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皇帝品味”于6月17日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作为亚洲艺术博物馆50周年馆庆的重头戏,这次展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带来了跨越宋、元、明、清4个朝代的150多件珍品。聚集两座博物馆的核心策展力量,这场筹划多年的展览展现了9位统治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养,并探索了800年间中国在汉、满、蒙族统治下的艺术发展。馆长、策展人许杰认为,“注视着这些皇家珍品,我们不仅能理解到它们的艺术品位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更能深入发觉帝王统治者如何运用艺术作为撰写历史的工具。
展览策展人之一、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部研究员贺利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认为: “ 虽然徽宗在历史上失去了半壁江山,但是其创立的翰林书画院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在美学史上的伟绩不可磨灭。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则复兴了鸦片战争后几近瘫痪的御窑业,虽然出现于皇家艺术尾声,却连接起近现代的艺术品味。这也是本次展览希望传达的理念:在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展现其对宫廷、后世艺术的影响。”
▲ “肉形石”于清朝康熙年间供入紫禁城,是一块天然玛瑙经石皮着色、雕琢后的皇家珍玩。雍正对其赞赏有佳,在清末也成为慈禧爱物,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皇帝品味”占据博物馆一层的全部4间展厅,以历史朝代做为展区划分。一号展厅跨度从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元世祖忽必烈到明永乐、宣德,其中又聚焦能书善画的北宋徽宗。宋徽宗喜爱奇石宝物,此次展出的《怪石诗》便是其得石时所作,称赞奇石像伏身在地的老虎,刹那间即可起身而跃,以其自成一派的“瘦金体”书法写就。徽宗对于宋朝画院的贡献在南宋高宗时期也得以延续。南宋绘画摒弃了北宋初期严峻的巨碑式全景山水,改用笔墨简淡的手法,画师马远所绘的《山径春行图》便是南宋宫廷水墨的代表作之一。
▲ 宋徽宗自创瘦金体墨宝《怪石诗》,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世祖忽必烈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为发展宫廷艺术招贤纳士,开启了一个多元民族交流的时代。元朝上层阶级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尤其喜爱钴蓝。此次展出的 蓝釉杯 仿造了伊斯兰金银器的造型,杯内面有常见于伊斯兰建筑工艺的几何格纹图案,内底为12星芒团花,体现了忽必烈统治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半身像,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姓氏和从南方起兵的历史,民间和宫廷都十分崇尚表示南方的朱红色。其中永乐帝酷爱 剔红漆器 ,其官窑所制品代表着中国雕漆工艺的极致水准。其官窑的瓷器代表作 宝石红僧帽壶 制作于明朝宣德年间,之后更是得到了乾隆皇帝赏鉴,赞其红釉色美如硃砂。
在展厅正中央,4组展柜相对而放,陈列了5件来自宋、元、明三朝的瓷器制品。从雍容高雅的 北宋汝窑纸槌瓶 到明代色彩明快的 鸡缸杯 ,从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元代钴蓝釉杯盘到描绘西域胡人歌舞奏乐的 永乐青花扁壶 ,反映出宫廷艺术品风格的变化。
▲ 明朝展区,图片来源: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二号展厅聚焦清康熙和清雍正时期的作品,除了展现清代工匠们高超技艺的瓷器,展览中还有一件得到了康熙的硃批的江西巡抚郎廷极汇报法国耶稣会士 殷弘绪进贡的奏折 。郎廷极本人对景德镇窑物的关注也促成了殷弘绪在18世纪初通过两封书信将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带至欧洲。
在清乾隆展厅中,策展人将乾隆《开泰图》与郎世宁的《白鹰》相邻而放,《开泰图》在构图上受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绘画风格影响,可看出西方透视画法在当时已开始渗透。
▲ (左)清朝,高宗乾隆帝弘历《开泰图》;(右)清朝,(意大利)郎世宁《白鹰》,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慈禧太后的藏品以她自立的厂牌“大雅斋”瓷器和珠宝金银饰物为主。象征满清族皇权的东珠和清朝后宫独有的甲套饰品尤为出众。珍贵的黑白影像资料也真实再现了清朝末期的宫廷服饰风范和慈禧太后的权威仪态。
▲ 清朝,肉形石,海涛莲瓣纹金座,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展览最末, 肉形石 以其精致小巧的造型进入观众视野。清朝工匠充分发挥这块石材的特性,通过细雕和加工染色,赋予石头生命力。“肉形石”自康熙年间供入紫禁城,而后成为慈禧所爱之物,继这次在旧金山的展览于9月结束后它将回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
在展览同期,亚洲艺术博物馆还与旧金山多家主厨和餐厅合作,推出了以“无价之宝肉形石”为主题的菜肴体验活动。
展览“皇帝品味”今年10月还将巡展至休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此外,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也将于2017年秋季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设立的南院进行交流回馈展。届时,亚洲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小臣艅犀尊”也将作为大使出访台湾地区。(撰文/李安琪)
皇帝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展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 展至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