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博弈或者沉默,“当怪物说话时”

Sep 05, 2024   黄柏然
微信图片_20240905173055“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作者 黄柏然

编辑 胡炘融

中间美术馆的展览“当怪物说话时”由两位青年策展人那荣锟与王佳怡策划。如果稍加回顾美术馆的过往,将发现与之类似的展览还包括“意义”(2023)、“希望的原理”(2021)、“忍不住转身”(2020)。在美术馆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连续性研究之下(还有那种个体即时代般的补遗式书写),这些青年策展人项目可被视为中间美术馆实践路线的横向补充。它们给人一种危机重重的迫切感,试着对时代整体作出指认。

策展前言指出,展览名称“当怪物说话时”(后称“怪物”)出自疫情时代线上生活的网络综合症,主要是信息过载和真相缺失造成的混乱。的确,展厅中央三台播放新闻的吊挂电视直观提示着观众,展览源于生活。这件由朱利安·夏利耶创作于2019年的作品《在现实世界中,事情并没有那么完美 》与一旁乔纳斯·本迪克森的创作的《韦莱斯之书》都与“假新闻”有关:前者将一份假的历史遗迹爆破录像栽赃给恐怖分子,在网上引发热议,甚至上了美国电视新闻,最终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重视起伪造影像;后者则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被揭露的假新闻小镇北马其顿韦莱斯市为对象,艺术家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和采访文稿成功地混入国际新闻摄影节,直到本人用假账号自我揭露才真相大白。

微信图片_20240905173040伊娃和佛朗哥·马特斯,《我们这一代》(2010),“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但让人较为意外的是,今年距离因美国大选和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而得名的牛津年度词汇“后真相”已经过去了8年。这两件作品如今看来像是对过去的提醒,但同时也让人好奇:如果“怪物”展的起点是疫情后的生活经验,我们该如何思考在中国的生活与“假新闻”的时空差距?毕竟,有一种很快便能想到的刻板论点是——相比于2016年的“后真相”,2024年的“怪物”展又是一次落后于西方文化讨论的时差吗?在同年中国的年度网络热词中,“吃瓜群众”榜上有名(它甚至上了BBC),该词反应了中国群众面对技术化信息的基本态度——事不关己,但冷眼围观——这表明中国用户不是没有情绪的僵尸,而是不同国情下人们面对信息的反应有所不同。顺着这个思路,展厅里的确包括几件有关于情绪的作品:伊娃和佛朗哥·马特斯的《我们这一代》中被砸开的老式CRT电脑中,播放着早期YouTube网站上一些因为电玩游戏而暴躁砸房的青少年录像集锦,这种行为大概是科技时代最早的精神官能症之一;大卫·杜阿尔明显带有无政府主义、网络匿名者、病毒美学式的雕塑,显然是对流动型权力的赞歌。张英海重工业的《三星意味着高潮》不无讽刺品牌信徒的意味——作品描述一个疯狂迷恋三星甚至与它做爱而高潮不断的家庭主妇——尽管剧情荒谬,但一想到有人将三星财阀戏称为三星民国(Republic of Samsung),很难说到底是艺术还是现实更胜一筹。

微信图片_20240805152240伊娃和佛朗哥·马特斯,《我们这一代》(2010),“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微信图片_20240805141824张英海重工业,《三星意味着高潮》(2016),“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也许信徒的暴走正是这个系统(或平台、品牌)时代的危机所在。生产标准的权威框架崩塌,剩下不同强度的信念和情感竞彼此争。这使人想起一个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分析:2017年,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在《失去前线的行动》里写下她的假设——中国当代艺术的危机是一个“艺术和艺术产业可以互换”的状态。更简单的说,一切生产都为了系统而生产。文章里,她判断1990年代开始的自由市场让持不同态度的人都转变成从业者(或市场信徒),并且中国巨大的内需似乎无碍解决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存有合法性。这一突然的成功加之忽略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是被动走入世界的前提,艺术产业的兴衰便在主流话语里遮盖了艺术实践的具体内容。
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与2017年的区别,或许在于人们在认识论上接受了一切非人也有能动性的说法,这种说法将卢迎华笔下的系统困境对象化。展览现场敖乾枥的《钢管椅》便是典型——这个可以上下调整的装置允许数人随意变换姿势组合,被艺术家称为“开放系统”,堪称说明人与系统可以相互转化的完美案例。再则,回到展览标题“当怪物说话时”——一只会说话的怪物,多少听起来像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以及真理崩坏的焦虑不安里,在近年热烈讨论的非人转向里找到一具身体。这种命名风格,颇有哈拉维(Donna Haraway)“克苏鲁纪”的况味:人必须学会和非人怪物在出了问题的地球上同生共死。

