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2月1日,美国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去世后的首个回顾展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开幕。罗伯特·劳森伯格为20世纪后50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开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新道路。游走于绘画、雕塑、摄影、科技、舞台设计与行为表演之间,他拒绝接受艺术与生活中的传统界限。1963年,劳森伯格成为第一个在威尼斯双年展赢得金狮奖最佳绘画的美国艺术家。
▲ 劳森伯格《追溯 II》,1963年,图片来源: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作为35年来劳森伯格作品在英国的首个大型展览,同时也是2008年艺术家去世后的首个回顾展,泰特现代美术馆在全球范围内借展到了罕少外展的作品。超过200件涵盖绘画、雕塑、摄影、集合艺术、行为表演、服装及舞台设计等各种类别的作品,贯穿了艺术家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
▲ 劳森伯格《Triathlon(Scenario)》,2005年,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劳森伯格对艺术实践新方式充满无限好奇,这促使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创新。他把自己的作品描述为“既是艺术又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凭空能做得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于两者之间)。”他认为,“如果一幅画取材自现实世界,那么它更为现实。”从标志性的拼贴组合——绘画与雕塑之间的杂糅——到丝网印刷、行为表演,在劳森伯格的艺术生涯里诞生了不可胜数的经典形象,包括印有约翰·F·肯尼迪的大尺寸波普艺术丝网印刷《追溯 II》(Retroactive II),《字母组合》(Monogram)中那只被道路标志围绕、困在汽车轮胎里的山羊标本,以及《床》(Bed)中用画笔大肆泼洒颜料后的被单。《字母组合》与《床》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来到英国。
▲ 劳森伯格《字母组合》,1955-1959年,图片来源:Moderna Museet, Stockholm/Tate M/PA
▲ 劳森伯格《床》,1955年,图片来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劳森伯格对现成物品的利用承续了杜尚的风格,并开启了波普艺术。人们经常从新达达主义或原始波普的角度看待他,而此次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则试图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呈现劳森伯格的艺术生涯。六十余年间,劳森伯格总是不断地在转换,无论是地理还是气质上尽皆如此。“我个人很喜欢合作过程中的感性接触,”他说道,“想法并不是像不动产那样固定。”
▲ 劳森伯格在珍珠街工作室中,约1955年,可以看到创作中的《字母组合》与《卫星》(Satellite, 1955),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回顾展以劳森伯格在黑山学院时的早期实验作品作为开端。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早期,黑山学院是创新思维的温床,在这里,劳森伯格与同为艺术家的朋友约翰·凯奇(John Cage)、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等人开始了最初的协作。这一时期的代表是他在1953年时向抽象表现主义致敬的作品《已擦掉的德·库宁的素描》(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劳森伯格和艺术与科技实验室(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简称 E.A.T.)的合作则体现了他如何在视觉艺术、行为表演与科学之间开启新的对话。
▲ 从左至右依次为约翰·凯奇、摩斯·肯宁汉与劳森伯格,1964年,摄影:Douglas Jeffrey,图片来源: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劳森伯格《已擦掉的德·库宁的素描》,1953年,图片来源:SFMoMA
70年代早期,劳森伯格将工作室及住所搬到了弗罗里达的科帕奇,并开始了跨越欧、美、亚三大洲的游历。创作于1971至1972年的“纸板箱”系列(Cardboards)的灵感来源就是劳森伯格在印度参观的艾哈迈达巴德纺织中心,“纸板箱”对全球化力量的揶揄也展现了劳森伯格处理非常规材料的能力。展览上还重现了1984年至1991年在智利、中国、古巴进行的史诗项目“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
行为表演和舞蹈是劳森伯格艺术实践中的重要驱动力,也形成了展览的中心轴线。他与肯宁汉及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合作的记录文献,包括他自己的行为艺术的记录文献也都可以在展览上看到。不仅如此,2017年1月27日至28日,崔莎·布朗舞团(Trisha Brown Dance Company) 还将使用由劳森伯格设计的服装,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Tanks”重演布朗极具影响力的舞蹈作品《设定与再设定》(Set and Reset)。
▲ 劳森伯格为崔莎·布朗舞团1983年舞蹈作品《设定与再设定》设计舞台布景、服装、灯光,摄影:Beatriz Schiller,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本次回顾展由泰特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联合组织,展览随后将巡展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及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撰文/Ben Luke 译/盛夏 编译/王晓芬)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至2017年4月2日
