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埃雷拉:视觉的线条
惠特尼美术馆 | 9月16日-2017年1月2日
惠特尼美术馆即将开幕的展览“卡门·埃雷拉:视觉的线条”(Carmen Herrera:Lines of Sight),是一百岁的在世艺术家卡门·埃雷拉的回顾展,也是她首次在纽约博物馆的个展。生于1915年的卡门·埃雷拉,40年代在巴黎接触抽象主义艺术,这对她50年代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89岁时她才卖出人生第一幅画。展览将全面展示埃雷拉自1948年至1978年——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50件多件作品,涵盖了能够代表她创作风格的绘画作品、三维立体作品及纸上作品等类别。展览的第二部分将呈现被艺术家认为是她创作中最重要的系列《Blanco y Verde》(1959-1971)。
▲ 卡门·埃雷拉《Blanco y Verde》,1959年,图片来源:惠特尼美术馆
▲ 卡门·埃雷拉《Untitled》,1948年,图片来源:惠特尼美术馆
红:明代 / 马克·罗斯科
史密森尼亚洲艺术博物馆·赛克勒美术馆 | 展至2017年2月20日
展览展出了宣德时期主要用于皇家祭祀的铜红釉瓷盘,以及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画中的抽象图形由统一色块和色域组成,呈现出色域绘画的特点。中国的单色陶瓷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明代宣德年间出现的铜红釉,陶工巧妙地控制铜——最难上色的釉质——使得令人惊艳的颜色和天鹅绒般的质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马克·罗斯科是俄裔美国画家,被认为是抽象主义和色域绘画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注重色彩、形状、平衡、深度、结构和比例这些绘画的基本元素。这两件展品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层次丰富的红色,且色调变化微妙。两者色调的相似性也恰恰提醒了我们,颜色的产生不仅与材质与制作流程有关,也超越了时间与地点。
▲ 明宣德年间的铜红釉瓷器,约1430年,图片来源:史密森尼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肖像
大英博物馆 | 展至2017年1月29日
大英博物馆此次的肖像展展出了法国画家自16世纪至19世纪的创作,从让·克卢埃(Jean Clouet)早期的画作、其儿子弗朗索瓦·克卢埃(Francois Clouet)的作品,到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创作,包括了65幅肖像画素描。这些全部来自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画作,呈现了自瓦卢瓦与波旁王朝,到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及之后,共跨越4个世纪的法国肖像画的发展历史。重点展品包括让·克卢埃为亨利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德·梅第奇(Catherine de’Medici)绘制的肖像画系列、阿尔伯特·勒堡(Albert Lebourg)为家人创作的肖像画以及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自画像等。此外,在金属、陶瓷和红玛瑙等其他材质上完成的肖像作品也将在展览中展出。
▲ 古斯塔夫·库尔贝自画像,1852年,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 让·克卢埃为亨利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德·梅第奇绘制的肖像画,1550年,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你说你想要一个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 展至2017年2月26日
展览将展出众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音乐、时装、电影、设计和政治相关的作品,聚焦在那些代表着当时文化和社会先锋的特定时刻或者场景,如俱乐部和反主流文化、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美国西海岸的公社等,并以身临其境的配乐和三维立体设计为背景,来探索那一时期完成和未完成的革命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并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思索。此次展览的精髓在于音乐元素,呈现了多个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和演出,包括美国黑人音乐家山姆·库克(Sam Cooke)的《A Change is Gonna Come》,英国“谁人”(The Who)摇滚乐队的《My Generation》、吉他大师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在1967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演出等。
▲ 约翰·塞巴斯蒂安(John Sebastian)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表演,1969年,图片来源: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 路易斯·莫雷(Lewis Morley)1963年拍摄的克里斯汀·凯勒(Christine Keeler),图片来源: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瓦西里·康定斯基、弗朗兹·马克与蓝骑士
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 | 展至2017年1月22日
“蓝骑士”是德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和弗朗兹·马克(Franz Marc,1880-1916)在1991年发起的艺术运动。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的展览“瓦西里·康定斯基、弗朗兹·马克与蓝骑士”,以康定斯基和马克在1912年出版的《蓝骑士年鉴》(Blaue Reiter Almanac)为中心,其中包含了不同时期及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图片及著作,回顾蓝骑士运动的始末,并探究这个艺术运动怎样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该展览汇集了来自国际知名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90余件作品,其中不乏在俄罗斯及美国极少面世的作品。
▲ 弗朗兹·马克《Blue-black Fox》,1911年,图片来源: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
▲ 瓦西里·康定斯基《Murnau-Kohlgruberstrasse》,1908年,图片来源: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
平安时代的密佛——栎野寺的大观音与佛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 | 9月13日-12月11日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天台宗古刹——栎野寺(Rakuya-ji Temple)中,藏有自平安时代(794-1192)保存下来的20尊的佛像,全部被认定为为日本的重要文化遗产。此次“平安时代的密佛——栎野寺的大观音与佛像”展,是这20尊佛像有史以来第一次到寺外展出。其中展出的最重要的佛像“十一面观音菩萨像”,高度约3米,十分有气势,此前极少对外亮相。其他展出的佛像包括十一尊观音菩萨像、“毗沙门天王像”、1187年铸成的别具一格的“地藏菩萨坐像”等等,展览将集中呈现保存在栎野寺中的平安时代的佛像杰作。
▲ 药师如来坐像,平安时代(12世纪),栎野寺藏
▲ 十一面观音菩萨坐像(局部),平安时代(10世纪),栎野寺藏
中国陶瓷
根津美术馆 | 9月15日-10月23日
当我们听到“中国陶瓷”这个概念时,会想到什么?纵观中国长达8000年的文明历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以及广袤无垠的国土,又因陶瓷的外形、色彩、花纹、釉质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人们对“中国陶瓷”的理解无疑又是多种多样的。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陶瓷在日本都被珍重有加,称为“唐物”。此次展览将通过根津美术馆(NezuMuseum)收藏的约90件中国陶瓷——其中包括4件日本重要文化遗产,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欣赏中国陶瓷的机会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