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4月19日晚,中国艺术家关小的英国首次个人展览”扁平金属”(Flattened Metal)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ICA)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关小2016年完成的五组综合装置《亚马逊黄金》、《大理石地板》、《小鼓》、《公共椅子》、《从集合3到集合7》和她创作于2014年的三屏录像作品《行动》。
《亚马逊黄金》等综合装置由数码打印背景、灯箱、巨型鞋子、音响等不同的物品组合而成。观众可以在背景图案上辨认出模糊的汽车档位、香蕉、手机、监控镜头等图像,但这些图像经过去色、重叠、铺陈的处理已成为一种“墙纸”,变成视觉上以及意义上的背景。背景画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在被改变固有的色彩、形状、材质后在这里重新相遇,并产生了新的结构关系。观众需要在被陌生化了的事物和它们崭新的联系中产生自己的理解。
▲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拍摄:Mark Blower)
录像作品《行动》像一篇视觉诗歌,三个并排放置的屏幕上,来源于互联网的不同影像因拥有一致的动态节奏而彼此呼应,影像的主体也因此被赋予了相互的联系。与内容对应,音乐和节奏有效地在不同屏幕间建立了感性连结,同时也迅速将观众带入到录像的情境里。关小认为,“节奏等于感官的所有交集点,节奏帮助我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容许我尝试去转移行为,去看、去听、去想,自由地在不同的互动之间建构关连。”
▲ 关小《行动》,2014(图片来源:艺术家、天线空间及 Kraupa-Tuskany Zeidler)
关小的作品充分挖掘了不同知觉中的暗示,从感官上挑战了人们理性知识中的边界。在她的新录像《天气预报》(本次未展出)中,关小提到“他们看起来完美、孤单、运转良好。但事物总是试图从古老的分类中逃脱。”她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西方分类系统在今天已经细化到疯狂偏执的地步,严重地影响了想象力的释放,也影响了价值观的更替。关小习惯于在一种看似无序、全部融合的状态中工作和思考,而这也将她引向了更多可能性。对她而言,互联网有效地打破了古老的分类系统,但关小也强调,毁灭是为了重新建立,“‘革命’ 这个词的拉丁语含义是形容一颗星球在轨道上运转的回归。因此在以后一定还会有新的分类方式建立起来,并将持续运转很长时间。有一句中国的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分类和边界不会凭空消失,它们只会转变,而没有它们也就没有所谓的自由。”
“关小探索物体、材料和观点时体现的复杂性与趣味和我们对周遭迅速变化的世界的尝试理解存有共通之处。她将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品和图像混合在一起,因为对她来说这些材料不论新旧都是平等的;观众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它们,所以只能凭本能做出反应。”
——ICA项目总监及策展人Katharine Stout
本次展览是继去年张鼎的“龙争虎斗”之后,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与伦敦ICA的第二次合作。策展人Katharine Stout认为,与K11的合作有助于ICA将更多中国新锐艺术家推介给英国和国际观众。关小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她的工作方式和中国先前一代艺术家已有很大分别。新生代艺术家们不仅关心自己切身所处的地域,更把自己视为国际艺术界的一部分,关注全球共有的现象。
艺术家关小专访
▬
关小
▬
艺术家,1983年于重庆出生, 现于北京工作及生活,曾在法国第13届里昂双年展、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展出。
Q:展览题目“扁平金属”应该如何理解?
A:关于展览的题目“Flattened Metal”,一开始我想要取一些更恰当的名字,或者说更准确的、接近我意图的名字。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正好陷入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中。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对我来说“扁平金属”恰巧是一种准确的描述。如果我跟你说一个词比如“-ism”或 “post-”,如果你不了解相关的背景你不会知道那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你知道扁平是什么,你也知道金属是什么,每个人对扁平或者金属都是有想象的。这对我而言才是一种准确的传达。就像我说的,比喻是一种非常好的传达方式。另一方面“扁平金属”正好符合这个展览的主题。金属,是因为一开始我喜欢图片在Photoshop里的反向效果的颜色,而Photoshop中渐变中的金属色那种泛白的效果正好和这种颜色吻合。
Q:对于这次ICA的新展,在创作上你主要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A:关于“你看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感觉到了什么?”这种有认知有关的问题,对我来说是真正的问题,因为它不可能被回答。或者说它不可能通过语言去准确地表达。当我们身处一个情景中,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不通过语言关联,包括语言自身。建立关联的人是观看者自己。由于不同的经验背景,观看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所有元素关联在一起,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一个讯息。它不是图像的,不是文字的,也不是声音的。当然每个人得到的讯息都各不相同,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讯息的传达却是真正准确的。当我们想去表达到底这个讯息是什么的时候,任何的转译都是一种简化,也是很片面化的。讯息也在转译中不断地衰减。我总是在想到底怎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将我们所感到的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出去。
Q:可以谈谈这次展出装置的构思吗?
A: 在展览中,五个装置的创作是基于我对“对话”这个概念的理解,像是网络上的关键词或标签,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脉络,而并非要存在于一个句法里面。当我们试图去和他人交换我们的认知时,便会使用对话的方式。对话往往是语言的(文字或声音),但我认为语言的方式是最容易误读的一种转译。这里我使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组合在一起:雕塑、现成品、打印图案、文字、包括每组装置的名字,它们都是一些关键词、一些tag,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对我来说这往往是我们获得某种认知时的真实写照,我将它们放在一起,试图让每一组都能够传达出某种讯息。
Q:你这次新的装置里多次使用到了音箱,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音箱的使用和你此前对于相机器材的使用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A:这次作品里用到了音箱但并不发声 ,因为对我来说音箱是不是真的在发声,并不影响我使用“声音”这个概念。就算它们是无声的,它们在视觉上的在场,会引发声音在场的感受。当你看到音箱时,你会想到声音。就如同我先前的作品中使用了相机镜头和探头,而没有使用它们的功能。在我的创作中,事物的概念本身是作为装置的材料使用的,就像我使用Gregory Bateson的摘句一样。网络图像在我的实践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都被从原先的脉络中抽离出来。
关小:扁平金属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 | 4月20日-6月19日
撰文 | 聂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