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短暂易逝的奢华?“青花瓷”热在西方因何而起,可曾退潮

Jul 19, 2016   李昊雯

华盛顿。一场名为“青花瓷”(Chinamania)的当代艺术展正在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of Art)举行。展览聚焦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对于中国瓷器,尤其对青花瓷的狂热追求和消费,呈现了由当代雕塑家沃特·麦康奈尔(Walter McConnell)创作的两座由大量瓷器工艺品组成的佛塔造型艺术装置。除此之外,艺术家也还原了欧洲早期典型瓷器陈列室,设计了一个密集陈列有50件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展示柜,并在不远处放置了名为《旅游纪念品盒》(Travel Souvenir Case,2016)的青花瓷3D打印复制品。

“通过把外销瓷古董和过量瓷器工艺品组成的装置并列,艺术家提醒我们我们崇拜性消费(aspirational consumption)和廉价仿冒品在我们的文化里由来已久,”美术馆美国艺术部策展人李·格雷泽(Lee Glazer)表示,“同时,麦康奈尔的创作也表明了精湛的工艺和非凡的艺术视野可以战胜大规模生产和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平庸。”

16
▲ “青花瓷“展览现场

重现西方的青花瓷热

– ▬ –

“Chinamania”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插画师形容19世纪末英国上层社会对来自中国的瓷器趋之若鹜的文化现象。早在17世纪以前,中国瓷器大量进入西方,因其工艺稀有精湛,被欧洲王公贵族视为价值极高的珍玩,很少被当做器皿进行工具性使用,而被认为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随着中国瓷器的不断出口,欧洲的上层贵族中形成了收藏中国瓷器的风潮。17世纪,许多欧洲贵族庄园和乡间大宅中已经设有专门陈列瓷器的房间,可见中国瓷作为一种奢侈工艺品的地位。

到了19世纪,中国瓷已经由王公贵族向外扩散至中产阶级,中国瓷在英国的装饰艺术再次回潮。英国中产阶级掀起了中国瓷的狂热风潮,他们开始购买大量中国的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居所,中国的青花瓷成为了社会地位和品位的符号。弗利尔美术馆的著名的孔雀厅(Peacock Room)——画家惠斯勒(James Whistler)为英国船商弗雷德里克·雷兰(Frederick Leyland)所设计的餐厅,就是体现这一风潮的代表性作品。

15
▲ 孔雀厅,弗利尔美术馆

无论是贵族庄园还是富商的家,中国瓷器总是以大量、密集的面貌集体呈现,密密麻麻地填满整个展示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品位。一本于1976年出版的《中国外销瓷器指南》(A Winterthur Guide to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就这样描述过英国皇室收藏中国瓷器的情况:“中国瓷器多到了奇怪的地步,瓷器摞到了柜子的顶,一直顶到天花板……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宫殿。”对于中国瓷器的昂贵程度,作者更是打趣地写道:“中国瓷器是多么可悲的奢侈品啊,只要一只猫用爪子一碰,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糕。”

14
▲ 弗利尔位于底特律家中的孔雀厅原貌,1908年

中国瓷器“过量”的特征被艺术家麦康奈尔运用到了他的装置创作中。展览中的两座大型装置《佛塔》,分别以德化白瓷和紫砂的颜色为主色,每件由几百件小型瓷雕塑组成,雕塑的形象涵盖流行文化、历史人物和古典艺术等,从玩具熊、圣诞树、林肯总统到弥勒佛像,流行商品的复制品被大量地堆砌在一起,组成一个如佛塔形状的巨型雕塑装置。远观是一件单一作品,近看才会发现它由数量庞大,大小不一的陶瓷工艺品组成。

在展览的另一件装置中,艺术家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陈列中国瓷器的方式,把50件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密集地放置在一个白色背光的玻璃柜里,并且按照这些瓷器排列组合制作了一个3D打印的复制品,取名《旅游纪念品盒》。一个个迷你青花瓷器被放置在盒子中,仿佛已经打包好的礼品。

13▲ 《旅游纪念品盒》(2016)在“青花瓷”展览现场

策展人将“青花瓷”展览和正在进行中的“重组孔雀厅”(Peacock Room REMIX)展览安排在同一空间内展出。这一展览的核心艺术作品《不义之财》是画家达伦·沃特斯通(Darren Waterston)的大型装置作品,运用破败的室内装饰元素将惠斯勒的孔雀厅重新想象为一个不堪自身创造力重负的堕落废墟。《不义之财》这个“当代孔雀厅”中错位、过量、破败的瓷器所体现的奢华的过剩和短暂易逝,正好与麦康奈尔对工艺品的大批量生产以及拜金主义的关注不谋而合。

12▲ “重组孔雀厅”展览现场

当代社会的艺术品消费

– ▬ –

麦康奈尔把陶瓷雕塑看作是以陶瓷为载体的历史档案。他认为,“那些大量过剩的瓷器,似乎体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消费行为),极为怪异又美好,也正是我们占有欲的核心。”

中国青花瓷曾经风靡欧洲上层社会,至今在西方社会仍然备受喜爱。维多利亚时期贵族和中产阶级的财富和品位可以从他们收藏的中国瓷器中窥见一斑,运输大亨同时也是美术馆创始人的查理斯·朗·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通过孔雀屋中素雅的高古瓷彰显其独特的东方审美,而艺术家麦康奈尔则试图用他的巨型陶瓷装置来探讨艺术品/工艺品消费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问题。

27
▲ 惠斯勒以青花瓷为创作元素的油画作品《The Blue Girl: Yellow and Blue and Purples and Blue》(1872-76)局部,“青花瓷”展览现场

对于中国瓷器的追捧在当代社会则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收藏古董瓷器,二是消费大批量生产的陶瓷商品。大批量机械化生产、高科技仿真复制技术、以及无意识消费行为,是否会消解艺术品/工艺品中的美学价值,是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探讨的问题。答案是开放的,而策展人试图通过展览向观众传达:革命性的观念和精湛的工艺是使得艺术品/工艺品的价值免受任何大环境的影响而永存的关键。

“青花瓷”

Chinamania

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 展至2017年6月4日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由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of Art提供

“在疯狂的边缘”:梵·高博物馆在他自杀126年之后重诊其精神疾病

“在疯狂边缘:梵·高和他的疾病”于7月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开幕。这是首次以疾病作为展览的切入点,除了带来梵·高在生命尽头所创作的60件作品之外,还有一系列首次展出的手稿和研究文档资料,以及可能为梵·高1890年自杀所用的手枪。而一场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的讨论会,也将于今年9月伴随展览在梵高博物馆召开。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