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双年展现场 | 徐冰“凤凰”展翅威尼斯,多维角度展示中国能量

May 09,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凤凰-2015》在威尼斯展览现场之日与夜

历时一个多月的场馆搭建与作品组装,徐冰的作品《凤凰-2015》在威尼斯两个14世纪的船坞中展翅,配合展出场地波光水影,《凤凰-2015》充满诗意。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单体最大的作品,这次的两只凤凰,每只有八吨重,30米长;因为在北京制作时间太紧,几乎是做好一部分就装箱一部分,没有将它完整组装起来过,此次威尼斯展出也是《凤凰-2015》的首次亮相。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导览手册上,《凤凰-2015》的展出地被标记为醒目的“2”号场地。

5月8日上午,一场名为“凤凰——历史的迷思”的圆桌研讨会在威尼斯同期举行,由威尼斯国际大学校长Amb. Umberto Vattani主持会议,参与讨论的人员包括意大利策展人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美国MOMA国际项目总监杰·李文森(Jay A.Levenson),罗马MAXXI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侯瀚如,清华大学教授、学者汪晖,意大利策展人弗兰(Francesca dal Lago)等。


“凤凰——历史的迷思”的圆桌研讨会现场

参与讨论的发言人都与徐冰以及威尼斯双年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奥利瓦曾担任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正是在这一年,包括徐冰、王广义等在内的14名中国艺术家在由弗兰、栗宪庭参与组织的“东方之路”单元参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第一次集体发声;侯瀚如曾任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对威尼斯双年展及国际当代艺术现场有丰富的经验;中国著名学者汪晖、美国MOMA的杰·李文森都与徐冰有过学术合作或展览合作;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凤凰-2015》这件作品及徐冰的艺术创作。

奥利瓦从军械库建筑的历史来分析徐冰的作品,认为《凤凰-2015》同时切合了传统与现代,即14世纪船坞与工业化的军械厂。杰·李文森认为,徐冰及其他中国当代艺术家一直在吸收、借鉴世界其他不同的文化模型,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资本、信息共享的时代,却很少人真正深入去思考这些大量的信息背后的涵义,《凤凰-2015》提醒我们思考“到底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汪晖认为这件作品与大家所熟悉的徐冰的作品如《地书》、《何处惹尘埃》的举重若轻不同,《凤凰-2015》使用了“Recycling”的概念,把废弃的材料借由艺术手法重新组合赋予生命,展现了在中国语境下长期缺席的劳工的痕迹,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侯瀚如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全世界的未来”切入,认为当前动荡不安、充满冲突的现状,根源在于民族身份是如何被定义的。弗兰则从对中国前卫艺术概念的理解角度来分析《凤凰-2015》的创作脉络。

辞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行政职务,以艺术家的身份再次回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战场”,这于徐冰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一个月前,徐冰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谈及《凤凰-2015》,便已从艺术家的角度厘清2015版与2008版“凤凰”的区别;作为中国第一波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徐冰言及威尼斯双年展这20多年来的发展等亦有着自己切身的诸多体会。

TANC X 徐冰

徐冰在北京的工厂《凤凰-2015》制作现场

Q:你这次的参展作品《凤凰-2015》与2008年的《凤凰》有什么不同?

A:这次的《凤凰-2015》,与2008年的凤凰有很大不同。2008年的凤凰,是我从美国回来,反映了刚刚踏入中国这个现场的直接感受——到处可见的金碧辉煌的现代化建筑,中国发展背后的这些新工人的工作现状、手段之间形成强烈对比,给我很大震撼。我想到了用建这幢大楼的建筑废料、劳动工具来做一件作品,并悬挂在这栋财富大厦的中堂,这将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拉的很深。作品像是生长于资本形成的自身,极具反讽性。

640-2副本

2008年版的《凤凰》在北京CBD展览现场

而《凤凰-2015》,更多的是我回国七八年后参与的体会。七八年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速度却足以发生聚变。所以这个版本的“凤凰”更凶猛、更有危机感、更有组装感;他仿佛带着利器和能量包,刚经历了惨烈战斗后,又要参与到下一个危机的语境中。这次的“凤凰”,我更有意识希望他有变形金刚的感觉,或是恐龙时代的大鸟的感觉。

Q:你赋予变形金刚什么意义?

A:变形金刚更有一种模块化和组装的感觉,显示出超常的能量,可以应对任何危机,可以应对任何情况而变身。这次使用的材料还是北京的建筑和工业废料,制作也还是在过去的工厂、车间,包括参与的工人也基本还是与过去一样。但是却有了新东西在里面。


《凤凰-2015》在威尼斯运输和组装过程

Q:这次的《凤凰-2015》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全世界的未来”如何对话?

