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刘香成,见证中国梦的开端与雏形

Aug 18,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截图_20160303112237

(1980年,北京高考学生在天安门学习)

上海。62年前,刘香成生于香港,年幼时返回福州,16岁再经香港前往美国求学定居。1976年,《时代》派他回到中国。在这里,他扮演着某种意义上中间人的角色,用照片向西方输出一个半梦半醒的国度。

展览的题目是“中国梦,三十年”,三十年是指刘香成的第一本作品集《毛之后的中国:1978-1983》出版三十周年,而“中国梦”既是对官方概念的共鸣,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另一种解读。“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我目睹了这场梦的开端,从集体的梦到无数个体的梦。而从后期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中国梦已经慢慢实现了。”

30年前,他的华人身份使他得以更自在地穿行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但依然遭遇过不小的阻力,甚至危险。拍摄上海市民喝豆浆、吃油条是不允许的,因为“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拍出来的照片显得中国很落后。”然而,刘香成的照片中很少会有激烈的场景,常见的是一种平静的、细微的力量。

刘香成的夫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是他常年的工作伙伴,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她认为中华艺术宫提供的场地非常理想,“有很好的空间感,能照顾到各种大小的照片。”她说,“馆方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个别的照片,从馆方的角度考虑,我们撤下来了,两三张而已。”

在这场未醒的中国梦里,刘香成所扮演的角色也随着中国的变革发生了微妙的倒置。那些黑白胶片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中国,却多了些颇有趣味、真实自然的日常元素,很容易便切入了西方摄影界的一片空白地带。“现在的摄影记者很难再有机会像我们那个时候一样,没有任务压力,在一个地方待下来,可以整天在街上闲逛,看中国人怎么生活。这是非常奢侈的。”而他后期的彩色数码作品则转向了中国的文化精英,繁华的城市,或者诗意唯美的乡村印象。1990年代末,他放下相机,转型为传媒经理人。

这场展览也是关于回忆的。“我相信,很多人能在这些照片中找到共同的记忆。”他指的是那些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陈丹青曾这样评价刘香成的作品:“我们,毛时代的过来人,则会在影集中处处认出自己,熟悉、亲切、荒谬,伴随经久淡忘的辛酸,并夹杂轻微的惊愕。”而这些照片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如今也许就像当年的西方人一样,好奇地观望一个陌生的世界。

三十年时间,刘香成事业的轨迹已圆满走完。1990年,他跟随CNN董事长混入克里姆林宫,戈尔巴乔夫正在发表辞职演说,那是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刻。当他把讲稿扔向桌面,刘香成按下慢速快门。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张现场图片,刘香成因此拿下普利策奖。如今,刘香成住在北京城中心的一座四合院里,在法国乡间还有一幢度假用的别墅。他很少拍照,解读自己的照片成了更重要的工作。

开幕式上,刘香成站在一幅巨大的“中国梦,三十年”宣传板前致辞,上面选用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流传甚广的蛤蟆镜青年,另一张是两个女孩坐在跑车中,面前是上海的摩天楼群和宽阔整洁的大马路。相衬之下,难分现实与梦境。撰文/胡坤 

中国梦,三十年:刘香成大型摄影展览

中华艺术宫,上海

7月26日-8月25日

爱知三年展

“觉醒:我们站在哪里?地球、记忆、和复活”,这样一个复杂主题反映了第二届爱知县三年展对于理智和质疑的探索。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