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美术馆“挖一个洞”:OCAT深圳馆从“土地”艺术透视中国城市化进程

Mar 21,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地洞1
360截图20160321123901824
6.pic▲ 刘韡、陈浩宇(秦思源)的于2016年重新创作的《谢土》在展览现场

3月20日,展览“事件的地貌”在OCAT深圳馆开幕,作为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上任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以上世纪60至70年代发端于西方的大地艺术为对照,呈现了中国语境下与土地相关的当代艺术实践。这里的“地貌”,是对土地作为文化概念、行政概念和商业概念的勾勒和叩问。

14.pic▲ “事件的地貌”展览现场图

展览的英文标题“Digging a Hole in China”借用了“挖一个洞去中国/东方”的比喻来探讨中国本地艺术实践中对“土地”可能性的深挖。而展厅的地面上的确有两排几何形状的洞,可见到地板被切开所暴露的水泥层、砖层,中间被柏油带隔开,柏油带上有不同的白色交通符号。这是刘韡和化名“陈浩宇”的秦思源在2007的作品/事件《谢土》的重演。

11.pic▲ 李景湖2015年作品《广场》在展览现场

与凹洞相对的,是凸出的三座金字塔。李景湖的作品《广场》是一座用大理石砌成的金字塔,他置换了东莞长安镇长安广场的大理石地板,并切割堆砌成长宽为3米,高2米的金字塔。“广场”在古希腊语为“agora”,是公民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而在古希腊广场,地板用的就是大理石。

screenshot_336
360截图20160321122511040▲ 郑国谷《了园》(旧称《帝国时代》),影像装置, 2004 至今

物质性是土地的一部分,也是无法跨越的一部分,不管我们如何用经济活动将其抽象化,它的物质性都是难以被消解的

——策展人刘秀仪

展览中出现的另外两座金字塔,是艺术家郑国谷从“了园”运来泥土、经过特制漏斗筛落而成。郑国谷于2004年在家乡阳江购买了一块土地,通过自己的社会人脉与各方协商,并缴纳大量罚金,让本来非法的了园一直发展到现在的4万多平方米。他最初的想法来自于网络游戏《帝国时代》,游戏中帝国对土地的掠夺和对地貌的重塑,让他萌生了在现实的土地上建造他的帝国。

上世纪90年代,“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概念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被提出,而郑国谷创作于该时期的另一件参展作品《栽鹅》(1994)则直接使用了在土地中“种鹅”的荒诞行为,反思了农业生产在社会激烈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困惑。

10.pic▲ 郑国谷1994年的作品《栽鹅》是展览中创作年代最早的
360截图20160321122230061▲ 曹斐(第二人生中的化身:中国.翠西)《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 单频录像,5 分57 秒,2007-2011年

“庄辉个展”是艺术家在靠近内蒙古的戈壁腹地、荒无人烟之处,放置了包括装置《倾斜11度》(2007)在内的5件作品。沙漠的意象常见于西方的大地艺术,例如詹姆斯·塔瑞尔(James Turrell)开始于1977年的作品《罗登火山口》(Roden Crater)。而庄辉对沙漠/地貌的感知更多地来自于在甘肃玉门的成长经验,艺术家认为“戈壁看起来不那么大,而作品也并不显小”。

360截图20160321122322711▲ 林一林《谁的土地?谁的艺术?》,录像,50 分钟,2010年

影像作品《谁的土地?谁的艺术?》则记录了林一林在泰国清迈土地基金会(LAND Foundation)的行为创作。林一林背靠池塘面朝水田建了一堵墙,有年轻人在墙头无饵垂钓,墙中一孔伸出一杆秤,吊著一个收割稻米的大箩筐,让人坐到箩中称自己的体重并写于墙上。“筑墙”和“垂钓”两个行为中归隐田园般的精神气质让观众重新思考传统农耕文化中“文化”与“耕作”之间的关联。

徐坦探讨“土地占有”概念的2016年新作《地和地盘》让观众参与到了关于土地和植物的讨论之中;曹斐的《伦巴之二-游牧》则以诙谐的方式表现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被挑战的空间感知。所有的作品织出一张土地的结点之网,里面勾连着土地中的时间、与土地共生的人、土地政治与经济、交错的网络和现实中土地。也许,我们能从艺术挖的洞中,窥见土地的面貌,和事件中的中国。

策展人刘秀仪专访

– ▬ –
1771373602

刘秀仪
Venus Lau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事件的地貌”策展人

Q: “事件的地貌”这个展览的想法如何产生的?作为上任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之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A:“事件的地貌”的想法最早来自于2012年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LA MoCA)的展览“世界尽头:至1974年的大地艺术”(Ends of the Earth: Land Art to 1974)。其实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开始,就不乏与土地相关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处的语境与西方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大地艺术截然不同,而西方大地艺术所批评的消费主义社会和艺术市场,在当时的中国尚未出现。

