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视频是当今时代的媒介“:勒梅特影像收藏的多维“视”界观

Apr 30,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一组来自法国、荷兰、英国、中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的移动影像作品,将于5月至6月在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等地共同展出。系列展览“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所呈现的23件录像与电影作品,既包括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如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的早期影片《出埃及记》(Exodus,1992年-1997年),也包括近年的新作,如智利艺术家恩里克·拉米雷兹(Enrique Ramirez)于2014年完成的《行走的男人》(Un Hombre Que Camina)。通过叙事电影、纪录影像和电视等媒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跨越20余年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看世界,探索人性演变和社会政治系统的局限性以及解读当代图像语言的多维角度。

图片10恩里克•拉米雷兹-Enrique-Ramirez行走的男人-Un-hombre-que-camina 21分2011-2014
▲ 恩里克·拉米雷兹(Enrique Ramirez),《行走的男人》(Un Hombre Que Camina),21分,2011年-2014年,视频截屏

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皆选自法国收藏家伊莎贝尔和让-康拉德·勒梅特夫妇(Isabelle and Jean-Conrad Lemaître)的收藏。勒梅特夫妇进行影像艺术收藏已持续了30年,既不同于博物馆通常具有记述历史的和有教育意义或跨领域的收藏系统,又与美国或者欧洲其他私人收藏系列相区别——美国私人收藏往往是一些与市场走向紧密相连的收藏,而欧洲私人收藏则常常建立在一些普遍的评价标准之上。

藏家夫妇
▲ 伊莎贝尔和让-康拉德·勒梅特夫妇

对那些在国际性展览中崭露头角的新兴艺术家创作的影像作品的喜爱与追求,是勒梅特夫妇收藏活动的最大动因。他们一直是电影的狂热爱好者,“1996年的一天,我们在伦敦的一家画廊看到吉莉安·韦尔林(Gillian Wearing)的个展,并购买了我们的第一件影像艺术作品《男孩时间》(Boytime)。突然间我们意识到,影像艺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同时满足我们对当代艺术以及电影的热爱。”让-康拉德·勒梅特谈及最初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的经历。

对于他们来说,收藏作品也是一种表达其意愿和观点的方式,勒梅特夫妇喜欢与朋友谈论他们的收藏,并在全世界安排这些藏品的展出。最初,他们收藏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而近年来则更倾向于购买新晋艺术家的创作。他们很乐意走进画廊和美术馆观看展览,也很享受去拜访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工作室。最近两年,让-康拉德·勒梅特会定期参观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的年末展览,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不错的年轻艺术家。“我们购买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并带到伦敦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对我们来说,向年轻艺术家提供非营利性的帮助非常重要。”

因为工作的缘故,勒梅特夫妇一直在世界各处旅行,“在海外居住的经历使我们更加尊重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开始质疑我们接受的教育所带来的观念。我们必须去适应当时所处的国家,去学习和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并由此获得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 也正因为如此,勒梅特夫妇收藏的影像作品来自全世界多达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的很多作品着实挑战了某些法国教育所遗留的偏见。

图片6詹妮弗•阿罗娜Jennifer-Allora-吉列•卡萨迪利亚Guillermo-Calzadilla 回声-Returning-Sound 5分42秒2004
▲ 詹妮弗·阿罗娜与吉列·卡萨迪利亚,《 回声》,5分42秒,2004年,视频截屏

本次展览中的一件作品《回声》(Returning A Sound),2004年由美国艺术家詹妮弗·阿罗娜(Jennifer Allora)和出生于古巴的波多黎各艺术家吉列·卡萨迪利亚(Guillermo Calzadilla)共同创作。影片拍摄于波多黎各的别克斯岛,在过去60年里,该岛被美军和北约军队用作军事轰炸的演习基地。从2002年5月起,岛民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发起一系列抗议活动和公民运动,赢得了轰炸演习的停止和军事力量的撤离,小岛自此开启了去军事化、去污染和全面发展的新进程。这些融合了不同文化、指向不同的社会政治问题乃至冲突的作品给予了观者一种更为宏观的、概念性的开放维度,以及在不断变化之中观察当今世界的视角。

勒梅特夫妇非常喜欢展示收藏,并愿意一遍又一遍地陪同客人观看。他们以观看视频作品的形式使自己慢下来,观影时,时间感变得主观——影片太乏味的话3分钟也会显得很长,而精彩的话两个小时也会显得不够。“视频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媒介,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藏品来反映我们的时代。这种媒介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与拓展,我们希望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一分子。视频艺术使得观众可以扮演读者、观察家、演员这几个不同的角色。我们习惯于认为,作为观众,我们其实是成熟的观察家。视频艺术需要花时间,需要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很多人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感受而是立刻‘换台’,而视频艺术则要求人们在面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时候采取一种较为健康的欣赏态度。”

