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白南准过时了吗?艺术家在“电子高速公路”上飞驰的50年

Feb 01,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16年1月29日,白教堂美术馆大型群展“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在英国伦敦开幕。展览回顾了50年来艺术与信息技术的交融,将网络时代的创作同早先的实验性探索连接起来。该展览汇集了100余件作品,展现了50年来的艺术家对科技这一概念的感性呼应。

▲ 白教堂美术馆展览“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官方视频(视频来源:白教堂美术馆)

伦敦。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在2016年1月29日举办的大型群展“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呈现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与科技互相介入的方式。策展人奥马尔· 哈利夫(Omar Kholeif)指出,这场展览聚焦于那些批判性地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形式、一处空间、一个名词抑或是一种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展览的标题“电子高速公路”(Electronic Superhighway)由“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提出。1974年,白南准首次将“超级高速公路”这一概念应用到电信业中,同年,他在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做了一个艺术方案“信息化社会的媒体计划——我们距离21世纪只有26年”,以追赶时代的姿态不断向前张望,而此次在白教堂美术馆的“ 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则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下的作品着手向前追溯。策展人哈利夫说:“更早的作品,例如白南准的创作,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然而我们想强调的是,几十年前,那些艺术家就敏锐地开始尝今天已然普及的数字科技,如同他们正在‘电子高速公路’上猛冲。

本次展览集合了50多年来70多位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科技这一概念的感性呼应:从对信息时代揣度与敬畏到于科技时代扩张的野心,再到千禧年后信息爆炸的狂欢和后网络时代产生的焦虑与疏离感。

策展人选取的作品偏重探讨网络时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畅销书《X一代》的作者,道格拉斯· 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的作品《人脸识别》通过鲜艳的抽象几何图形来显示人的面部特征,暗示了未经客户同意就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的Facebook所带来的新型社会伦理思考。荷兰艺术家康斯坦· 杜拉特(Constant Dullaart)则通过他的透镜状打印作品对于Photoshop这一日常性的伟大发明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观察与阐述。

时间跨回到上世纪90年代,策展人选择了“预言者”白南准的大型影像装置《因特网之梦》(1994年),它由多组电视构成,强调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景所带来的催眠效果。这件充满张力的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高速的信息化趋势的敏感——人类即将迎来激进、膨胀又飞速更迭的科技时代狂欢节。而在更早的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这时候的艺术家更趋向于思考身份、监测、图像文化、处理技术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画家乌拉· 魏根(Ulla Wiggen)以电子设备的内部运作为主体进行平面创作,探索了现实主义与抽象融合的可能性——通过机器这一有趣的主体作为媒介进行勾兑;回顾至同时代的美国“艺术与科技实验组”(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E.A.T.)的成就,本次展览的溯源之旅也在高潮中告一段落。

跨学科小组E.A.T.是主张视觉艺术家与程序员、工程师以及其他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先行者,其实验的结果被视为当代合作性艺术的雏形。E.A.T.的成员囊括了许多我们熟识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伊冯· 瑞娜(Yvonne Rainer)、 罗伯特· 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约翰· 凯奇(John Cage)等人都为其做出过贡献。

E.A.T. 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他们的实践涉及行为艺术、实验噪音音乐与舞台剧领域,并填补了当时达达主义和激浪派的触角所未涉及的缝隙。90 年代的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继承了E.A.T. 的传统,而2000年以来的“艺术科学运动”(ArtScience movement)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E.A.T. 的重组。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有关E.A.T. 的许多珍贵档案,包括其宣言、照片,以及早期的实验性电影和一些文献资料。E.A.T. 为后世新媒体艺术家们的探索之路提供了详细的可参照范本,而本次展览对于E.A.T. 的重视恰好体现了策展人哈利夫的宗旨:“将新近涌现的具有互联网意识的创作同早先具有实验性的探索连接起来。”

▲ 白南准《因特网之梦》(图片来源:白教堂美术馆)


▲ 道格拉斯· 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的作品《人脸识别》(图片来源:白教堂美术馆)

▲ 康斯坦· 杜拉特(Constant Dullaart)的作品《Jennifer in Paradise》

▲ E.A.T 新闻 第一卷(图片来源:白教堂美术馆)

 

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

Electronic Superhighway(2016-1966)

伦敦 | 白教堂美术馆

1月29日-5月15日

撰文 | José da Silva、Joy Wang

翻译 | 格桑央拉

“收藏是一种病”:“收藏癖患者”村上隆与其艺术家“病友们”都收藏了什么作品?

正在日本横滨美术馆举办的村上隆收藏展中不仅有安塞姆·基弗、奈良美智等艺术家的作品,还展出了村上隆多年收藏的各种“像垃圾一样”的物件。如果说,村上隆的收藏有可能让有“强迫症”的读者抓狂,那么,遗憾的是患有“收藏癖”的艺术家并不止村上隆一人。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