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京、香港活跃的艺术旺季刚刚过去,艺术界的目光又被成都双年展所带来的二线城市艺术热潮所吸引。7月底开幕的“2013第六届成都双年展”开幕式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举行。“2013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会展中心部分)由50位艺术家参与的“万有引力”主题展和40位艺术家参与的“新人特展·十年集萃”两大部分组成。双年展还举办了两场学术研讨会——“青年决定未来”和“水墨当代:文化自觉与艺术潮流”。
以“青年创作”和“当代水墨”为两条主线,此次展出的作品以来自或毕业自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和四川美院等院校的年轻面孔为主。展场的左侧,单独开辟了一个四围的小区域作为台湾当代水墨的特展单元。
“除了北京、上海以外,成都当代艺术活动的频率很高,这里的艺术机构多,它们各自两个月、甚至一个月就有一次展览和对话讨论的交流活动。而且成都的有闲阶层数量比较庞大,就算不了解当代艺术,也会来看,愿意交流。”成都蓝顶美术馆策展部副主任丁奋起说道,“这里生活压力小,聚焦的年轻艺术家相对多,而且成都是少有的依靠本地藏家就能消化(该区域)当代艺术作品的城市——当然,这些画也都很便宜。”
从1990年代末至今,成都当代艺术的出版、展览、收藏、艺术家工作室群落以及非营利空间的发展,一直与本地大大小小的地产资本介入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前活跃于成都的艺术空间,几乎全部由地产商输血——成都双年展最早的展场所在地沙湾路“老会展中心”,就是地产商和政府共同投资的项目,现在的新馆也只是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九个相连的展馆之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成都的民间资本为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和展示机会,成都双年展于2001年首次举办,前四届由企业家邓鸿投资举办,第五届之后转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成都传媒集团等机构与单位联合主办,双年展也由民间主办转变为政府主导。政府的地产政策、资方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里艺术生态未来的命运。
成都的艺术园区也是本地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由周春芽领衔的一批著名艺术家入驻的蓝顶艺术区,今年春天成都艺术园区迎来开园10周年。旧厂房改造的老蓝顶经过10年变迁,已变身为艺术家聚居与工作的新蓝顶。当地政府一方面用特殊政策给入驻艺术家房屋产权甚至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则通过城市规划在艺术区周围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周春芽谈道,蓝顶有好的自然环境,还给艺术家创造了安定的创作条件,可以确保艺术家自由创作,形成艺术家群体之间、艺术家与园区内外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园区也吸引了买家:园区开发商创办的蓝顶美术馆展出了他们的收藏;园区里的蓝顶艺术会所,每年举办的小型展览与活动已经吸引了一批回头客。
除成都外,二线城市中的杭州、南京、武汉、西安等地设有中国美院等八大重点美术院,每年向社会输送庞大的艺术创作后备军。有的“北漂”或“海漂”到北京、上海,一部分留下来聚集在当地的艺术园区。形成了二线城市是艺术生产基地,北京、上海则是交易展览中心的艺术流通格局。
双年展为地区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机会与社会能见度,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艺术视角,在成都双年展开幕的第二天,在地铁里发行的快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大黄鸭”作者霍夫曼造访成都当代艺术机构的新闻,艺术热也为二线城市带来了新的国际视野。撰文/ 宋轶 、邱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