● 展览关键词 ●
地点 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特上一次举办劳森伯格的综合展是在1981年。
重要作品 《字母组合》《追溯 II》
▲ 劳森伯格回顾展现场,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泰特似乎特别突出了以一只山羊标本为主体的混合作品《字母组合》(1955-1959),这件作品并没有在1981年的回顾展上出现过。其他作品也一样重要,例如出借自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追溯 II》(1963)——一件把去世不久的肯尼迪与跳伞宇航员的图像叠加在一起的丝网印刷作品。
数字 展品数量超过200件
▲ 劳森伯格《汽车轮胎印刷》(局部),1953年,图片来源:SFMoMA
尺寸最大的作品当属《汽车轮胎印刷》(Automobile Tire Print, 1953),这是一件与约翰·凯奇合作完成的作品。劳森伯格让作曲家开着他的福特A型车开过20张纸,汽车的两个后轮事先在黑色颜料池里蘸满了颜料。这件作品将近7米宽。尺寸最小的作品是但丁的《地狱》(Inferno)的插图,大约30厘米宽。
博物馆 这么说
“劳森伯格是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人物,现在是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一番回顾的恰当时间。”展览目录的前言由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兰克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格伦·洛瑞(Glenn Lowry)撰写。
▲ 劳森伯格《Untitled(Spread)》,1983年,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馆|展至2017年2月20日
在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馆(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举办的关于贾斯培·琼斯和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展览“爱、失去、生命的轮回”(Jasper Johns and Edvard Munch: Love, Loss and the Cycle of Life)的策展人约翰·拉维纳尔(John Ravenal)说,与毕加索、杜尚一样,蒙克也是对贾斯培·琼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流大师”。大多数参考文献都记述了1980年代一位朋友送给过琼斯一张蒙克作品的明信片,但是拉维纳尔认为蒙克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5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蒙克综合展。此次展览把琼斯的画作《在时钟与床之间》(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1982-1983)与它的灵感来源——蒙克的同名自画像(1940-1943)一起展出,堪称难得一见。
▲ 蒙克《在时钟与床之间》,1940-1943年,图片来源:Munch Museum
▲ 贾斯培·琼斯《在时钟与床之间》,1982-1983年,图片来源:Jasper Johns/Licensed by VAGA, New York, NY
泰特利物浦|展至2017年3月5日
“伊夫·克莱因是一位颇有远见、善于引起公众注意的人,他通过一种广泛的方式消除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预示了后来的波普、行为和装置艺术”,泰特利物浦的策展人达伦·皮(Darren Pih)如此说。展览“伊夫·克莱因”是这位喜爱柔道的法国艺术家近二十年来在英国博物馆的首个展览,展出了40余件作品。
▲ 伊夫·克莱因《Untitled Anthropometry(ANT84)》,1960年,图片来源:Yves Klein, ADAGP, Paris/DACS, London
除了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ies)——他把女性的身体当作画笔创作了这件作品——之外,还展出了克莱因用获得专利的颜色“国际克莱因蓝”(IKB)创作的绘画,以及用火焰喷射器创作的、不那么知名却非常具有爆发力的“火焰画”。
▲ 伊夫·克莱因创作“火焰画”,1961年,图片来源:Yves Klein, ADAGP, Paris/DACS, London, 2016. Centre Pompidou-Mnam/Cci-Bibliothèque Kandinsky-Fonds Vera Cardot Pierre Joly
巴塞罗那米罗基金会|展至2017年1月22日
众所周知,1918年马塞尔·杜尚脱离了艺术创作转而钻研国际象棋。在巴塞罗那米罗基金会(Fundació Joan Miró)举办的展览“残局:杜尚、国际象棋和前卫”(Endgame: Duchamp, chess and the avant-gardes)以国际象棋和杜尚对之的痴迷为线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了关于各种主义的故事”,策展人曼纽尔·塞盖德(Manuel Segade)说。
▲ 马塞尔·杜尚《La partie d’échecs》,1910年,图片来源: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这个相当有趣的展览由80余件展品组成,包括小野洋子和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设计的国际象棋、杜尚利用现成物品创作的《凯撒的致敬》(Hommage à Caissa, 1965)以及一些看似简单的双色棋盘的再现,例如玛丽亚·海伦娜·维埃拉·达·席尔瓦(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的《国际象棋》(The Chess Game,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