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即兴爵士与劳森伯格相遇,泰德·纳什在UCCA的跨界演出

Aug 17, 2016   Clément Huang

北京。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年度大展“劳森伯格在中国”的巨幅作品《四分之一英里》所构成的曲折空间内,来自美国的爵士乐演奏家泰德·纳什(Ted Nash)正在用他的萨克斯风为观众献上一次独具匠心的跨界演出。

640▲ 泰德·纳什在“劳森伯格在中国”展厅现场内进行即兴演出,图片来源:UCCA

现定居于纽约的泰德·纳什于1960年生于洛杉矶,出生于著名的爵士音乐世家。 纳什对爵士乐的贡献在于将音乐和图像结合,打破了两种艺术的边界。纳什的爵士乐与劳森伯格经典作品的相遇,不仅仅是音乐和视觉艺术两个艺术门类的相遇,也是中美文化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打开了另一扇相遇之门。

视觉艺术与即兴爵士的撞击
– ▬ –

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爵士音乐从一开始就和即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兴、复调、切分是爵士最基础的概念,它是美国的非洲裔文化和欧洲音乐互相融合所产生的结果,而黑人文化也为这种艺术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感情与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爵士当中,不仅仅独奏者是即兴的,就连许多伴奏也都是即兴的,”泰德·纳什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

0▲ 1900年代活跃于美国新奥尔良的查尔斯·博尔顿(Charles Joseph “Buddy” Bolden)以及他带领的乐队,被许多早期爵士乐演奏家认为是后来被称为“爵士乐”的乐种的源头,图片来源:Wikipedia

从2010年起,纳什一直致力于对于爵士乐和视觉艺术进行跨界性的实验创作。其同年发行的他最知名的专辑《七种阴影的肖像》(Portrait of Seven Shades)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描绘了夏加尔(Marc Chagall)、达利(Salvador Dalí)、马蒂斯(Henri Matisse)、莫奈(Claude Monet)、毕加索(Pablo Picasso)、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梵·高(Vincent Van Gogh)。

纳什认为,美术和音乐的许多概念都是相通的,绘画作品当中的色彩、层次、结构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音乐。与此同时,其他反应音乐家个人经历的元素也可以作为创作素材。“我知道波洛克本人很喜欢1930到1940年代的摇摆乐,因此在他的那个部分我放上了许多摇摆乐的元素,”纳什说道,而他也认为爵士乐当中所寓有的即兴情绪表达能够天然地形成普世语言式的沟通与互动。

双向的跨界
– ▬ –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互动,本身就是劳森伯格生前所钟爱的领域。1952年,劳森伯格与编舞家默斯·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一起参与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剧场#1》(Theatre Piece#1)的创作,该作品最初为“无题”作品,有时被看作第一件“偶发”艺术作品。许多劳森伯格的作品也刻意模糊了表演与其他媒介作品之间的界限。例如1954年为坎宁汉演出而创作的 《细微》(Minutiae)充当了舞台布景,而另一件1961年创作的《初次画作》(First Time Painting)则成为《向大卫·都铎致敬》(Homage to David Tudor)表演的一部分。在创作生涯中,劳森伯格不断与多媒介的艺术家展开合作,尝试打破传统的艺术分类。

640-1▲ 罗伯特·劳森伯格《细微》,复合材料,214.6 x 205.7 x 77.5 cm(1954),图片来源:Rauschenberg Foundation

“泰德·纳什比较难得地在和现当代艺术界发生关系,而劳森伯格也是一直对跨界的艺术实验保持着热情,所以我们认为用纳什的表演来为‘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画上句号是特别合适的。”UCCA的馆长田霏宇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而去年UCCA的年度大展“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同样也邀请了音乐家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进行音乐会活动,这也反映出UCCA希望以跨领域、多角度对艺术家进行呈现的姿态。

一方面是尝试将表演艺术融入创作的劳森伯格,而另一方面是将艺术家情感融入音乐的泰德·纳什,两位艺术家的相会形成了艺术形式的多重交融,视觉与听觉变得密不可分。对于纳什来说,艺术的跨界还意味着对于人际间交流障碍的跨越。“人们在劳森伯格的作品面前,没有隔绝,没有分离,每个人都有他的个体经历来进行分享。”从跨越外在形式到跨越内在精神,纳什无疑对劳森伯格的作品作出了极佳的个人注解。

专访艺术家泰德·纳什
– ▬ –

Q:爵士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爵士是一种难以置信的艺术形式,它提供了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机会。爵士是非常即兴的,因此它比其它形式,包括古典音乐等等,更富含个人表达。你在其他音乐当中也能见到即兴的痕迹,例如蓝调或者一些爱尔兰音乐。但是爵士含有最多的即兴成分,而且结合了许多来自西欧和弦、非洲节奏的元素。

