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不晚
佩斯北京 | 8月6日-9月19日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佩斯北京的展览“不早不晚”汇集了陈秋林、郝敬班、马秋莎、姚清妹等9位艺术家,也是该画廊继2014年影像群展“这个夏天我们爱影像”之后再次以录像艺术这一媒介为主题策划展览,呈现了录像艺术在创作语言与思维脉络上的丰富度。参展的9部作品以屏幕为界,将展览分割出内部与外部的两个时空。单个录像作品自身已构建出完整而独立的内部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在屏幕这一输出设备上的每一次播放又将与当下的时空、观看者及其它作品间形成互文关系。而同样带有时间属性的展览标题“不早不晚”则被视为对所有即将产生的全新意义的一种敞开与鼓励。
▲ 尹秀珍《沉默》,单频高清录像,1’15”,2013,图片来源:佩斯北京
安迪·沃霍尔:接触
木木美术馆 | 8月6日-2017年1月7日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
木木美术馆的“安迪·沃霍尔:接触”由该美术馆展览总监Presca Ahn策展,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呈现给中国观众。此次展览展出了沃霍尔重新定义人像摄影的两个系列作品:1960年代一组命名为《试镜》的默片肖像,与1970至80年代拍摄的他本人及他人的宝丽来相片。展览的一大亮点是装置作品《银云》——轻轻漂浮在展览空间中的荧光的、枕头一样的图形,以及沃霍尔1963年拍下的一对对恋人在镜头前接吻行为的影片《吻》。在沃霍尔所处的时代,这些以新媒介进行的创作曾打破当代艺术的边界,在今日看来仍有,直接性的持续冲击。此次展览也是木木美术馆未来三年一系列重要专题展览的开端。
▲ 安迪·沃霍尔《Screen Test:Edie Sedgwick [ST308]》,1965年
“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
苏州博物馆 | 8月12日-11月13日
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适逢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馆10周年,博物馆举办了“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将展出明清时期宫廷收藏的苏作文物百余件,包括玉器、漆器、竹雕等,展现了明清两代皇家御用苏作工艺的发展特征。苏作工艺受到明清宫廷的肯定和赞赏,一方面推进了苏州手工业的兴盛;另一方面,由于宫廷需用之物制作要求精良,也给苏州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了苏作匠人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此次展出的重要展品包括青玉乾隆刻诗仿汉带盖方壶、乾隆仿古款白玉双耳仙人杯、黄玉雕谷纹连环璧、清乾隆澄泥仿古砚、剔红长春万岁缠枝莲纹铜里盖碗、乾隆款剔红八宝龙凤纹碗等。
▲ 清乾隆仿古款白玉双耳仙人杯
一个人,记录一个时代 ——阮义忠《人与土地》摄影展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 展至10月30日
上海泰康路25号
台湾摄影师阮义忠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专注人文纪实摄影,成就了华人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此次展览由张毅担任策展人,全面展出阮义忠最经典的摄影作品《人与土地》系列。作为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的首个摄影展,此次展览也同时纪念了该系列作品首展30年。陈丹青在为此次展览撰写的序言中如是总结:“今次阮先生的展览,是其时也:何为摄影?摄影为何?阮先生的个人实践应是一份诚实而有温度的交代。”
▲ 阮义忠《人与土地》系列摄影作品
夏季大三角
OCAT深圳馆 | 展至10月23日
深圳市南山区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
作为图像,城市一如星群,是共生异质的体系,城市的形象不仅为其历史文化所模塑,其面貌也受大众媒介的折射而不断幻变。OCAT深圳馆夏季展览“夏季大三角”中,乔恩·拉夫曼、王浩然、谢蓝天3位文化背景迥异的艺术家,借用星座、星群的概念,以关注香港流行文化(电影、文学、流行音乐、电脑游戏)构建的城市形象为主题,尝试以摄影、幻灯片、装置等形式,开展了一场超越传统地缘限制的艺术对话与交流。
▲ 王浩然,《梦境宇宙学》,2015,中密度纤维板,特富龙,不锈钢,磁石,地毯,机械组件,视频(7分30秒),4m×4m×2m;图片来源:由艺术家与OCAT深圳馆提供
2016年香港国际摄影节作品展
香港文化博物馆 | 8月10日-9月26日
香港新界沙田文林路1号
摄影可以介入声音艺术、移动影像、录像、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摄影艺术可以开辟新的方向,而不同媒介的艺术工作者亦可借影像岀发及创作。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2016年香港国际摄影节作品展”,试图从摄影的角度连结与摄影有延伸关系的其他媒介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性,以及性别在当代创作中的个性及面貌。展览艺术家包括卓有瑞、朱颖文、林慧洁、林玉莲、卢婉雯、苏秀仪、苏慧怡、邓凝姿、邓凝梅、黄丽贞、王禾璧及姚妙丽。
▲ 邓凝姿《一百零八个在身边的女子》,2016,绘画人物真人尺寸影像投射,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观看,图片来源:香港文化博物馆
*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及展览信息由美术馆、画廊及艺术家提供,具体信息以美术馆及画廊为准,详情参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