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 ●
上海博物馆|12月16日至2017年2月26日
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本次展览为孙煜峰家族捐赠书画精品展。孙煜峰是上海实业家,平生鉴藏历代书画作品,藏于其书室“弘一斋”中,并将部分收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包括宋代蒋璨等《睢阳五老图题跋》册、元代张雨《行书台仙阁记》卷、明代文徵明《双柯竹石图》轴等名迹。展览展出孙煜峰家族捐赠的40余件书画作品,孙煜峰手稿、捐赠证书及历史图片资料等也同时展出。
▲ 元代张雨《行书台仙阁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12月17日至12月30日
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超体:非人类的想象”(Hyperobject: Rendering the Non-Human)将于12月17日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开幕。展览将推出两位艺术家塞缪尔·亚当·斯沃普(Samuel Adam Swope)和菲托·萨格雷拉(Fito Segrera)的作品。斯沃普的《漂浮的房间》(Floating Room)被构想为一件感官雕塑装置,在一间貌似为舞台演出而布置的屋子里,一系列超实体(hyper-physical)物件悠然悬浮于半空中;萨格雷拉的新作《[软]图像的变节》(The Treachery of [soft] Images)则借由计算机认知系统和网络技术来探索观念艺术的新形式。
此次展览作为 CAC_实验室研究与创造的脉络之一,将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认知和四轴飞行器技术纳入进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并由此呈现了一个由机器和物自主生成的不断变化的多重现实。展览旨在打开一种超越常规美学的新可能,并进而挑战以人为主体的对时间、空间和日常世界的认识与感知。
▲ 塞缪尔·亚当·斯沃普《飘流的房间》预告片静帧
OCAT浦江华侨城展区、O’MALL华侨城商业中心|12月19日至2017年6月4日
本次展览为“2016年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 OCAT 的创始人黄专先生策划,并在2016年走入第10个年头。展览集结以往公共艺术计划参展艺术家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林天苗、谷文达、刘建华、爱德文·斯瓦克曼(Edwin Zwakman)、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姜杰、展望,希望通过对过去9年(2007年至2015年)实践的回望与梳理,向黄专先生致敬并表达怀念。“重构”的是过去9年艺术实践的历史脉络,但这并不意味对以往项目的完全复制,而是通过重现和修复等方式,将过去9年间值得收藏的作品纳入展览和公众视野。
▲ 林天苗《对视》,2009年
chi K11美术馆|12月20日至2017年2月28日
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上海chi K11美术馆将与英国知名品牌时装设计师、社会行动家薇薇安·威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合作,于12月20日推出全球首个中国当代艺术跨界时尚环保年度大展,同时也是薇薇安首次在中国亲自参与其展览项目。展览将通过照片、录像和时装等形式,展现其生活工作到艺术创作,以及作为社会行动家在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环保领域中的实践。
本次展览名称“复兴生活”(Get A Life)来源于薇薇安在气候革命(Climate Revolution)中提出的“IoU”(I owe you,我欠你的)主题,由此引出“Get A Life”的口号并呼吁人们关注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关注自身行为对生存环境所造成的改变。此次主题也从薇薇安时装设计师、活动家及环保主义者的身份展开,带来她生活工作及创作的各个面向。
▲ 薇薇安·威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chi K11美术馆|12月20日至2017年2月28日
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在“复兴生活”展览同期,chi K11美术馆还将举办由策展人宋振熙以“桃花源·迹”为名的当代艺术展览。展览名称的灵感来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之中充分展现了东方式的自然理想和世界观,虚构了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世界。在本次展览中,孙逊、张如怡、朱玺等当代艺术家将在各自的作品中,通过构建一个中国式的空间概念,完成一次对《桃花源记》意向的视觉构建。
