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5月6日,展览“尼泊尔的季节:降雨与仪式(Nepalese Seasons: Rain and Ritual)”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开幕。自2004年10月开馆以来,鲁宾艺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展示喜马拉雅山麓及青藏高原地区的艺术和文化,本次展览开幕不但在时间上呼应了尼泊尔当地即将来临的季风雨季,也是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一周年的纪念。
▲ “尼泊尔的季节:降雨与仪式”展览现场
一年前的大地震不但夺去了近8000人的生命,更对震区内的文化艺术古迹形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今年的4月25日,在鲁宾艺术博物馆的号召下,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都发出带有#honornepal标签的图片和文章追悼地震中逝去的生命以及濒临危机的文化遗产。
▲ 尼泊尔地震后,位于加德满都以西的斯瓦扬布寺尘土飞扬
“尼泊尔的季节”旨在探讨和展示加德满都谷地的自然环境、宗教仪式和农业祭典对当地艺术形式的塑造作用,展览着眼于尼泊尔的农业耕作对于降雨的依赖以及该地区居民对于自然界神灵的崇拜。
在喜马拉雅文化艺术领域中,学者们传统上以佛教和印度教作为研究当地艺术形式的两条路径,但“尼泊尔的季节”首次将尼泊尔艺术中为人熟知的神的形象与围绕当地雨季展开的仪式和节日联系起来,在呈现不同宗教神灵区别的同时更着重讨论气候与塑造这些神像背后的联系,以及季节更替在尼泊尔人的日常生活及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特邀策展人高塔玛‧瓦吉拉恰如亚(Gautama Vajracharya)在尼泊尔出生长大,亲自经历了这些文化传统。正因为这是他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他一直希望能将自己的想法概念化并通过展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出来,而这次的展览无疑令他和鲁宾艺术博物馆都非常兴奋。
策展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年半时传来的地震噩耗,使得该研究课题背负了更沉重的意义——即使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灾害下,加德满都谷地的居民们仍然抱持着对自然界神明的笃信,坚持着举办祭典,期待以这种方式控制对他们至关重要的气候因素。展览的研究结果认为,这种信仰模糊了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划分,根植于早期农业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 描述了《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有关观世音菩萨故事景象的尼泊尔长幅叙事绘画,17世纪,布上绘画,35.6 x 22,983.8 cm,收藏于鲁宾艺术博物馆。这样的绘画作品会在雨季的寺庙仪式中使用
“尼泊尔的季节”依照尼泊尔人祭雨的时节分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和“一年四季”4个板块,呈现了当地居民虔诚祭拜雨神的传统及仪式各阶段中展现的艺术形式。因为地震的发生,策展团队在展览中特地开辟了一块名为“探索”的区域来呈现震区情况,并对当地居民在震后仍然坚持的祭雨仪式做了记录。
展览本身源于在自然环境下对艺术的讨论,由于尼泊尔地震的发生,使远在纽约的人们能够亲眼见到这些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品又显得更为相关和紧要。“当代背景下,尼泊尔人的生活持续遭受着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考验,”瓦吉拉恰如亚说,“这次展览以此种深刻和沉痛的方式提醒我们尼泊尔对于季风雨的依赖,以及后者在当地农业、精神、社会文化及艺术领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飞行的那伽(水神),尼泊尔或西藏,14世纪,镀金铜合金,13.75” x 15.625” x 2”,藏于鲁宾艺术博物馆
展出的近50件艺术品中许多来自鲁宾艺术博物馆自身的收藏,也有一些借展作品,其中有不少物件从未公开展览。此前学界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完整程度亦是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物件所带的文字信息从未被仔细誊写和研读。而它们是何时何地被创作,又是为何目的被创作此前都没有详细的说明。因此这次展览给予策展人们难得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些艺术品。
谈及展览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作品,鲁宾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埃琳娜·普考尔托瓦(Elena Pakhoutova)提到了从圣路易斯美术馆借展的一尊库马拉小铜像。“这是圣路易斯美术馆收藏里唯一一件尼泊尔艺术品,且我们向他们借展时这尊铜像正展示在他们的展厅中。我们很感谢他们的慷慨,相信他们也认为这尊库马拉像很符合我们展览的主题。”普考尔托瓦还补充道:“雨孩库马拉是尼泊尔雨季开始的象征,人们热烈庆祝他的生日,紧接着就开始大米的播种。”
▲ 雨孩库马拉,尼泊尔马拉王朝(1201-1769),镀金铜镶嵌宝石,15.2 x 7 x 7.6 cm,藏于圣路易斯美术馆
谈及对于文物的保存和修护,普考尔托瓦说:“虽然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品都来自西方的机构或私人收藏,但许多类似的艺术品仍然在尼泊尔当地,它们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地震的影响。”
同时她也提醒人们注意这些艺术品所处的不同环境。在美术馆收藏中的艺术品和在尼泊尔当地的艺术品是处在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环境中。“在这里我们把一件雕塑看作去功能化的艺术品和文化产物,处理和移动时我们都戴着手套,小心翼翼的。但在尼泊尔,这些物件本身仍然在宗教环境中发挥着作用。人们在开放空间参观它们,经常直接用手触碰它们。”普考尔托瓦说:“相比于美术馆中温度、湿度和光亮都受到严格控制的环境,它们所在的空间常常是潮湿的,而它们的周围也充满了香烛等进贡物品。从文物保存的角度来说,仍然作用的物件自然更易消损,但另一方面,它们发挥的作用也正是喜马拉雅地区文化传统活着的证据。”
自2015年地震发生以来,鲁宾艺术博物馆一直在努力提高社会对尼泊尔所受灾难的关注以及对尼泊尔艺术本身的关注。地震发生后,美术馆迅速在馆内大厅搭建了主题装置,制作了相关内容的语音导览,并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
在今年的一周年纪念日,美术馆在继续与谷歌文化学院(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大英博物馆及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等机构合作,呈现了线上展览“顶礼尼泊尔:人民、国家、艺术(Honoring Nepal: People, Places, Art)”。通过与多个机构的合作,网站从历史、地里、文化艺术等角度全面介绍了尼泊尔的国家和人民,以及地震对这个世界历史文化灿烂一角的沉重打击。这个线上展览凭借网络平台呼吁全世界关注尼泊尔艺术的同时也为鲁宾艺术博物馆现场的“尼泊尔的季节”学术展览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撰文/吴凡)
尼泊尔的季节:降雨与仪式
Nepalese Season: Rain and Ritual
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 5月6日–201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