Q:为什么会希望为劳森伯格作曲?
A:我很喜爱劳森伯格,而且一直都很钟爱抽象艺术。虽然他也的确是某种意义上波普艺术的先驱,但我真正喜爱他的一点在于,他同时是严肃而又亲近的,而我最喜爱的一些音乐家也是这样,例如索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他的演奏当中有非常严肃的一面,但也加入了许多幽默的成分。我也喜欢他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做法,也运用了许多材质。

640-2▲ 20世纪中期活跃于美国的索尼·罗林斯被视为爵士乐坛的传奇人物之一

Q:此次演奏分为两部分,一是现场的即兴演奏“泰德·纳什爵士乐工作坊”,二是整合而成的最终表演“音乐中的劳森伯格”。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第一部分是完全即兴的。爵士演奏真的非常大程度地基于即兴,因此对于劳森博格的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是迈向作曲的第一步。有人说爵士的即兴作曲是无意识的作曲,这是非常正确的。而第二部分是一个更正式的结构,因此这是计划当中有趣而又充满野心的一部分。而每一个人都必须全身心地感受这幅画在和弦上、旋律上和节奏上的意义。最后,我们结合每一个人的思考,来生成基于这幅劳森伯格作品的一整套的音乐。因此第二部分会比第一部分的即兴表演更有组织性。

640-3▲ 泰德·纳什正在演奏《七种阴影的肖像》,图片来源:Ted Nash

Q:劳森伯格曾多有跨界实验,例如与作曲家约翰·凯奇、编舞家默斯·坎宁汉进行合作,创作了《剧场#1》(Theatre Piece#1),也被视为一件偶发艺术作品。而你又是如何开始了你的跨界试验?
A:其实只是近几年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进行跨界创作。原来我只是觉得自己在演奏萨克斯风而已。但当你逐渐成长,你逐渐对于艺术的本质有了更广阔的认知。而大约6年以前,我创作了我的作品《七种阴影的肖像》,基于一些我最喜爱的大师画家的画作。

我记得我第一次真正被美术激起兴趣,是我10岁时和我父母度假去了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我记得看到了一幅夏加尔的画作,你知道在他的画作里有人在天空中飞,动物们演奏小提琴等等,真的非常像梦境。8年之后,我搬到了纽约,而我发现我在第一年我在美术馆和博物馆花的时间几乎和在爵士俱乐部一样多。晚些时候,虽然我花在美术身上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但我有了创作《七种阴影的肖像》的机会,因此我开始设想每个画家的个性,以及每幅绘画背后的意义,以此来开展我的创作。

640-4▲ 马尔克·夏加尔《窗外的巴黎》,布上油画,136 × 141,9 cm(1913),图片来源: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Q:但我们通常会认为美术作品转化为音乐作品,还是有许多障碍需要解决。在劳森伯格的作品当中充满了“拼贴”、“现成品”等现代艺术的概念。你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音乐元素?
A:当你想象音乐和和美术,你会发现有如此多的共性,例如色彩、结构、层次,我们在音乐当中也使用这些术语。唯一不同的是,美术经常是完成的,挂在墙上,所以每次观看都一样;但是音乐却是不断变化的,每次演奏都会有细小的不同。而绘画当中常常也会有动态(尽管它实际上是静止的),音乐也可以对这种动态进行更明显的解读。

因为劳森伯格的作品有许多层次,因此你可以对音乐进行不同层次的安排,也可以考虑抽象部分是否给予更抽象的音乐表达。有时你不必单纯考虑绘画本身,你可以去考虑画家正在经历什么。例如杰克逊·波洛克,他将颜料仍在画布上,因此我也将音乐创作成零碎的,这就是对情感的一种反应。但我认为艺术群体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回应。我会告诉艺术工作坊的参与者,你要去想象当你看着一副画作,你的感受是什么。虽然我们也会运用一些和弦和节奏技巧,但我会把大量空间留给即兴的部分。

从山谷走进城市,户外艺术在行动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地艺术运动强调回归自然,以超越人身尺度的规模进行创作;而随着城市化的拓张,人群聚居的公共空间为户外艺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从1970年代落基山谷的传奇巨帆,到洛克菲勒广场门前的“蓝色浴缸”,户外艺术挣脱的不仅是“白盒子”的束缚,也在寻求与公众之间更大范围的对话。《艺术新闻》本周聚焦“户外艺术”,回顾这一艺术形式如何从空间及与观众的互动性上,为创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