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作为艺术家的王璜生:以“磁感线”承载传统笔墨和社会洞察

May 31,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王璜生,《渗》,2012年,装置作品

 

5月31日,王璜生个展“磁感线——王璜生的流明世界”在上海艺术门画廊开幕,展览汇聚了其新近作品,既包含艺术家对于当代水墨语言的探索,同时也包括装置及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可以说此次展览是对王璜生近年创作的线索梳理与更多面向的近一步深挖。这也是近来王璜生继在伦敦十月画廊的展览“无边的线”(5月22日-6月20日)的又一场个展。

 

自幼浸染于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的王璜生,自80年代以来就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浪潮之中,在传统与当代、中与西的差异之间,其创作以“线”为突破口,找到了自我艺术推进的路径。而美术馆馆长等多重身份也使其作品有了更多对于社会的关切。策展人何凯特(Katie Hill)博士描述道:“这些线条仿佛互相排斥、吸引的磁场中隐形的磁感线,流动、放射的磁线激发了一种当代的实验性能量,一种既反向自身、又面对世界的运动,磁线本身包含了时间的无限性以及力的平衡,王璜生精致而敏感的作品伴随常在的、却又不断变化的时间之流中的存在感。”

 


王璜生,《游·象140502》,2014年,纸本水墨

 

王璜生,《日晕》,2013年,影像作品(截图)

 

本次展览展出了以笔墨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游·象》系列、对于时间与文化进行物理形态上的融合作品《渗》以及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的新近影像作品《日晕》,该作品结合了声音、影像与行为等综合媒介,试图激发观者在快慢变化中对现实、社会、生命和虚无等议题的反思。

 


王璜生,《缠》,2014年,装置作品

 


王璜生,《谈话1》、《谈话2》,2014年,装置作品

 

从展览的总体气质上而言,一方面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在矛盾与纠结状态下寻求的张力状态,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另一方面,展览现场又是以光、影、磁力、爆裂、撕扯以及穿刺等多层次的物理作用力聚集的现场,将传统笔墨与当代艺术语言有力并置。

 

专访王璜生

 


王璜生,1956年生,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工作并生活于北京

 

Q:为什么选择“线”这一最基本的元素作为最近几年来的创作对象?

A:线能体现人个体的自身修养、文化理想以及精神追求,其讲究美感以及如何自如收笔落笔,我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线”纯化,因为在传统中国水墨之中,线具有非常复杂与多变的技术手法与文化含义,我希望将其提取抽离出来,让它更为单纯,更为具有当代性。我希望这条线能保留传统文化之中对线之美感的要求,并且可以承载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线的描绘也是在控制之中达到自在的状况,这一过程是在控制与自由的状态之间,而自在自由其实也是人类某种终极追求之一。

 


王璜生,《游·象系列104》,2013年,纸本水墨

 


王璜生,《示象系列4》,2014年,纸本水墨

 

Q:从此次展出的纸本作品中更多地能感受到的是线条紧密聚合之后的力度与戏剧性,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出现?

A:其实一直以来,矛盾与冲突正是我所着迷的地方。画面之中所体现出的纠结与控制感,从技术性层面而言,是理性绘画对于美感的追求,但是从感官或者社会层面而言,有些人会将其阐释为,艺术家在日常事物或者是社会生活感受到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各种矛盾性事物的个人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运用铁丝网这种材质进行装置创作,铁丝网本身所产生的暴力、力量、纠结与侵犯性,在我的绘画之中有意无意地会显现出来,我在画的时候已经有一种理性介入了,比如在这次展出的《游·象89》(3.6 x 2.9m)这一大尺幅绘画之中,线本身就如同铁丝网,相当有力。另一方面,逃脱束缚与纠结的状态。这次在线条的游走和铁丝网投射出的松散影子之间,我还揉进了纱布、幕布、玻璃管以及碎玻璃等等这些,都是在强调刚强与柔美、暴力与脆弱的对比关系,所以矛盾性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求的,而这之中也隐含了我对社会的两面性之间的思考。

 


王璜生,《游·象系列89》,2013年,纸本水墨

 

王璜生工作照

 

Q:你的创作是如何反映现实的?

A: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这样,一开始我画线是看到了我工作室的一团电线,电线画出来的意象当时呈现出纠缠在一起的构图,大家都觉得我的创作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画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又觉得相比这种过于抽象化与对于形式的探索,我似乎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我身上一直有种文人气,也有着某种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摆脱不掉的一个特性。从感性层面上我其实更认同传统艺术,但从理性上我觉得应该推动当代艺术,但目前理性已经上升为感性了。

 

王璜生,《线象·<参考消息>2013·4·3》,2013年

 


王璜生,《线象·参考消息》,2012年-2013年,装置作品。背景影像作品为《日晕》(2013年)

 

画到后来觉得这种抽象图示的描摹越来越远离我自己,就开始选择在报纸这种现实媒介上进行创作。从艺术的角度上,这种创作方式一方面提示了文字与表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所提供的信息并不简单地是政治宣传而是具有历史时代性的信息,报纸本身的内容在时间的过渡之后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另一方面,如何将手工化的宣纸、具有诗意性的笔墨与报纸这种机械化的产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尝试了很多方式进行融合,最终效果还是呈现出了水墨的意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王璜生,《空象系列2015005》,2015年,综合纸本

 

但是我一直坚持着线的创作,并且发现线本身的质感,所透露出来的内在力度和外在的自由与飘逸,值得我们关注。中国画本身讲究笔墨能够力能扛鼎、力透纸背等等,加上中国的中锋用笔,所呈现的线条是有立体感与坚硬感的,这种对于力度的追求让我开始使用铁丝这种材质。我在构思《隔空》这件作品时,我发现线条的飘动、影子是非常有诗意的,跟我画中的灵动感非常有一致性,光和影是空灵的,但是中间的铁丝网又是对比性很强的,所以现场效果突出。玻璃管穿过铁丝的过程强有力,而其实玻璃又是相当脆弱的。而绷带的缠绕却是柔软的包裹,在火烧过之后,有种战后的凄美感。

 

Q:在出版人、美术馆长、策展人以及艺术家等众多社会身份之中,如何平衡?对你的创作有何影响?

A:曾经纠结过,也羡慕过其他艺术家,觉得这样对自己不公平。但如果将人生看做一个整体,那么这些部分都构成了我,并且它们互为背景、互为结果,我总觉得还是不要将问题看得太严重,也不要看得太分离。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既然要做一件事,那就要好好研究。如果要做美术馆,我们就要很敏感地发现美术馆可能的问题,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大、他们在做什么,这些东西都出自于敏感的判断。我想做美术馆,就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人无法要求体制太多。采访、撰文/馨逸

 

展览信息:

磁感线——王璜生的流明世界

上海艺术门画廊 | 6月1日-7月20日

 

本文图片版权归艺术家王璜生及艺术门画廊所有

翠西·艾敏与埃贡·席勒:不同的时代,相似的痛苦与欲望

奥地利列奥波多博物馆正在举办展览“翠西·艾敏与埃贡·席勒:我想去的地方”。展览展出了约50件翠西·艾敏的作品,和由艾敏所挑选的约15件埃贡·席勒作品。这两位身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诉说着相似的痛苦和欲望,形成了一场诗意的对话。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