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群展于今晚(3月3日)亮相上海chi K11美术馆,这是该空间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一次群展。参展的56位艺术家既有当下最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也不乏前辈艺术家,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次群像式的集体展示。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也将是该展览作为一个大型网络社群艺术计划的预热……
▲ 李明,《MEIWE》,混合媒介装置,2015
▲ 李竞雄,《EGOBY》,2014
▲ 张恩利,《Glass》, 2006
上海。中国艺术家群展 “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中56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录像、行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按照题材分为“情感/体验”、“物质/语言”、“现象/事件”、“剧场/表演”四部分,庞大的体系几乎涉猎了当代艺术生产的各个维度。
当被问及这次的大型群展跟以往的形式所存在的最大区别,策展人姜晔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说:“前三个单元更多来源于艺术创作的几个基本面,即艺术家的个体经验、使用的媒介、表达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生产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而表演的元素一方面演绎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让作品变得鲜活;另一方面,现场表演吸引了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开幕式现场TD-003小组(郭熙+罗航+VvzelaKOOK)的现场表演《无相之象》中,艺术家使用面部投影的方式掏空了面部微妙的讯息,将它抚平作为图像的容器。
▲ TD-003小组,《无相之象》现场表演,2016年3月3日18:00
因为面部五官被投射的位置不同而在银幕上显现出了不同的类似脸谱的图案。这一过程中,人的面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工具化,也成为了脸部五官的发射器。面容由一开始的整体变幻到接近表演结束的局部,此时五官和表情又变得清晰可见,作为实体的人的脸部又回到了整个剧场的中心。整场表演中,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经历了由客体到主体、由整体到碎片的过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解析、分析和重组。
在为期两个月的展期中,每周日下午K11将邀请到一批年轻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叶甫纳+北鸥的作品《展示癖:直播计划》通过网络直播这一形式,赋予行为艺术这一艺术形式以新世代下的特征性。本次在K11的表演将成为其新项目《未来到的警告》的正式首播。
▲ 叶甫纳+北鸥,《展示癖:直播计划》第一期“宅之书1: 鬼畜之书“
在艺术家进行每周日表演的时候,美术馆会在四楼放一个屏幕直播,让平日在商场逛街的观众也有机会了解表演艺术。
更多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可以产生集群效应,而展览中的线上艺术家社群尤为值得关注。这个社群艺术计划将由网站、微信等平台构成,可能会形成有效交流的社群联网,帮助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及艺术机构等互相链接,并由此对艺术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与现场表演的艺术家王懿泉的作品《想象中的艺术家》结合社群艺术家这个平台,把对于“什么是艺术家”的探讨从线上搬到线下,讨论的持续进行也伴随着项目的成长,项目素材的累积也丰富了线下研究、表演和互动,这又促进了下一步的讨论。
▲ 将于今年3月下旬上线的艺术家网上社群
K11艺术项目部(华南区)负责人黄圣智介绍,该平台将于今年3月下旬正式上线的艺术家社群将联合策展人、艺术家和艺术评论人打造一个艺术界的LinkedIn(领英),该论坛集社区、项目和聊天于一体,致力于将线上的点子工厂孵化为线下的展览项目。
由此可见,“剧场/表演”单元可被视作打破观众与艺术家距离的纽带,并进一步促进社群艺术家这种组织方式,让线下的艺术家成为线上的“我们”。“真正让艺术活现。”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总结道。
▲ 王懿泉,《想象艺术家》,2016
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
上海chi K11美术馆 | 3月3日-5月2日
采访、撰文 | 蒋立言、周未
编辑 | 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