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的回望之旅:沈伟携《天梯》《声希》归来
Sep 10, 2024
TAJ
(上)《声希》演出剧照,摄影/Stephanie Berger
(下)《天梯》演出剧照,摄影/Mark Murray
2024年秋季,沈伟将携其舞团——沈伟舞蹈艺术,以汇聚美、法、中三国舞蹈艺术家的实力阵容,为中国观众带来舞团创始之初的两部经典之作《天梯》与《声希》,陆续登台上海保利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以及深圳坪山大剧院,带来五城十场的大型巡演,为观众们展开一幅深刻、先锋又极具东西方美学意义的经典当代舞蹈画卷。沈伟是蜚声世界的华裔舞蹈家,是国际舞坛为数不多的极具影响力的东方面孔之一,以其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奠定了其在现代舞领域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近些年来随着与国内院团、机构日益频繁而深入的合作,更让他在国内市场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沈伟表示:“我始终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化与文明是我们的使命和目的。《天梯》和《声希》这两部作品是我这些年研究的成果,我想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现在的文化增添一份色彩,让观众们多一个看待中国文化的不同视角。”
编导、舞蹈家、画家与视觉艺术家,沈伟的多重身份让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出身于中国传统戏曲湘剧世家,自幼接受专业戏曲训练,令他的身体律动自最初便烙下了鲜明的中国基因,加之研习中国书画,使其日后的艺术发展均建立在中国美学的深厚根基之上。沈伟是中国现代舞最早的一批先行者之一,他作为创始团员中的一员进入广东实验现代舞团,这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他从这里走向世界,于2000年在纽约建立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沈伟舞蹈艺术舞团,以华人身份在世界舞坛开疆拓土。无论是舞台、画布、电影或是博物馆里的展览及装置,都是他的创作媒介,他用创意一次次突破着艺术的边界,跻身世界艺术主流精英之列。
多年来,他的舞蹈作品频频出现在世界顶级的剧院与艺术节,他的舞团曾是唯一一个五次受邀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并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驻场演出长达五年的艺术团体,更是在40多个国家150多个城市留下了巡演的足迹,而他本人也获奖无数,“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舞蹈界“奥斯卡奖”——“尼金斯基奖”和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知名奖项纷纷收入囊中。
沈伟独创的“自然身体发展法”,更是让他为自己在舞蹈技术领域的开宗立派奠定了基石。这一动作体系根植于他在东西方表演中的训练和经验,师法宇宙自然呈现出的规律,通过对呼吸的意识与驾驭、对自人类身体与大自然运动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创造了这套独树一帜的舞蹈语汇,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编舞家之一”。2008年沈伟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策划及《画卷》篇编导,让更多国人认识了这位编舞家,近几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等广受关注的作品更是令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增。
此次中国巡演对于沈伟和他的舞团而言,可谓是一次回望之旅,经过1/4个世纪的不断开拓,当年的先锋与实验如今已经随着时光的沉淀成为经典之作,回望舞团艺术之路的起始,分别首演于1999年和2000年的《天梯》与《声希》两部作品正是奠定沈伟舞蹈风格的基石,无论对于他个人的艺术发展还是喜爱他的观众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时隔25年经典重演,在怀旧意味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初心的致敬。
作品《声希》的意象源自老子《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名句,意在以一种极简和量度希微的“物质运动的生命”去赋予听觉与视觉的感悟超越。舞台之上神秘的藏传佛教佛经吟诵与英国作曲家约翰·塔文纳空灵的音乐交相辉映,充分留白的舞台配以布景上八大山人极简水墨勾勒而成的鱼的图像,舞者们身着红色曳地长裙,形象神韵如古画中的仕女、亦如园林中的山石,徐徐款步中造就出跨越时空的具有诗性的优美与庄严,仿佛生命与死亡、灵魂与意识的对话,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对中国高贵、节制、优雅的表现。”
《声希》的“姊妹篇”《天梯》同样带着沈伟对于舞蹈与美术融会贯通的艺术烙印,作品灵感发展于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的绘画作品,其呈现也更加具有西方视觉艺术的意向语境。舞台仿佛被粉饰成了纯白的博物馆大厅,一个巨大的楼梯横贯整个舞台,灰白而具有肌理感的服装令舞者如同一尊尊庄严的大理石雕像挺拔静立、缓步而行,最终消失在“天梯”的尽头而化成意识倒流。
此次《天梯》《声希》巡演将由来自美、法、中三国的一流舞蹈演员联合呈现,在充分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舞美、布景、服装、灯光的质感将得到全面提升。本次制作将以近乎“高定”的水准完成每一个细节,看似简约凝练的视觉效果实则需要靠无数细节雕琢打磨才能达到与作品浑然天成的契合,并且根据剧院和舞台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让每一场巡演都能实现首场演出般的精致效果。为了实现这样极致化的艺术追求,巡演每一站几乎都要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装台与合成,所有舞美、服装的设计师甚至都要全程跟随,确保每一场演出的艺术效果,这样不惜成本的制作模式在当今演出市场难能可贵。
*本文转载自《生活月刊》、“保利文化”
图片来源:Shen Wei Dance Arts
–
《天梯》·《声希》演出日程
南京
保利大剧院
2024/08/31 周六 19:30
2024/09/01 周日 19:30
上海
保利大剧院
2024/09/07 周六 19:30
2024/09/08 周日 14:30
武汉
琴台大剧院
2024/09/14 周六 19:30
2024/09/15 周日 19:30
长沙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2024/09/21 周六 19:30
2024/09/22 周日 19:30
深圳
坪山大剧院
2024/09/27 周五 20:00
2024/09/28 周六 20:00
“那些无法企及的项目,正是适合某种理想的纪念碑。正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被建造起来,因此也不可能被摧毁。”[1] 20世纪最著名的纪念碑之一,1919年至1920年间由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n Tatlin)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或许就是这样的“理想的纪念碑”。和过往历史中所有静止的纪念碑都不同,这座巨大的螺旋形斜塔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将分别以每年、每月、每日、每小时一圈的频率持续转动,象征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发展。如果建成,“第三国际纪念碑”将高达400米,比象征资本主义文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出100米。稍早时候,尚在巴黎的法国艺术家马赛尔·杜尚(Marcel Duehamp)逐渐开始厌倦以绘画与雕塑为主要创作语言的本地艺术家群体,转而埋头在一家图书馆中钻研“现成品”的艺术。1913年,在巴黎圣日内维耶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杜尚完成了“现成品”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自行车轮》——顺便一提,那一年,塔特林正在巴黎试图成为毕加索的弟子,但西班牙人对此兴味索然——尽管《自行车轮》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公开展示,并且在之后遗失 ,但它却显示了与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同构而对立的纪念碑性,这种纪念碑性最后在1915年杜尚的《瓶架》以及1917年的《泉》等作品中被彻底确认,在此之后,属于20世纪的反主流艺术史叙事、反文化权威甚至是反世俗道德的新艺术终于诞生了。但同时,贯穿整个20世纪,以“泉”和“第三国际纪念碑”为代表的两种价值取向的缠斗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