展览本身不是一次简单的文本对照,而是一次关于自然、环境、人性、神话、记忆、社会的全面思考。同时艺术家的作品也构建出一种遗迹感的空间,向《桃花源记》的世界致敬。整个展览仿佛抽离开了人的祭坛,更确切的说是一处没有人的桃花源遗迹。在这个遗迹中,那些叛逆的、自由的、颠覆的、解构的意义将被重新激发,用在地性的文化方式和薇薇安·威斯特伍德的文化性格一起,向自然、人、社会提出新的界定和挑战。
▲ 朱玺《Before the Doomsday》,2012年
复星艺术中心|12月20日至2017年2月20日
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群展“20”由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和香格纳画廊共同举办,将于12月20日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幕,推出自香格纳画廊成立至今合作的20位艺术家的20件作品,逐一展现每位艺术家个人观念的重要代表作,并结合复星艺术中心全新3层多功能的艺术空间,实现作品与空间的巧妙关联与呼应。
本次展览也旨在将当代艺术从画廊传播至更广阔的公众生活之中。“20”既以香格纳的发展轨迹为缩影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作为复星艺术中心首个面向公众的特别群展,响应其致力于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多样化的国际文化中心这一愿景。
▲ 李山《马》,1999年
明当代美术馆|12月24日至2017年2月12日
闸北区永和东路436号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致力于探索艺术“表演性”并支持现场性作品的机构,明当代美术馆(McaM)将于12月24日推出新展“把一切都交给你”,着眼于现场艺术的实践,探讨其与展览框架之间的关系。围绕现场作品具有高度时间性特点,本次展览邀请了一批活跃于当下的国内外艺术家。此外,展览也对全球化千篇一律的展出模式提出质疑,希望激发更多批判性思考:关于本土社会惯例和语境、关于“物性”(objecthood),以及在展示过程中“物品”会遭遇哪些遗失。
在展览持续期间,艺术家荒川医、斯蒂芬·切平宁和谢尔盖·切平宁的全新项目也将于2017年1月8日作为展览的特别项目“启动”——这亦是对策展理念和机构及展览制作过程如何促进双向参与的一次探索和深化。该项目的最终部分将在2017年11月实施。
▲ “把一切都交给你”展览海报
A+ Contemporary|12月17日至2017年2月12日
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将于2016年12月17日举行群展“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由吴建儒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方璐、黄伟凯、毛晨雨和王不可。展览以“全知叙述者”的阐述开启,分为城市、电影、历史、独白4个章节。透过展出的艺术家作品,本展探讨了当代生活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我们如何能真实地感知这个世界并与自己的感知自洽。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12日。
▲ 王不可《看不清》,2015年
BANK|12月17日至2017年2月20日
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
本次展览将延续林科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的创作风格,在计算机时代下对行为科学进行持续的探索。如今,由计算机设备介入的生活已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工作室,帮助人们去界定现今与日俱增的现实距离感。展览透过一系列假想的作品现场图,将自我陶醉式的社交媒体经济与自画像式的自我描绘相互交织,试图诠释人类在数字时代初期的角色。由此,真实和虚拟在通向网络技术的迷宫中被扁平化,不断趋于彼此。“LIKE ME”即取自此次展出的视频装置之一:艺术家从70年代的“星际迷航”剧集中截取了一段对话,暗示了“未来科技时代的人们”处于自满的陷阱中。
▲ “LIKE ME”展览展出作品
● 北京 ●
今日美术馆|12月10日至2017年3月5日
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以“BRIC-á-brac”为主题(中文题目为“另一种选择”),将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50余位艺术家,探讨不同文化语境和发展形态下的艺术表现特征,展现全球化进程中迸发出的混合活力。展览的法/英文名为“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译为“混合的生长”。而“BRIC-á-brac”是法语中的俚语,意指一种混沌状态。BRIC 又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缩写。中文题目“另一种选择”实际上是对法文主题“BRIC-á-brac”的进一步诠释,其目的在于强调代表性新兴国家的文化主体性,探讨自身独特的文化之路。