A:奥奎在双年展在主题阐释的文本里,一开始引用了哲学家本雅明关于保罗·克利的一张作品《新天使》的论述,“天使很愿意停下来,去唤醒死者,召集失败者。但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鼓起了天使的翅膀,以至它无法将翅膀合上。这风暴不停地把它推向他所背对的未来。他面对的废墟已堆到了天上。这风暴,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奥奎把70年前的“新天使”与70年后的《凤凰》作为比照,这种呼应是很有寓意的。这两只凤凰虽然来自中国,但是其折射的问题是世界的。关于“凤凰”奥奎还有一个阐释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如今早已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中国,就像这件《凤凰》一样,一点点把过去扔掉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重新捡回来,变费为宝。奥奎对于《凤凰》的阐释对我本人也是有启发的。

Q:作为第一波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这20多年来你对威尼斯双年展有什么观察?

A:1993年我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还在美国中部的大学读书呢。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当时我的老师知道我要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都挺惊讶的;毕竟,美国还是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得很重,每年美国馆都非常谨慎地选择参展艺术家。这些年来,我前前后后也参加过四五次与威尼斯双年展有关的展览,包括主题展、其它国家馆展、平行展等,有时会去看,几十年过去了,总的感觉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当代艺术的作品,与20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Q:没有在进步吗?

A:很多作品还是围绕一种比较模式化和标准化的当代艺术手法在表达和创作,包括使用的材料、表现的趣味等方面都没有太多变化;这些年来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式前后到场的博物馆馆长、艺评家、艺术家,似乎还都是这些熟悉的面孔。相比而言,几年前我离开了纽约的艺术圈,大部分时间精力在中国用于艺术教育,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受到中国这地方的穿越性、奇异性、不确定,包括限定性,比起世界其它地方其实都要丰富,对我更有启发,它随时给我补充思想能量。而艺术界那个环境,我反而觉得不能给我那么多的动力和启示了。双年展成为全球很普遍的形式,其实也是越来越被资本化了,混杂了很多艺术之外的内容,比如为了调动当地的经济、增加城市知名度等等。

Q:你如何看此次总策展人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很多人很期待他。

A:我了解奥奎比较早,大约1993年我还在纽约的时候。当时他在办一本社会政治类杂志,他主要还是关注国际政治、社会、种族、迁移等这些议题。

Q:这其实还是一个文化研究的范畴。

A:对,但同时他又对文学、艺术非常有见解,也结交了很多这些圈子的朋友。他那时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艺术家圈子非常活跃。他也邀请我参加他策划的国际展,所以对他思想的方法,怎样用艺术来介入社会问题、世界问题这些策展理念等,我是很喜欢他的态度的。包括得知他策划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年),作为来自非西方的策展人,执掌这个非常西方话语权的展览,我们都感到很兴奋。

Q:你如何理解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全世界的未来”?

A:这个“全”字加的非常有好,如果只是“世界的未来”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在今天的语境提出“全”,是切入了今天世界关系的关键点上——当今全球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问题——利益、政治、经济裹挟在一起的冲突,包括战争、宗教问题,都是由利益争斗所引起。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局部问题都不是局部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单边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是不行的,对别人的损坏也是对自己的损坏。其实奥奎在提示今天世界的种种危机,探讨的核心还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当今的世界中所起到的角色。

Q:你去年9月辞去了中央美院副院长一职,而你在艺术创作、展览上也一直保持活力,包括也参与了CAFAM未来展的策展,同时还在教学,如何平衡这些角色,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A:辞去行政的职位,当然感觉是很好的,觉得每一分钟都变得很有价值起来,毕竟过去一段,太多时间都用在开会或学校管理上。但我非常感谢这7年实际的参与,这让我懂得了这个国家是怎么回事,接了地气,这对艺术家来说很重要。这种参与及新的经验又会给我补充新的思想动力,新的能量。如何把这些能量转换到艺术创作中来,如何使用中国现场的能量,其实是我们中国艺术家应该思考的。

撰文/Wendy

《中国摄影书集》:一次中国摄影书的盛大聚会

4月2日至5月31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展览“中国摄影书集”。展览勾勒出中国社会复杂迂回的历史进程及摄影书的发生发展。项目主要执行者之一泰斯·格罗特·瓦辛克在接受TANC的采访时介绍了展览的源起和有趣的细节。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