的相关书籍也在台湾出版。2002年,台湾学者洪米贞出版《原生艺术的故事》简体字版,是中国内地首本关于素人艺术的丛书。

同年,中国素人艺术家郭凤仪也被长征空间的创始人卢杰发现后大力推广,并因被尤伦斯基金会收购而受到国际关注。在此之后,一直到2007年,南京艺术家郭海平与精神科医生合著了《疯狂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在中国出版。而郭海平在2010年创立的为原形艺术中心(现更名为天成艺术中心)也是中国首家为精神病患提供艺术创作平台的非营利机构。郭海平的机构在创立后帮助了许多人,并挖掘了很多极富天赋的素人艺术家,2013年,他在南京策划的“原生艺术十人展”,也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素人艺术家的大展。

素人艺术的再次兴起

中国的素人艺术相比于西方还没有发展出完善的艺术体系和机制去展示、保存和推广。在西方,素人艺术在相对平稳发展了几十年,在进入新纪元的十年后出现了第二次爆发。2009年,英国人詹姆斯·布莱特在伦敦的一个旧仓库中举办了名为“万物博物馆”(The museum of everything)的首次展览,展出了近百位素人艺术家的作品。展览没有选择在常规的白盒子空间,而选择放在一个普通居民区中的临时仓库里,作品全部采用古老的沙龙式挂法,从视平线以下一直悬挂到天花板,呈现方式虽显拥挤但又和环境完美地契合。原生、诡异又令人着迷的画面给参观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这个游击博物馆和每年一度的特纳奖展同期举行,但参观人数和媒体报道使其风头一度盖过了当年的特纳奖。之后这个移动的博物馆被邀请去泰特现代美术馆和俄罗斯进行巡回展览,2013年还进入了威尼斯双年展。而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焦尼(Massimiliano Gioni)的主题展“百科宫殿”将数位素人艺术家囊括其中(包括中国素人艺术家郭凤仪),也体现了主流艺术界对素人艺术的认可,这次双年展也让“素人艺术”这一概念再次受到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palazzo_of-everything_10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万物博物馆”展览现场

而在中国,除了艺术家郭海平开创的天成艺术中心,还没有其他艺术机构或者商业画廊是专门展示和经营素人艺术家的创作。主流的美术馆系统也还没有接受“素人艺术”这个概念。不过,不少自学成才的边缘艺术家们已开始频频在媒体中曝光,而今年相继开幕的素人艺术展也会为这些艺术家们带来更多的关注。撰文/刘亦嫄

素人艺术相关活动

Almost Art Project第一站

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120,122号

6月26日-7月5日

1769348281 (1)Almost Art Project海报

1233294629

2034625825
815216359
Almost Art Project展览现场

中国素人艺术讲座

尤伦斯中心大客厅

6月28日 2pm-4pm

946558398

研讨会参与人士:

詹姆斯·布莱特

万物博物馆创建者,非传统艺术的收藏家,策展人和研究者。他创建的万物博物馆曾经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展览,也受邀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詹姆斯至今仍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拓展万物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活动。

克里斯蒂安·波斯特

法国原生艺术的收藏家和研究者

叶永青

中国艺术家,艺术教育者,素人艺术的爱好者和研究者

郭海平

艺术家,南京天成艺术中心创办人。中国素人艺术开发的先锋

张宇凌

艺术史研究者,Almost Art Project出版人

刘亦嫄

策展人, Almost Art Project 创始人

用图像思考,以时间提问:OCAT研究中心以于贝尔曼“记忆的灼痛”系列讨论开馆

6月27日,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览“记忆的灼痛”开幕,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也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邀请的首位学者。在本周举办的三场学术讲座上,迪迪—于贝尔曼首次在中国开讲,深入探讨了图像与时间等哲学、美学议题。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