展览将由4个方向展开:混合生长(The Jumble of Growth);癫狂的空间(Chaotic Space);话语现场(Discourse Practice);个体叙事与微观生命(Individual Narrative and Microscopic Bodies)。
▲ 马塞拉·阿马斯,《自我机器》,2008年
尤伦斯艺术商店|12月17日至2017年1月26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
群展“第N堵墙”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内的尤伦斯艺术商店(UCCASTORE)举办,展出3位年轻艺术家黄启覃、商亮、许果的作品。展览题目中的“墙”并非仅是一个建筑学术语,它既关于“第四堵墙”戏剧理论的核心,又是“白立方”(white cube)式展览空间的基本元素,在视觉与心理上建构不同层次的象征性空间关系。随着现代世界中空间感知方式的剧变,代表某种秩序的“第四堵墙”和“白立方”早已被动摇,封闭、稳固的规则立体空间转变为“流动”的空间,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形态。
本次展览正是回应了这一现状,在处于美术馆与商业环境交叉地带的UCCASTORE艺术空间中呈现3位在创作上具有深层联系的艺术家作品——他们以身体、建筑心理学与纯粹形式为基本元素,探讨现代都市空间在广义上的“经验”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在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不同场域的公众之间建立微妙的联系。
▲ 商亮《正道仔No.14》,2015年
佩斯北京|12月10日至2017年2月11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架上绘画领域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李松松凭借强辨识度的笔触风格和鲜明的图像语言受到海内外的关注。本次李松松的最新个展,以北京标志地点“北海”命名,展现了艺术家过去3年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以及2016年的最新创作。
本次展览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创作,画面素材取自现成的公共图像,由李松松以浮雕般层层厚涂的油画颜料将画面拆解破坏后重新组合,剥离了原有语境和意义的画面,不仅解除了自带的象征和符号枷锁,更为观者打开了一个越发开放的解读空间,图像与观众之间由前者驱动阐释的预设被完全推翻。
▲ 李松松《唯物史观》,2014年
长征空间|12月10日至2017年2月19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
本次展览由张健伶和郭熙策划,意在发掘新的叙事形式,探寻“文本-图像-物件”这一关系链如何形成新的创作空间与感知方式。这场展览是对近年来年轻艺术家的生活与思考的一次索引,在地理坐标间寻踪觅迹,观察他们处在移动中的创作经验如何折射在作品中。参展的每位艺术家都有种令张健伶和郭熙欣赏的柔软,扩张成独特的感性方式,使现实、图像、观念的平面形成褶皱与断层,新生的地貌由此涌现。
▲ 黄淞浩《爱之颂系列-2》,2016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12月10日至2017年2月28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区内
“景别”是一个电影术语,展览标题原文“Échelle des Plans”的字面含义是“画面的梯级”,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取景梯度区分,通过这种自觉区分,电影建构了自身的视觉空间、心理空间与叙述特性。
从浮雕的本体语言出发,蔡磊逐渐把主题锁定在空间性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上,同时也在尝试着不同的材料与环境,但在本次展览中,蔡磊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内的题材与经验,而是把已经形成的工作方法朝向了更为广义的公共生活与集体经验。用倾斜的墙壁带来水平感的异常、用光和镜子区隔空间……艺术家在展览中进行的新尝试近乎是一次电影布景或剧场设计,把各种不同场景与时段下的经验在展览空间中重新“剪辑”。
▲ 蔡磊《给我一个空-之间》
站台中国|12月17日至2017年2月26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7号
宋元元的最新个展“配角登场”(Downstage, Upstaged),呈现艺术家近一年半以来的全新创作,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26日。新作品依旧延续了“测试物”阶段的冰冷气质,而滑稽的变形与叙事性语言的加入却又像黑暗中的悲怆笑声,使作品产生了更为戏剧性的效果。艺术家针对不同对象选择对应的画法,也在语言方式上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探索。
▲ 宋元元《密室逃脱》,2016年