影像收藏最大的一个好处是作品不需要保险并且运费极低,但影像在保存和展示方面对技术、设备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维护和归档这些作品是个挑战——物理性质的录像装置,存在着设备保存的问题;而以磁带、数字形式存在的影像,除了保存,还存在着展示方式的问题。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保存的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一些早期作品,就因年代渐远而越发地模糊。现在去到那里,能够看到由早期胶片转为录像磁带的作品《墙-地动态》(Wall-Floor Positions, 1968年),由于当时的设备条件限制和胶片老化,观众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墙上和地下摆出各种姿态。胶转磁、数码化等复制方式可以延长影像作品的寿命,但其对技术设备的高要求往往令藏家心存顾虑。

勒梅特夫妇的家中并没有独立的放映厅,但有一间可容纳25人,安装了可下拉屏幕和投影仪的客厅。对于影像收藏存在的问题,他们抱着轻松的态度: “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图像的品质以及作品保存的时长有利,收藏影像艺术令我们始终紧紧跟随着技术的革新并接受它们。”

搭建某种艺术类型的收藏体系绝非易事,本次展览则让观者感受到了收藏家的执着,他们围绕着一种在市场上、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叫座的艺术形式展开收藏—从1990年代起,中国影像艺术开始被西方机构所收藏,并因此引起一些私人收藏的注意,如张培力自1990年代初到国外举办展览后,其作品先后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DSL收藏(DSL collection)等艺术机构所收藏,这些机构和藏家以西方为主,近年来才有极少数国内藏家进行尝试。

随着展览的举办,几次研讨会将就影像艺术的收藏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其中,对谈“流动的藏品:影像艺术收藏的维度”,将于5月4日,亦即展览“直播-Welcome to My Life | 勒梅特夫妇影像艺术收藏展”开幕当日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馆长李龙雨、勒梅特夫妇和参展艺术家杨福东、麦德尔·福蒂纳(Maïder Fortuné)将参与讨论。(撰文/吴铎)

 
关于伊莎贝尔和让-康拉德·勒梅特夫妇的收藏
Isabelle and Jean-Conrad Lemaître collection

勒梅特夫妇自1970年代开始进行艺术作品收藏,早期藏品包括蚀刻版画、油画和摄影。他们从1996年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其收藏的作品总计超过150件,来自35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质量极高且非常国际化,被权威的国际艺术收藏数据库“拉里名单”(Larry’s List)列入影像和新媒体艺术收藏的前10名。伊莎贝尔在2007年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合作创立了“Studio Collector”视频奖项,而让-康拉德则是伦敦泰特美术馆的赞助人。两人都是巴塞罗那“LOOP”视频艺术展览委员会的成员。

部分展出作品

《混合评论》 (Mixed Reviews)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2000年 – 2001年

图片4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Marclay混合评论-Mixed-Reviews30分2000-2001

▲ 《混合评论》视频截屏

《混合评论》原为一份2500字的翻译文本,被译成作品最初面世时所在国的语言。在影像中,一位演员将文本以美语手语的形式予以呈现。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在创作新的影像作品时,曾赴巴尔的摩市皮博迪音乐学校图书馆查阅男高音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Enrico Caruso)的档案,由此激发了艺术家对美语手语的兴趣。根据档案,卡鲁索在日记里记述了1917年与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一次相遇。他为她歌唱,尽管她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却能“通过触觉”感受他的歌声。“我从未想过,声音可以通过触觉这种方式来被感受”,卡鲁索这样写道。

 

《出埃及记》(Exodus)

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1992年 – 1997年

图片1史蒂夫•麦奎因-Steve-Mcqueen出埃及记-Exodus1分17秒1992-1997

▲ 《出埃及记》视频截屏

这部彩色短片不间断地跟拍了两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人,他们衣着考究,搬着两盆棕榈树走在伦敦街头,穿过人潮,跨过马路,直至登上公交车,挥手告别。

