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二手时间”:让“深藏者”在时光流变中现身

Apr 09, 2025   TAJ
image_5_31a88ae9-d222-44c7-8445-ff92b1e905f6“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深圳藏家展“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延续四年前的首届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的主旨:非盈利机构以自发姿态为默默耕耘的深圳藏家搭建平台,让藏家得以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与脉络,从而以收藏为切口链接本地艺术生态的多方参与者。如果说首届展览更着重于让深圳藏家的行动 “亮相”,那么在“二手时间”展览中则可看到一种越发清晰的收藏价值取向叙述,即在市场的迷雾与泡沫之外,收藏应当滋养藏家的生命与精神家园,并因其与个人生命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而拥有历久弥新的韧性。
image_6_3454e476-9e62-4fda-af98-abe781772928“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基于对藏家主体性的关注,尤其是对藏家的收藏经验与其鲜活的生命体验之间关系的关注,“二手时间”将策展的权利交给藏家,请他们选择能体现个人收藏态度的艺术作品、设计藏品和蕴含个人情感与记忆的物件。在邀请藏家们梳理自己的收藏体系、回顾其中的深度与温度的同时,策展团队也在为营造一种更加踏实、有可持续性的本地生态做努力。如展览陈述所言,所谓“深藏”,既是向时光纵深处打捞,亦是对深圳这座“无根之城”文化自觉的温柔抵抗。当宏大叙事退场,或许透过光阴打磨的物件,可以留住一些永恒,那是爱,是希望,是梦想,是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

“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汇集38位藏家的198件藏品,以艺术、设计、记忆与传承三条线索作为梳理框架,请藏家们担任自己的策展人,场景化呈现他们的藏品组合,编排属于自己的收藏叙事。展览所汇集的藏品具备广阔的时代与地域跨度,从东魏白陶造像到近年出版的艺术家书,从本地艺术家群体啾小组的影像装置到越南裔离散艺术家傅丹的作品,丰富多元的同时自有其脉络。

展开时间的多重层次

举办展览的空间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改造自旧的工业厂房,裸露的灰褐色原始墙体诉说着历史的痕迹。在展厅中央悬挂着由来自深圳的本地艺术家小组啾小组创作的霓虹灯牌装置《深圳大饭店》(2016),带有浓烈粤港气质的霓虹灯将深圳这座改革开放之城独有的热火朝天的生活气质注入了原本具有时代厚重感的集体空间。开幕当天,艺术家李燎正在霓虹灯牌下的一张长桌上包着包子,分发给观众。制作、分享热气腾腾的食物并以此生发联结的行为将鲜活的当下感注入这个属于收藏的场域。此刻与存留这两种时间感的共存指向构建本次展览的重要线索,即时间的多重层次。策展人晓昱解释展览标题“二手时间”时提到,收藏行为其实是在收藏时代、历史与记忆,也是在收藏艺术创造者的表达、思考和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许多东西会沉淀下来。藏家的接力者会继续将这些东西传承下去,而藏品也会因不同藏家的关注和气息发生改变。“二手时间”这一概念的核心正是时间流转中的传承与再发酵。

藏品如何存留藏家的艺术思考、个人历史、记忆和时代经验?这个问题成为了策展团队提供给藏家的三条策展线索之一。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藏家以展品对这一主题进行回应。艺术家周力展出的藏品蕴藏着几代艺术创作者的关照与联结。姚朋的油画《邮票》(2011)是周力回国收藏的第一组作品之一。周力提到,《邮票》是姚朋在全国优秀毕业生作品展上展出的作品,而如今他已成为成熟的艺术家。另一件藏品《通道》(2022)则出自周力的学生潘泽嘉之手。《7岁的力力》则是父亲周石民在周力七岁时画下的纸本素描,是周力心目中最珍贵的藏品。

image_7_057b07b5-edba-4594-a60f-757085417ee0“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时间的层次也体现在不同代际的藏家为展览带来的不同的视角与面貌之中。现场,许多年轻一辈的藏家有着海外生活或留学的经历,也带来国际艺术世界的多元视角。曾长期在纽约生活与学习的藏家东鹏带来美国艺术家奥斯汀·李的两件创作时间相隔近十年的作品《Dance Class Cancellation》(2014)和《Driving and Crying》(2022)。在现场,东鹏不仅分享了艺术家采用的喷绘方法和他对电子图像技术的回应在美国当代绘画史中的意义,更道出两幅作品带给自己的微妙情感振动。image_8_b622c335-56f1-4e78-b1fe-fa105e6bd4cb