魔金石空间|12月17日至2017年2月26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本次展览为香港艺术家杨沛铿在大陆的首次个展,从新的方向探索了人类的行为或那些未曾言明的欲望是如何经由生活方式、生态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结构而表述出来的。展览空间被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当观众进入其中时,即与之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进而得以从固有的观看模式中被解放出来。
“不暗的暗房”这一主题唤起人们在某些公共环境中可以获得私密空间的感觉,这也是整个展览出现各种图像和对象的出发点。展厅内所呈现的不同程度的昏暗,诱发着人们心中的朦胧之感,呼应着个体在不同角色转换过程中所产生出的感觉。“暗房”具有某种私密性,在这里,被当作是禁忌或是被压制的对象便可以开始显现自己,但在展览中,艺术家却对其加以“不暗”的假设,试图探索当人们黑暗隐秘的一面被频繁提及,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不暗的暗房”展览海报
AYE画廊|12月18日至2017年2月18日
东城区安定门东滨河路3号院雍和家园二期3单元601室
本次展览为陈文骥自2006年以来在 AYE 画廊举办的第3次个展。展出的作品全部是陈文骥今年的新作,油画延续了艺术家近年一直在探讨的在铝塑板材料上的创作方式,纸上作品则对应油画中的局部图形,形态更趋向平面化。蓝色和红色基调形成了整个展览的两种不同体验氛围,而理性、安静的情绪延续了陈文骥以往作品中的主线。
这些新作大多依据“/”元素来进行创作。“/”在此处不再有人们日常熟悉的意义指向,而是作为艺术家思考的形态模板,被艺术家用来限制和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迫使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挤压出新的能量。通过这种近乎偏执的方法,艺术家潜在的自我能量得以被唤醒,而观众所看到的并非艺术家的挣扎过程,而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最终被确定的视觉现实。
▲ 陈文骥《圆角的∠》,铝塑板上油画,2016年
東京画廊+BTAP|12月20日至2017年2月28日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陶瓷三街E02
自2010年从德国回到国内建立工作室之后,李迪绘画风格的转变开始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最重要的两次个展包括追溯中华本源的“中华 HB”,其次即具有瞑想特征的“纵横”。本次展览展出的全部是李迪2016年的新作,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形体与笔触的重复和反复——这是瞑想绘画的语言逻辑,如僧人反复念诵经文,专念于一种旋律。
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方振宁策划,在展览空间上也为李迪的作品定制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空间,从策展的概念到布展的氛围,都着眼于把当代艺术作品,置放在一个使用传统材料构成的当代空间中,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实验。
▲ 李迪《纵横2016-A25》,2016年
● 苏州 ●
苏州博物馆|12月13日至2017年3月12日
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本次展览是继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之后,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又一个系列学术展,展示清代苏州藏家的故事和人文情怀。预定计划包括2016年《烟云四合 ——苏州顾氏收藏特展》,2017年《梅景传家——苏州吴氏收藏特展》、2018年《攀古奕世——苏州潘氏收藏特展(上)》和2019年《须静观止——苏州潘氏收藏特展(下)》,顾氏过云楼则为首展。
展览名“烟云四合”源自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以及班固《西都赋》中的一句“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四合即为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指收藏过程中存在藏家与天时、地利、人和。此外,过云楼收藏历经四世,最后四房分得,此次合四世、四房于一处,也有四合之义。
▲ 宋拓兰亭,苏州博物馆藏
● 武汉 ●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12月15日至2017年1月19日
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文理学部科技路