《出埃及记》描绘了一种微妙的流散意识,通过两个衣着考究的黑人在一座大城市街道上漫步,体现了优雅的大都会精神。背景声则是鲍勃·玛利(Bob Marley)振奋人心的雷鬼颂歌,唱着离开巴比伦,唱着回到应许之地。影像引用了《圣经》典故,又配以鲍勃·玛利以流行音乐对迁居和回归的阐释,放在英国的西印度移民叙事语境之下,既幽默,又讽刺。

 

《后房 – 嘿,天亮了》(Backyard – Hey! Sun is rising)

杨福东

2001年

9538Yang2

▲ 《后房—嘿,天亮了》视频截屏

杨福东的作品关注当代城市生活中世界主义和传统中国之间的裂隙。自20世纪90年代起,艺术家一直在融合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和当代社会的商品化价值观,致力于探索自由、友谊、爱、战争、疾病等叙事的影像化。

这部短片中的四个主角做着完全同步的事情。他们在街上和公园里抽烟、打哈欠、敲背……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他们这些毫无意义的举动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原有的民间习俗在天翻地覆的现代社会似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该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刻录成DVD。

 

《RIYO》

多米尼克·冈萨雷斯-福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

1999年

图片2多米尼克•冈萨雷斯-福斯特-Dominique-Gonzalez-Foerster李奥-RIYO10分30秒1999

▲ 《RIYO》视频截屏

在日落中的京都加茂河畔,三条桥和四条桥之间,青少年约会场所—场景在灯光和多重背景之下,随着两个青少年的电话聊天渐次展开。在看不见他们在场时,另一座情绪化的、变迁中的、不成熟的城市浮现出来。艺术家擅长以影像、装置、光线、摄影、电影、颜色、文字、声音、空间环境和日常用品等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能够与观者产生互动的展览。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一些文学著作或电影中的场景,反映当代城市生活,作品充满诗意,常常创设一个“场景”或“环境”,“诱导”人们去想象或回味,以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

 

《五名钢琴师同时弹奏的钢琴》(A Piano Played by 5 Pianists)

田中功起

2012年

图片9田中功起-Koki- Tanaka 一架由五名钢琴师同时弹奏的钢琴-A-piano-played-by-5-pianists 57-分2012▲ 《五名钢琴师同时弹奏的钢琴》视频截屏

作品摄于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家动作捕捉技术工作室,5名钢琴师在一张桌子旁坐下,由3个镜头拍摄记录,一张白板上写有拍摄的指示:“规则:所有人同时弹奏一架钢琴。”于是,钢琴师们拿到指定的主题—集体演奏一首乐曲,第二天重返镜头前进行现场表演。此外,这些人还就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了讨论。他们之所以聚集一堂,并非为某项课程任务,也不是对特定音乐体裁抱有共同兴趣,而是响应观念艺术家田中功起对表演的恳请—在影片中共同谱写并演奏一首音乐作品。

 

《王国的门槛》 (Threshold to the Kingdom)

马克·沃林格(Mark Wallinger)

2000年

图片3马克•沃林格-Mark-Wallinger王国的门槛-Threshold-to-the-Kingdom 11分10秒2000

▲ 《王国的门槛》视频截屏

作品对准了伦敦城市机场的海关和出入境区的自动出口—这一出口自然也是大不列颠“领土”的入口。旅客们或踽踽独行,或成群结队,耐人寻味的是,没有一个人看镜头—人们可能像这样若无其事地通过海关和出入境管控吗?还是认为努力装作若无其事能让自己在当局面前隐形?这组最为世俗又最为巧妙的镜头配以背景音乐《求主垂怜》,这是《圣经》诗篇的第51篇,年轻的莫扎特在耶稣受难日于西斯廷教堂听到它并为之谱曲。拍摄者表示:“这首乐曲放大了天国之门的戏剧性,使听者感到安全的灵光和自我觉醒,仿佛径直升华进入天国。”

踪迹: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4月30日-5月21日

直播-Welcome to My Life | 勒梅特夫妇影像艺术收藏展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5月4日-6月26日

踪迹: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

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 | 5月7日-6月30日

踪迹: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

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 | 5月8日-6月29日

本文图片由勒梅特收藏提供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2052年,美术馆的未来还是末日?在法兰克福构建“想象中的美术馆”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及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推出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正展出欧洲3家美术馆80余件馆藏作品,展览对安德烈 · 马尔罗最初提出“想象中的美术馆”这一命题作出回应,并构想出2052年美术馆的未来图景。在叙利亚等地文物和博物馆持续受到战乱的威胁,欧洲部分地区博物馆时常遭遇经费等方面问题之时,3馆合作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也正是引导公众去探讨艺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何在的一次尝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