“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资深藏家杨锋带来的两件藏品分别是托马斯·萨拉切诺于2007年创作的装置《Flying Garden/Air-Port-City/12SW》和陈侗于2014年创作的大尺幅水墨作品《无产阶级的歌》。萨拉切诺的作品以黑色网格裹束数个互相挤压的PVC气球,形成一座漂浮于国境之上的云上之城。《无产阶级的歌》则以水墨兼工带写绘出一位立于街头、头发花白的男人,其身后是书法写下的《国际歌》歌词。两件作品一件映射全球化世界复杂的互动状态,一件深深靠近处在分裂的地缘政治状态下困惑、思索的本地主体,一纵一横,体现出杨锋收藏的深与广。
image_9_1fffc26e-49b7-4eef-aecb-dc672bf080ba托马斯·萨拉切诺,《Flying Garden/Air-Port-City/12SW》,2007,在“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image_10_7365d730-38d7-4bcc-ab8a-256dda9fca31陈侗,《无产阶级的歌》,2014,在“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让收藏回归收藏

展览现场,能看到许多一般藏家展中见不到的物件。藏家杜杰拿出一台父母结婚时购得的“蜜蜂牌”缝纫机。他说,这台缝纫机跟着自己的家庭搬了十一次家,见证了时代浪潮的涌动。Ashley Zhang带来小时候母亲会在睡前为她阅读的绘本和婆婆为她亲手编织的公仔。这几样物件的收藏与传承延续的不仅是三代女性的回忆,也是爱的教育和方法。设计师韩家英对生活物件中设计美学与文化保持着敏感与热情,他的装置《食光签语》(2025)展示了他所收藏的世界各地的酒店和餐厅提供便携牙签封套,以极微小之处见不同地域餐饮文化与审美之丰盛。在本地媒体界深耕三十三年的文化学者胡洪侠则献出多年来保存的报纸、文稿、媒体工作证,陈列形成作品《33×45》(2025),是他在深圳生活的三十三年与特区成立的四十五年之相交。

image_11_b3d2b63c-727d-440d-8cc3-11f38900092a“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image_12_75098893-d0d1-4ca5-b8a5-49731cb859e7
“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image_13_e4d56cab-bd9a-45d6-ae1e-1f1f99ee87a0韩家英,《食光签语》,2025,在“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对日常劳动的关注则是藏家陈珉皓收藏中的一个重要面向。青年艺术家黎佳义的雕塑《egg》(2023)在布尔乔亚式纤细却坚挺的三腿支架上放置以鸡蛋做的灯泡。一旁,李青的装置《霓虹新闻 · 一亿粒米》则将城市的霓虹灯光与对田野的景观化再现拼凑于窗框外,指向米这种被中国居民大量消费的粮食在城市语境中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陈珉皓以一件私人物件解释了自己为何会对关注朴实物料与劳作的艺术实践格外青睐。他带来的一条树根老板凳承载了他小时候与外婆坐在农村的院子里劳作的记忆——正是童年时具身的经历和情感经验滋养了他对劳动的尊重和欣赏、对食物等日常材料的细腻感受。image_14_79a5aa94-8fdb-4736-b8ed-0668cb57c8f7

“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展览现场。图片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委员会的周力提到:“收藏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养成,很多人都有保留一些东西做纪念的习惯,时间长了,物件里就包含了各种故事,这就是收藏。它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二手时间”将这些沉积了个人与家庭回忆的物件纳入藏家展中的选择既挑战着艺术的常规定义,也剥离市场对收藏的过度定义,让人们的目光转回更广阔的、属于生活的收藏。“我们这次在邀请藏家时制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准,不太关注二级市场或网红作品,而是承载了藏家情感经历的收藏,它们才使这个展览变得厚重、立体和丰富。”同样是展览委员会成员的杜杰说。策展人晓昱说道,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机构想寻求一个美术馆与商业机构之间的状态,即兼顾学术性与公共性。开幕后,最令她感到动容的观众们对于第二届“深藏者”展览的“共情力”的认可。诸多能从日常经验进入的展品激发了藏家、观众们真正的共鸣,使艺术和收藏的价值能部分地从价格和权威的网络中被释放。在中心之外摸索收藏的意义与责任、让散落、隐匿在民间的力量聚集、彼此支持,是“二手时间”书写的“深藏者”态度。

image_15_5431bf66-271f-420e-ab42-e503e43f4775
image_16_3f4a9c73-3829-431d-b863-ea28efefe9e8

“我们”交错的目光:人类学与当代艺术的双重镜像

“近年在学术界,有一些关于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的讨论,包括感官人类学和人类学的多模态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当代艺术领域也有很多艺术作品出现‘民族志转向’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有些艺术家在用类似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去到一些特定的社区、特定的社群中去做实地调研。在这样的对比观察中会发现,这两个领域的交互转向中既有关联又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大多数这类与田野相关的作品都选择以影像为媒介,虽然这些研究对象、调研方法和记录媒介有部分交集,但是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通过作品要呈现的问题和表达方式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非常有启发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