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颠覆神话的崇高,追问生命的形态:范勃个展“预言的寓言”将于和美术馆举行

Mar 04, 2025   TAJ

3

范勃 ,《背影》- 29 ,布面综合材料,2024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建立德尔斐神庙的阿波罗、负责传达阿波罗神谕的女祭司、盲眼预言家忒瑞西阿斯,他们在希腊神话中示下的预言往往准确却内涵悲剧性,为了实现或试图规避已被确立的命运,主角将遭受无法挽回的后果。预言是“不可见”“不可明言”的,而正是这一暧昧不清的预示强化了神祇的权威与傲慢。中国古代的卜辞与谶纬也同样通过“天人感应”来重申天命或象征皇权。然而,这套“预言”结构在社会秩序的失衡之中愈发荒谬,神灵坍圮,未来已无法预示。和美术馆即将在3月15日推出的艺术家范勃个展“预言的寓言”之题便取自此意,在一个中西众神对话的仪式性空间中,对神、权威与“确定性”进行颠覆和消解。在此时举办范勃个展,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解释道,展览“放置在‘南方’,与南方有关的艺术群体与事件之中。”作为和美术馆的年度展览项目,此次展览也是美术馆在香港巴塞尔期间对中国艺术家的特别呈现。
展览“预言的寓言”是对范勃近年来围绕“知觉”母题,以及“可见与不可见”这对辩证关系的艺术探索的阶段性呈现。展览将从和美术馆前门内院浅水池中的雕塑《美杜莎的倒影》开始,通过展览同名系列悬浮头像雕塑《预言的寓言》、“绘画笔记”式的手稿、最新影像作品《归途》,以及范勃对和美术馆展厅空间中的混凝土石柱、二楼挑空平台等建筑结构的干预性创作,营造出一个其称之为“弥散”的感知场域。

4

范勃 © 雷扎∙哈迪, (Reza Hadid, FR), 2024

神本身是人类对于自然事物和世界的认知,把自然的力量、世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则这些不可捕捉的或者不可名言的隐含力量附着在一个有形的神像上,成为精神的凝聚物。神像本身带有一种预言或者象征的意涵,范勃在他的创作中不断地去戏谑、颠覆、瓦解这些形象,将之与其他现代事物相互联系,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感和冲突感,隐喻心灵世界的变化。
宙斯之子珀尔修斯以盾牌为镜寻找蛇发女妖美杜莎,并最终砍下了她的头颅。在展览中,金色的美杜莎头颅半淹没于水中,她那双“不可直视”的双眼透过池水的倒影看见了自我的模样,在微澜的水中,美杜莎被其目光所永恒地石化——这座雕塑将“内观”与“他视”的矛盾揭露而出,也点出了展览主题所暗示的对“力量”的讽刺。步行至一楼展厅,一系列悬挂于室内的雕塑《预言的寓言》则将进一步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多个中西神像模型处在漂浮不定的状态,为他们所上的“绷带”和“支架”则暗示着神的陨落与悲怆。同一展厅内,将展出一件“画框”作品,曾经被巴洛克画框所框定的神话场景与神祇形象将被取消和掏空,而构成画框之“肉身”的恰恰是神像的身体局部,他们的姿态似乎暗示着这些神正在试图逃离画框这一物质性边界。通过颠倒画框与画面、装饰与主题的既定关系,范勃将在一楼展厅中呈现出一个失落的神话世界。

5

范勃,《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7,纸本综合材料,2019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二楼展厅将展出范勃所创作的“背影”“姿态”系列布面画作、“复相·变异”“切片”“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等“绘画笔记”式画作。在“绘画笔记”形式的表达中,一系列由数据、分子式、语词和器官图像,打破了任一感知和体验世界的主导方式,呈现出重重叠叠、歧义纷飞的“灌木丛”式的语义世界。它们通过各种丈量和检测生命体“零件”的图像、语词以及物质性痕迹切入对当下世界的多重触感,与以神祇诸相的隐喻性表达一起形成关于不可计量的生命形态的不同追问。展厅内的混凝土石柱将被“穿上”/“蜕下”爱奥尼柱的外衣,批评家胡斌说,“它是像皮一样,或者像衣服一样蜕下,本来这个柱子是冰冷的,现在柱子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外层的衣服好像脱下了一半,让这个建筑空间有一种身体的、肉体的感觉。范勃每次都会对美术馆空间进行改造。”
在展览的末尾,影像作品《归途》将呈现一众神明向海水中走去的场景。范勃用“背影”是来处理神的形象,“背影首先有一种模糊性。我们一般看一个人,除非你对他很熟悉,你看到他背影才能一下子认得出他。但是你要是不那么熟悉的话,看背影其实根本就认不出来。神像其实有时候也是这样。”胡斌认为,“这造成了一种陌生感,如同不可辨析、无法指示的寓意。不清晰、模糊、暧昧不清,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很多事物也都看不清。背影也代表了远去、消逝。我们经常讲一个时代的落幕,有这一层含义。”

6

范勃 ,《背影》- 25 ,布面综合材料,2024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从顾影自怜的蛇发女妖到披着小丑容装的下坠的斗士;从蜷缩在狭窄的边缘空间的“卑微”神像到亟需“疗愈”的诸神头像矩阵;从带着透彻心扉的哀婉气息的翻折巨翼到暧昧不明的隐退的“背影”,范勃带领我们走进有如“拱廊”的迂回空间,在多幕图景的切换中,将完整与残缺、勇武与无力、崇高与戏谑、彰显与遁形等冲突性因素予以无限链接。
“颠覆”“远去”是展览的主基调,那一场场“退幕”到底是宣告过往时代的结束还是寓示新的时代的开启?艺术家借由萦绕在身体内外的感知探究以及跨越时空的“遥感”,试图瓦解而后再制造诸种幻象或魅象,带给观者某种精神的昭示与慰藉。

整理、撰文/白河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由和美术馆提供

即将展出

范勃:预言的寓言
和美术馆,顺德
3月15日至6月15日

 

交织的“机器”与“爱”:在东京森美术馆触摸技术时间中的人性之光

在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当前展览“机器·爱:电子游戏、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MACHINE LOVE: Video Game, AI and Contemporary Art)的入口,一张“术语表”被张贴在了三面展墙之上。术语表中对26个条目的解释由工作人员在ChatGPT的协助下生成并后期编辑,生成过程中的“提示语”(prompt)也进行了同步展示。前文展览标题中的两个并列词语——“机器”“爱”——即引用自该表格(中文翻译由ChatGPT提供)。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