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林博彦和黄承聪摘得三影堂摄影奖,年轻一代正在孕育“无量”未来

Apr 10,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IMG_6791a2016年度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颁奖现场

北京。4月9日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颁出了三影堂摄影奖,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艺术家组合林博彦和黄承聪摘得大奖,而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则花落旅英中国摄影师王岩。本次颁奖还标志着“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的开幕,参展艺术家为本届大赛的25位入围者。

IMG_5862a2016年度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从左至右:荣荣、昆汀·巴耶克、巫鸿、田霏宇、町口觉)

本届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都在摄影界及当代艺术界颇具分量,他们分别是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总策展人昆汀·巴耶克(Quentin Bajac);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日本MATCH and Company总监及设计师町口觉;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总监荣荣;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高学术标准和国际化的评审制度能够有效地筛选、培养出具有实力和潜力的摄影家,这是三影堂摄影奖自创办以来形成的良性循环。作为国内首家 以摄影为首要关注内容的民间专业当代艺术中心,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成立填补了国内的某些空白,而经过近九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国内摄影界重要的学术标 杆。

三影堂摄影奖历届回顾(视频来源: 三影堂教育计划)

 

新生的力量就像雨后春笋一般,让我感到惊讶。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

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手法和艺术家的背景都很丰富,展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活力。

MoMA摄影部总策展人昆汀·巴耶克

日本用几十年走完的摄影里程,中国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

日本MATCH and Company总监及设计师町口觉

本次展览令人高兴的点不仅在于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聚集这么多摄影人,还在于有一种精神的存在

 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

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

关注的议题、创作的视角和手法上的多元化是几位评委的共同感受,其中,评委巫鸿对《艺术新闻》梳理了本届摄影展上出现的几大趋势:“一是通过摄影进 行对自我、对生活以及对环境变化和人文等方面关系的探索;二是与西方当代摄影观念化、理论化的趋势相衔接,不少年轻的摄影家在概念上的探索也比较深;三是 关于‘摄影究竟是工具还是目的’等问题的探索,即摄影本体的问题的关注。”

林博彦和黄承聪▲ 本届摄影奖获奖者:林博彦和黄承聪在展览现场

本届摄影奖大奖的获得者林博彦和黄承聪的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创作动机就是一种对摄影过程和行为本身的反思。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的林博彦和黄承聪认为,相机的结构和直接影响了照片的形态,并进一步影响了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途径。

14林博彦、黄承聪的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20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01▲ 林博彦、黄承聪,《使用远摄针孔相机打鸟:短途旅游#5》,20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只需一按快门,世界就被数码相机压缩成一张照片,“相机这个神秘的黑盒子让我们更方便使用,却也限制了我们对图像的制作。我们所做的就 是去把这个黑盒子拆开看看,把拍照的过程拉长一点,看一下工具会给影像带来什么意义。”林博彦说。他和黄承聪将老式幻灯机、计时仪器等物件改造成相机,挑 战了日常生活中对于“拍照”认识、用玻璃球充当负片,放在拥有五个不同角度的针孔的相机中感光,挑战了“平面成像”的思维定式。

09▲ 林博彦、黄承聪,《用经过改装的Ektapro 9020 Cine 所翻拍的玻璃球负片#17》,20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两位艺术家将他们改造的几组摄影工具之间的实验过程记录了下来,并视之为正片、负片、平面、立体之间的“翻译”。“我们所改造的相机,是基于我们对于暗房和 相机成像原理的掌握。相比起数码成像较为封闭和更自动化的过程,传统成像的手段对我们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成为了我们对摄影进行探索的一个 切入点,试图重新审视和破解这一被忽略却又极其重要的过程。”林博彦说。评委町口觉对这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记者表示:“这样闪闪发光的年轻人,这 种有气魄的想法和做法,在日本我没有看到。”

f3bfb980e1f37a052c43193e83c7eb9d▲ 林博彦、黄承聪的作品展览现场

中国年轻摄影师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也令町口觉印象深刻。本届摄影奖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得主王岩的作品《母亲河》就是艺术家就“长江——母亲河”这一文化概念的 探索。王岩花了4年的时间将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按照100公里为尺度进行了定点标记,并对每一个地点进行拍摄。在英国生活了11年的王岩有感于国内对长江 景点化、歌颂化的再现和海外对三峡大坝批判性的描述之间的差异,产生了拍摄长江全程的想法。而按照客观尺度对长江进行等分、拍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则是 对“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文化选择标准进行的挑战。

