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月9日,展览“ZHU-中国建筑,2016 丁乙”在上海朱家角安麓正式开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担任策展人,抽象艺术家丁乙为朱家角安麓带来了7件作品,其中过半数为场域特定创作。展示空间依次被冠上“映”、“蚀”、“锁”、“塑”、“册”、“视”、“泳”、“壁”8个汉字,暗示着媒介与门类的杂糅。
▲ 展览“ZHU-中国建筑,2016 丁乙”现场,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朱家角安麓是古建收藏家秦同千牵头,与北京首旅集团及安缦集团携手打造的世界级古建筑酒店,属于上海品臻园古建筑保护复建工程。其中,明代江南第一官厅“五凤楼”与晚清古戏台均被在品臻园中复建。“五凤楼”的修复工程耗时4年,踏入古色古香的大门,内庭中伫立着的却是两尊不锈钢雕塑,这便是丁乙的《太极》。
▲ 丁乙《太极》,2012年,图片来源:TANC
唐克扬在提到建筑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时候,认为丁乙的创作立足于这样一种对照式的目的,“当我进入一个空间的时候,我不是要表达跟你一样的东西,而是要区别于你,和你形成对照。”展览入口处的灯光装置《回旋俱进》就诠释了这一点。丁乙把这持续10分20多秒的灯光秀以他标志的十字型抽象符号排列成方格数列,变幻快慢不一。按照丁乙自己的说法,作品回应和影射了当下中国的很多线索,包括能量、速率、发展、辉煌等,以“光”去放大、揭示时代的共性。
▲ 丁乙《回旋俱进》,2016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策展人唐克扬认为,当下的中国,有太多东西处于没有落定的状态,现在处于“给各种东西寻找意义的阶段”。而丁乙抽象作品的极简姿态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把作品放到空间、动态语境里去,这种艺术乘以建筑、而非简单增减的方式,并不是要解决技术问题,而是提供许多观察世界、空间、关系甚至人的不同视角,这才是艺术家和艺术能够为人们带来的。
▲ 丁乙《十示 2007-10》,2016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景观池中的蓝绿色可不是马赛克瓷砖,而是网格布喷绘成像的“十示”。“泳池中的作品自己会发出光影。艺术不是物品,而是过程,所有艺术都可放在这样的语境里去。”唐克扬同时也提到了“开放的美术馆”概念,“艺术的意义在于立体。对艺术的接受是立体的。”
▲ 丁乙《十示 2015-16》,2016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古建收藏家秦同千介绍道,本次展览的一个主要想法就是把丁乙的作品从平面的架上绘画拿开,融合到具体的空间中去。唐克扬称丁乙的作品是起点,我们“通过作品看到另一个东西”。在名为“视”的展示区域,《十示 2015-16》就承担了这种功能,密布的十字给落地窗平添了视觉障碍,也是这刻意为之的障碍,让“十字型”从被观看的主体消解为了观看的媒介。
▲ 丁乙《扔泥巴》,2016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 丁乙《十示-蚀刻》,2016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以丁乙近期创作——木刻绘画为原型的蚀刻板,被分散嵌入广场青砖地面,在艺术家眼中,相较其他材料而言,铁与石头更能抵挡时间所带来的物理属性的变化,因而与对“永恒”的讨论相关。折页作品《圆序》是以丁乙个人化的十字创作,放诸古典长卷之上,以求回应传统与古典的矛盾与调和。唐克扬坦言,在与丁乙及秦同千讨论“住居的理想”时,每个人切入的方式并不一样,也没有最终的正确答案。
▲ 丁乙《圆序》,2013年,图片来源:朱家角安麓
“住居”并非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它关乎的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展览前言中,唐克扬写道:“住居的理想,既从个性和诗意中来,又和庞大、巨硕的集体无意识息息相关,它发端于历史,又出脱于现实,它由此联系着家国命运的不同抉择。”展览上,由理想的住居团队整理的中外住居发展简史,以实例验证了住居理想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流动性。
▲ 展览上由理想的住居团队整理的住居文献,图片来源:TANC
对老房子有特别喜好的秦同千表示,无论是生活的美学、居家的美学还是酒店的美学,“我们可能仅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项目对艺术家丁乙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他认为以自己个体的经验去面对传统文化,还要去开启对话,很有难度,“我也不知道目前这些作品在这个环境里是否完全合适,还是有许多未知和疑问等待我们去探索。”诚如丁乙所言,相对于“住居的理想”这一宏大命题,毋宁说今天的展览所呈现的其实是朝向未来、进行探索的一个片段。
《艺术新闻》专访
唐克扬
– ▬ –
▬
唐克扬
▬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著有《从废园到燕园》、《纽约变形记》、
《美术馆十讲》等
Q:正如你在《住居的理想》一书中所说,理想住居反映的其实是人们理想的生活方式,住居的理想总是在变化中,不变的是对“舒适”的追求。你认为中国古今住居建筑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A:非常多的变化。但最主要的变化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活?“我”和空间,以及“我们”(城市)的关系是什么?
Q:很多人谈论过住居的理想,柯布西耶认为工作和生活空间应该完全隔离,住居要有助于人们幻想、静息;老舍是“一二小桌”,“一张极大极软的床”,“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你心目中理想的住居空间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A:在我更小的时候,我理想的居住空间只是更多的便利(比如一间洒满阳光的书房),更多的对于舒适、感知的满足(比如一个能够在下雪天泡澡的浴室),在当时我并没有能力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的。在今天,当我意识到幼年的“理想”并不能完全实现的时候,我放弃了其它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我的居室中,我只需要一扇可以开敞的、面对“自然”的窗户。
Q:你之前说来到朱家角看到安麓和它的周边环境,第一感受是震撼。哪些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元素激发了这种感受?
A:震撼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就像任何普通人一样,看到如此恢弘的古代建筑保存到今天,并被异地重建起来成为舒适的住所,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由衷的赞叹,相对于建造起这座建筑的功业而言,这无疑也是另一种当代的奇观;二,还包含了对于这种“移植”所带有的古今语境变化的感慨,这种被极大的改变了的语境,也就是来自我故乡的徽州老房子最终栖身于大都市的原因,是我感慨的另外一个层面。
Q:中国古代建筑给当代建筑师的借鉴意义是不是更多还是基于设计方法论的拓展?
A:古代建筑曾经容有饱满的、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古代建筑与它们所容纳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式,亦是现代建筑能贡献于当代人生活的可能。(采访、撰文/执完)
ZHU-中国建筑,2016 丁乙
朱家角安麓 | 展至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