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从1994年到当下,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转变。对中国当代艺术不熟悉的人,经常在西方语境或艺术史中寻找一些对应物,然而即便与之形式相近的作品,它们所处的语境或许是完全相反的。西方的大地艺术,把大地看做是一个相对中立的外部/远方,探讨的是美术馆“白立方”空间之外的世界。然而当那些偏远的经典大地艺术作品可以在google earth上被看到的时候,“偏远”和“土地”是否还是有效的概念?在我们不断地想象美术馆和进行机构批评之外,“外部”(outside)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场域,其中延展着不同的能量、知识和历史的交错。身处美术馆之中,作为一个中立概念的“土地”究竟是被如何观看的?因此展览中探讨的“土地”并非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知识系统交错中产生的多样化理解。

360截图20160321125653871▲ 刘窗《无题(舞伴)》,录像,5分15秒,2010年

这是我在OCAT任职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而深圳馆作为OCAT馆群的主展馆,主要承担了对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研究。对本地艺术史的研究则需要放在全球视角之下,与西方美术史产生对照。我之前做的展览主要是西方艺术家的个展,而在OCAT做的“事件的地貌”有了更多的层面,但在理论研究上我的兴趣仍然有一个统一的脉络,例如对 “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的思考。

Q:作为一座浓缩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城市,物质化的土地概念对于深圳及这里的居民而言已经非常抽象,为何要在今时此地讨论关于“土地”的艺术?为什么这一讨论在当下是重要的?

A: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土地与经济和资本的发展都是分不开的。除了物理上的距离,土地更像是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提出的“超物件”的概念,超物件其中一个特征是其时间和空间中无限延伸,同时它有种抽象的粘稠性,依附在其他物件上,在此,“被分隔”的局部性(locality)并不存在。

展览中所提及的“土地”,与西方大地艺术中的土地,或伤痕文学中的黄土地不同,而更多是一个城市化情境中的土地,例如水泥路面等人工平面,在城市日常生活中被“自然化”,人不会太在意其存在,好像是它隐形了。“人类纪”中,地表无法躲避人类活动影响成为“第二自然”,与土地既近且远的关系是其中一个展览主题。

在资本中很多事物都变得抽象,虽然展览并不强调土地本身的物质性,但物质性是土地的一部分,也是无法跨越的一部分,不管我们如何用经济活动将其抽象化,它的物质性都是难以被消解的。例如郑国谷的作品《帝国时代》,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展览中都见过关于它的图像,但是当我的双脚落在阳江的土地之上时,那种地面对双脚的反抗,与置身城市中的行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空间感知体验。

Q:在展览中,作为创作对象的“土地”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为何?展览动线似乎不是以时间规划,那么这些不同年代、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之间是如何营造出叙事的?

A:展览并非以时间为线索,却是攫取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段较为特殊的时间,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均是2000年之后创作的,不同于“伤痕文学”中对黄土高坡、农家田园幻想的破灭,此时的土地在物质上已经从黄土变成水泥,变为了城市机理。例如张辽源《一平方米》、徐渠的《逆水行舟》和刘窗的《无题(舞伴)》,作品本身就是在城市空间内实施,探讨的是城市的机理是如何被剖开的。

360截图20160321125756015▲ 徐渠《逆水行舟》,标清录像,14分58秒,2011年

大地/土地的概念跟整个社会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深圳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飞速发展的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痕迹到底是什么样的?快速并不等同于匀速,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土地使用,土地的概念只是作为一个切入点,以便让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进行透视。

很多作品在放进展览之后,我们才发现了它们之间更多对话的可能性,而现在作品所摆放的位置也是根据对话延伸出来的。例如庄辉在沙漠中放置的作品《倾斜11度》等,被安置在了李景湖的“金字塔”附近。对于金字塔而言,沙漠恰恰是一个合理的视觉前后景,所以在视觉上两件作品也产生了对话的可能。

事件的地貌

OCAT深圳馆 | 3月20日至6月26日

 

相关阅读

– ▬ –

screenshot_334

TANC | OCAT这10年与其核心人物黄专“不自量力”的体制外艺术研究

撰文 | 邓丽雯

采访、编辑 | 徐丹羽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OCAT深圳馆、维他命空间及艺术家本人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招商蛇口发布文化综合体“设计互联”,“设计之都”能否借此破题?

3月19日,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深圳蛇口召开品牌发布会,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与招商蛇口联合发布了文化综合体“设计互联”,将目前在建的V&A展馆、剧场、滨海发布厅和观复博物馆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机构形象。这座由槇文彦主持设计的建筑已结构封顶,并定于2017年上半年开馆。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