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影顽固”展览现场
上海。9月24日耿建翌个展“投影顽固”在 OCAT 上海馆开幕。22根水泥柱子,23个影像视频,没有明确的参观路线,艺术家充分利用了空间原貌,白色低矮的假墙将每一根柱子孤立起来,柱子随之失去了其强烈的符号性,却也变成了单个空间单元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灯的投影预示着一种暗示性和方向感。其中有些投影画面是十秒的物体静止状态和两秒钟的快速运动。艺术家尝试对人固有的观看经验提出疑问。
▲ “投影顽固”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耿建翌亲自策划,而艺术家本人却未到现场。张培力向《艺术新闻》介绍,耿建翌去年在 OCAT 深圳馆的个展以文本为主,呈现与私人经验有关的图像。而本次展览完全不是文本,作品本身是以视频为主,但是视频有些是图片,视频也不是用正常的投影和显示器播放的,而是不同灯具改造后变成的投影。用这个特殊符号性的工具,投射到一个特殊空间,特殊的部位,这又制造了很多悬念,包括他在每根柱子上面做的分割和隔断。这看上去是煞有介事,实际上他是想制造这个空间和柱子投影的一种关系,他们都跟悬念有关系。
▲ 耿建翌捕捉生活环境中的细小之物,构成其投影叙事的基本词汇
在这个展览的整体构想中,围绕艺术家生活环境的物,小到昆虫飞蛾,都构成了叙事的基本词汇,最终展览的呈现亦是呼应了艺术家亲自为展览撰写的那段没有句读的引言——冬后,缠满布条的铜质龙头,夏天枯萎的叶子,坚硬的土地,蜈蚣,蚊子,爬虫……夏天在粘稠的缝隙里开始,生命的迹象在时间的推移中蜕变。
▲ 耿建翌为本次展览撰写的引言,图片来源:TANC
对于艺术家这种诗性的表达,张培力说:“有的诗是概念上的,比如断句,就跟绘画一样,有些画是看上去像绘画,有些绘画是意料之外的。耿建翌的诗也是意料之外的诗,他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态度,是他对于视觉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耿建翌作品的整体气质跟他的佛学修为和纯精神思考很有关联。”
▲ “投影顽固”展览现场
耿建翌是中国早期的先锋艺术家代表之一,也是“85新潮”的重要成员。从早期的绘画到后来的影像,从80年代早期架上绘画对集体生活中个人身份意识的关注,到90年代尝试用更为丰富的媒介去观察和描述人们复杂的交流、互动和行为等机制。
▲ 耿建翌《表格与证书(有所交代)》(局部),1988年,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1988年设想的装置作品《自来水厂》表现的是人与人交流的距离,《表格和证书(有所交代)》作为一次行为实验性作品,质疑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1989年《第二状态》中的“笑脸”是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从集体沉睡到个体觉醒,这一过渡状态中精神世界不安的表达,也成为那时年轻一代艺术家竞相模仿的对象。1990年代艺术家尝试开始影像和摄影等多媒介艺术表达形式。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在商业浪潮浸荡的年代,尤为难得。
▲ 耿建翌《第二状态》,1987年,图片来源: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
“对我来讲,艺术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只是我看世界的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你会看得更细致,会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是艺术对我的帮助。” 艺术家关心的是“媒介本身如何在多种视觉下被察觉”。耿建翌不停地提出问题,并尝试不同的形式去探究社会既定存在机制的价值。大众认为事物的本来状态,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现象,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干涉,去重新界定并追问为什么。
2012年耿建翌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 杰出成就奖,在民生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回顾展”无知”,这是对自己过往作品的一次梳理,从绘画、影像、摄影到装置。耿建翌更倾向于将展览用私人化的叙事方式,将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后平静地陈列。
▲ “投影顽固”展览现场
将日常生活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每一件简单的事物都能形成自在的组织结构,同时综合视觉经验中对形式感的诉求。艺术家最近几年频繁的展览产生的一系列强烈的共震效应也即说明了这个问题。(撰文/米玲)
投影顽固
耿建翌 个展
OCAT上海馆 | 9月25日至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