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唐狄鑫在现场
▲ 许力炜《白马村壁画笺注》现场
▲ 艺术家郑波与其作品《稊地》在现场
▲ 于吉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现场图
南京。6月5日,四方当代美术馆呈现展览“山中美术馆”(Mountain Sites:Views of Laoshan),以20多位华人艺术家的游历式创作来回应对“地形学”的认知。作品所展示的区域不仅限于由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所设计的标志性空间,同时扩展到了建筑所依傍的山林、荒野、湖区甚至互联网之间,在诸多不同的界域中阐述命题。
“山中美术馆”展出了艺术家陈翊朗、管钧、郝量、胡晓媛、胡昀、陆平原、L Sub(白双全+严瑞芳+胡敏仪)、刘韡、李维伊、梁玥、唐狄鑫、王卫、谢帆、许力炜+薛问问、KAIYIN STITUTE(开引所)、于吉、郑波、郑国谷、张如怡和赵要对此次命题的场域特定创作。
▲ 王卫作品《山中自然史4》现场图
艺术家们对自然所进行的改造,也是其潜意识内对于自然的信仰、迷恋、习惯以及行为的直观回应。在生活中持续地对某件事物进行思考,并将其从精神空间内归整释放,转化为散布于物理空间内的实在。这种改造混入了“自然”之间,并行地讨论“界限”、“领域”、“占用”与“接受”之间的关系。
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陆寻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认为:“长达一年的在地研究工作,同一区域的多次考察,实则是让艺术家暂时逃离工作室的状态,从高速生产艺术品的模式中抽身,沉浸在过程之中,而不只为完成作品的短暂一瞬。”而室外展示空间在布展过程中牵扯到了土地使用归属权的协调,也从另一个方面启示我们思考艺术的边界,以及艺术作品的归属:在物与自然之间,施用是不是一种主权宣示,而接受者是否也应享有物权效力。
▲ 谢帆行为表演作品《斋饭》
回到作品,这种对一系列事件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故事的线性讲述,体现在作品对语言和现实的“拟态”(mimesis)描绘、效仿(imitation)、再现(representation)、复制(reproduction)以及指涉(reference)的使用创造了叙述主体,而整个老山山脉以及依附其中的美术馆,则成为了这个舞台的“第四面墙”(suspension of disbelief)——让观众来目睹真实、感受虚构。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小组L Sub带来作品《金核桃四重奏》,这件作品是艺术家们发起的群众互动项目中的一件。灵感来源自艺术家们在龙洞考察时,遇到游客接连将核桃露易拉罐抛入洞中来获取声音。对“声音”和“回响”的诉求,启发了艺术家们发起“金核桃征文比赛”以及“金核桃公益日暨龙洞音乐会”,而这个项目有也会以四个阶段、三种实践、历时两年的跨媒介方式延续。
▲ L sub作品《金核桃四重奏》
艺术家胡昀的装置作品《二零一六年六月五日》所搭建的城市索夫罗尼亚是由两半构成的整体城市,分别进行永久固定和临时搭建,时限一到,虚构而起的半边城市就会拆分运走,移植到另半边城市的空地。作品构造了一种时间和存在的仪式感,而城市中永不停歇的商业化建设也质问着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
▲ 胡昀作品《二零一六年六月五日》现场图
陆平原带来了作品《逃跑的故事》,文本讲述了发生在山中的悬疑故事。美术馆中呈现了故事的开端,而不同的结局则隐匿于深山某处,来反问现实的不可预测。
▲ 陆平原作品《逃跑的故事》现场图
《山里山外 楼里楼外》是艺术家张如怡的装置作品,门和窗的象征意义在艺术作品中彰显了“入”和“出”的状态,而作品中重重叠叠的金属框架,则表述了“视觉可达而身无通路”,隐喻现实生活中隐秘的关联和牵制因素。这似乎是一个围城的故事,但是脱离了人的存在一切都是死物。
▲ 张如怡作品《山里山外 楼里楼外》现场图
艺术家梁玥用同名展览来定义自己的作品,《山中美术馆》用多屏影像诉说一个浪漫的山中故事。影片中所拍摄的山峰,是艺术家心中大自然生长出来的美术馆,由此来讲述一个物象共生共长的故事。