Mother River▲ 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得主王岩《母亲河》系列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岩▲ 王岩与其作品《母亲河》

通过这样的实践,王岩认识到:“第一,所谓‘母亲河’是个神话,母亲河的概念来自于理想化的想象和价值的选择。第二,如果我们真的与河流有这样的关系的话, 那其实也是来自于平凡生活的点滴。”出生于长江流域并在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求学的王岩坦言,选择这一主题也有个人情感上的动机“以前从未对长江有过多关注, 直到移居英国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是中国人。”

除了两组获奖者外,本届摄影奖的许多入围艺术家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此外,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达也使得国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呈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多元而又有纵深的面貌。

IMG_6709a▲ “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展览现场

在“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的展览现场,除了摄影,装置、动态影像、声音艺术和摄影书等形式越来越多地介入,图像不再仅是摄影的最终目的,相反,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看到,摄影正在成为创作者表达自我以及进行研究的一种更综合更深刻的方式。

“罗智中的作品用非常感性的方式打动观者,普耘更多的是将影像和行为艺术进行结合,”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策展人沈宸介绍道,“黄臻伟的作品大多选择的是夜 景,我们使用了灯箱,非常明确地将夜晚的氛围呈现出来,并使得作品的每个细节都能跳出来。其实这件作品还包括声音的部分,在理想的状态下,声音的辅助可以使图像得到进一步理解。”

策展人沈宸将“无量”定义为一种对艺术家的期许,而在评委们眼中,“无量”更是年轻的创作者、策展人的实验精神和未来无限之可能性的写照。评委田霏宇在颁奖 现场说,这样丰富的局面“充分表明摄影作为一个媒介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成熟性,特别是在各种独立文化面临压力的时间段,看到这些作品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尤 其是那些非职业艺术家的作品。相信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声就在这里。”

IMG_6799a▲ 评委田霏宇在颁奖现场发言

评委巫鸿也表示,“参加展览的25位摄影师,以及500位报名者的都还有一种纯真的,实验性的,想找到什么东西的愿望,从整个当代艺术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 很有信心。”不过,他也表示,这种探索的还需要坚持,需要时间的积累,并需要多方面齐头并进的配合,“现在国内美术馆对摄影还不够重视,缺乏技术上的支持,也缺乏以及策展、收藏等方面的各种专业力量。”

巫鸿▲ 评委巫鸿在讲座现场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也表示,近年来各种摄影节、摄影博览会的的兴起无疑是好事,但尴尬的地方却在于,有关摄影研究机构还太少,“对摄影的研究、 出版、批评比较缺乏,虽然有一些摄影活动,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做,做的时候很热闹,但热闹完了以后沉淀下来的有哪些东西?我觉得还都不够。”

IMG_5927a▲ 主办方,评委与艺术家们等人在展览现场的合影

尽管前路还很漫长,但在颁奖当天,围绕三影堂摄影奖展开的展览、评委讲座、摄影书工作坊以及摄影创意市集上人头攒动的景象仍让人对中国摄影界的未来有所期许。

 

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 4月9日-6月3日

 

采访、撰文 | 朱文琪

本文图片由王品然拍摄,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ZKM将新一代亚洲媒体艺术带入德国,重思科技塑造的“新感官体验”

日前由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策展,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举行的群展“全球:新感官”(Globale: New Sensorium)囊括了16位亚洲地区活跃的媒体艺术家。他们用数字媒体作为表达工具,探讨媒体、材料构成的新型经济系统,对身体和感官的影响,并将其置于数字媒体、全球化的全景社会图景下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从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检视东西方现代主义、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