本次展览由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和泰康保险集团及其艺术部门泰康空间共同主办,全部展品均来自武汉大学校友陈东升和李亦非共同捐赠的艺术收藏,不仅是万林艺术博物馆2016年岁末压轴展览,更将为博物馆迎来首批成规模的永久馆藏。展览将呈现陈东升与李亦非捐赠的67件(组)艺术作品,其时间跨度从明末直至当代,涉及的文人及艺术家从董其昌、康有为到张大千、齐白石,也包括靳尚谊、杨飞云、张晓刚等当代艺术家,以及王世杰、竺可桢等和武大渊源深厚的人物作品。
▲ 张大千《宜兰观五峰》,1977年
● 重庆 ●
原·美术馆|12月16日至2017年2月16日
南滨路1891时光道中段
本次展览为重庆原·美术馆的开馆大展。展览总结当下中国艺术家中常见的3种创作类型,分别为“物相”“心相”“世相”,展出25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最直观的形式,梳理并展示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特征与现状。“物相”突出“创新”之意,即艺术家吸收了西方的理念与观点后,以一种崭新的材料或者形式进行创作;“心相”可理解为“传统与当代的结合”,艺术家借助当代的全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世相”则可以称为一个矛盾体,它站在一个批判者的角度,给予当今环境以审视、总结或批判。
▲ 唐勇《The Remnant Scene》,2008年
● 深圳 ●
G&G 创意社区|12月16日至12月25日
南山区蛇口荔园路9号
汇港艺术中心|12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南山区工业三路1号 汇港
多个展场|12月16日至2017年4月2日
作为目前内地唯一一个聚焦“艺术科学发生”的城市级节庆,深圳新媒体艺术节于2014年首次举办,2016年为第2届。本届新媒体艺术节的主题为“南方::迭代::引力”(SOUTH ::CHAMBERS ::PHENOMENA),并通过3大展览内容组合而成。
主展览板块一“南方迭代::G&G 实验室”为针对学术实验的主展场,通过一个个由 lab unit 所形成的新媒体艺术蜂巢实验室,以展示、剧场、放映等活动突出前卫、先锋的启示与理念;板块二“南方引力::GO 艺术中心”将在蛇口汇港发生,创立一个仅存在2个月的新媒体大型艺术中心,深入探寻新媒体艺术与公众和生态的关联;板块三“继续生长 GROWiTH”则是本届新媒体艺术节周期最长的新媒体艺术可持续展场系统,结合“时间+行动”的形式同时发生,以“发散、生长、变幻”为关键词。
本届新媒体艺术节的主题针对“南方”这一概念提出异质性 (heterogenity)永续性的说法。深圳多区块文化的多样性、 本届参展艺术家专业与来源的多元性,他们的迭代更新的变化,将在此被一一记录下来。 这一次城市将作为实验场、系统与现场作为媒体 (medium) 与媒介 (interface),而艺术家群体将在不同时间分批到达3大展场,呈现“南方::迭代::引力”的全部内容。
▲ “2016深圳新媒体艺术节”展览海报
● 三亚 ●
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12月16日至2017年3月16日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内
第5届三亚艺术季的主题为“不隅之见”,在保留经典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创新单元——公共艺术项目“日行迹”,以及“华宇艺术论坛”。“日行迹”把艺术从室内解放出来,延伸到户外空间,让公众更易深入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沟通;今年首次启动的“华宇艺术论坛”,主题为“2008 年以来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意在通过深入讨论相关个案和现象,为近10年来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的变化提供更清晰的梳理与思考。
这两个板块将与“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主题展同期展开,增强艺术的社会互动性。作为三亚艺术季的主要部分,“华宇青年奖”专注于鼓励35岁以下针对艺术语言与思想提出新问题、 坚持探索的青年艺术家。今年11 月 23 日,“华宇青年奖”已于北京完成了初评环节,入围的20位艺术家包括陈翊朗、高露迪、管均、郝敬班、娜布其等,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者及海外生活华人艺术家比例增加,艺术创作面貌也更具国际视野。这20位入围艺术家将携各自的近作参加由孙冬冬策划的入围艺术家群展,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16日。
▲ 第5届三亚艺术季新增公共艺术板块“日行迹”
*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及展览信息由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家提供,具体信息以博物馆与美术馆为准,详情参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