郑波以作品《稊地》叙述了一个“杂草的阴谋”——在美术馆屋顶,艺术家用三角形将野草蜷局,所移植的植物包括:雪见草、小飞蓬、商陆、车前草、黄蒿、益母草、菊花脑、泽漆、辣蓼、藜、小蓟、泥胡菜、苣荬菜、阔叶麦冬、兔儿伞、鸢尾、波斯菊、细叶芒草、黑麦草、蛇床及苦蒿等,用艺术家的权力给予杂草另一个生存空间。
▲ 郑波作品《稊地》现场图
赵要在作品《宇宙黑在旋转》中,使用奔驰汽车191号黑色喷漆制作黑色方块面板,并安置在全自动而双轴太阳能跟踪器,用这种方式与外部世界沟通。
▲ 赵要作品《宇宙黑在旋转》现场图
《你来得太早,你来得太迟》是艺术家胡晓媛的单屏录像作品,艺术家探讨人的介入对自然的进化,退化和消耗的暧昧关系,用平静优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这种不合时宜的必然性。
▲ 胡晓媛作品《你来的太早,你来的太迟》现场图
艺术家于吉在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中用松香和树脂在树干分叉处搭建雕塑,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田野考察以及在地实践,关注自然介质、地景和劳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视与外观的关系。
▲ 于吉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现场图
谢帆利用展览空间的特质,将玻璃幕墙转化为一半通透、一半以不同色度的绿漆涂绘出的马赛克方块。作品《景》中每一个马赛克对应了室外绿色植物环境的深浅明暗,也是艺术家对光和色的写生。
▲ 谢帆作品《景》现场图
唐狄鑫在作品《天无草帽大》中展现了艺术家对美术馆周边环境的考察,自然和人造的结合体,用声音作品连接起人和生态之间的路径。
▲ 唐狄鑫作品《天无草帽大》现场图
郑国谷用因地制宜的材料制作了《金光采矿区》,废弃采矿区的器械散落于景区,而艺术家则用金色包裹起这些废弃物,对物件赋值和定义,以及心想事成的能力。
▲ 郑国谷作品《金光采矿区》现场图
在王卫的作品《山中的自然史4》中,艺术家依照南京老山飞起矿山所形成的山体走势,植入了来自广东东莞马赛克外墙地面,用一种视觉上的冲突,来讲述哲学层面上“衬”和“托”的关系。
▲ 王卫作品《山中自然史4》现场图,装置,玻璃马赛克
在作品《山灵之主》中,陈翊朗在老山废弃矿坑岩作画,岩壁上墨水绘制的骷髅、眼睛以及细碎的符号,来宣泄艺术家的恐惧,与之并存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
▲ 陈翊朗作品《山灵之主》现场图
在许力炜的作品《白马村壁画笺注》中,艺术家以传统文人做笺注的方式对主室原有的3幅壁画进行考据、批注、阐释和题咏,并在地面中央制作了枯山水般的岛屿景观。
KAIYIN STITUTE(开引所)的装置作品《舍汤》重新审视了家具,并认为应从心理层面在环境中支持,拓展人们的行动与静息,艺术家制造了公共事件——布施酸梅汤,试图演绎彼时的人、物、境的勾连聚合,以重塑工业材料的精神性。
李维伊带来了作品《山中舆图计划》,艺术家以开放的方式提供了老山地区的卫星图以及所有参与艺术项目的作品位置。在媒体装置中,公众可以参与对地图的修改来制定自己的游历计划。
艺术家刘韡在美术馆山区因地制宜地建构了有着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特征的干预性装置作品《暗物质》,并以此探索艺术实践进行现实干预的可能性。
适合的资源和环境,以及完整的文本促成了此次展览对现代环境下对地形认知的探讨和研究。观其本质,这种对地理的关注实则是对人的关注,地形变异过程中人和自然相互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视觉表面聚合了具体的时效以及事件的显著意义。
自然和文化不仅仅是母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关系,而是渐渐演化为证明关系中的小规模生态隐喻,或者是性别关系的阴和阳。枝丫、石块、洞穴图腾、白盒子以及广阔的森林等成为有力的信息传送媒介,并通过艺术手段制造出一种自省和觉悟。(撰文、采访 / 徐浩)
山中美术馆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 6月5日至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