微信图片_20240905173032敖乾枥,《钢管椅》(2021),“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这使人想起一个十分符合当前处境的网络迷因:“情况从糟糕变成难以理解”。关于这点的因由,策展团队的判断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多元化政治正确,加之平台媒体的信息茧房。但难以理解的原因可能还包含信息在媒介环境中的质变。阮纯诗的影像《风景系列#1》(2013)给人一种久违的真实感:艺术家从越南报纸档案库里挑出一些人们指向某处的照片,用来证明目击到了某个事件,这在当地新闻属于惯例操作。但这种真实感不是来自照片内容,而是幻灯片的形制(严格来说是伪幻灯片,幻灯机的运转声为影像中加入的声轨)。在互联网刚起步的年代,尚且流行的幻灯片与幻灯机转动的声响还代表着传递自远方的知识真实不虚。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劳伦斯·阿布·哈姆丹的《有争议的话语》(2019),作品列举了几个刑事或政治案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证据的录音文件都出现了令人误解的单词,最终造成当事人的麻烦。除去案件描述,艺术家使用腭位测量术再现了这些有争议话语的口腔发声图式,由此提示出在社会系统中,被曲解的语言几乎等同于犯罪证据。

哈姆丹的发音悬案提醒我们:语言的模棱两可会成为系统的操作筹码,更激进地说,语言的尽头是政治。一句流传甚广的美剧台词是:“权力存在于当人们相信它存在的地方”[1],还有一句老话:“语言破碎处,无物可存在”[2]。这两者之间的当代关联,也许可以写作:当人不再相信语言而权力流散,人是否真的会陷入虚无?

微信图片_20240905174050劳伦斯·阿布·哈姆丹,《有争议的话语》(2019),“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微信图片_20240805143254阮纯诗,《风景系列#1》(2013),“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拥有反例——在《翻译》(2015)中,艺术家达米尔·阿夫达吉奇卡在波斯尼亚语和英语的缝隙中,磕磕绊绊翻译父亲描述的波斯尼亚战争。这个别扭的行动让不愿被提起的伤痛得到再次表述,还能将它带到远方。而在阿尔弗雷多·贾尔1分43秒的影像《戈迪特·埃梅里塔的眼睛》里,尽管有关戈迪特在卢旺达屠杀中逃难的文字叙述几乎占了全部时间,但只出现一秒的双眼,作为影像中唯一画面更刻入人心。从这两件作品开始,展览从对真假事件的陈述变成分解媒介背后的生产逻辑。埃德·阿特金斯亦深谙此道:在《这就是真相》(2022)中,阿特金斯使用人工智能重新渲染1920年代的黑白默片再辅以配音,却有意露出演算的破绽(比如,不自然的色彩变化)。据艺术家本人说法,这是为了让媒介“贫困化”。

微信图片_20240805145802
达米尔·阿夫达吉奇,《翻译》(2015),“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2021年,哈尔·福斯特在发表于《艺术论坛》的文章中如此评价阿特金斯:“他的艺术不是对人文主义的哀叹,也不是对后人类主义的颂扬,而是要把新人类从野兽的肚子里抢夺出来”。[3]巧合的是,同一年李明在天线空间举办的个展名为“李明:被吃掉了”,同样是艺术家面对另一个巨兽。不过,作为对疫情生活的回应,李明在该展览中倒没有表现出太强的使命感,只是在被现实吞没的事实里回身确认一些感觉的变化轨迹。“怪物”展再次呈现了当时个展中的作品《烟士披里纯-第四章:缝》,往返于过去7年间不同日子的下午5点45分的时空开合忽然使人感到,李明那不可思议的语法逻辑,实际上可能是在发明一种怪物语言。据2017年他的自我陈述,他的创作通常是“先给我即将要展开的行动命名,这意味着我接下来就可以从我目前的位置挪动一下,换个新视角去看所有既存的客观世界”。[4]这句话或许还可以被解读成——通过位移,让自己成为世界的对立面(也即怪物)。

微信图片_20240905174327阿尔弗雷多·贾尔,《戈迪特·埃梅里塔的眼睛》(1996),“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这种行动方法也许还触及到立场问题。中间美术馆同样是2017年的展览“自我批评”里曾经有过相关主张。在该展览中,召集人们指出世界各地新闻(主要是立场差异)对个体的消耗,并呼吁文化工作者“将自我生产知识的立场重置到不同现实和连接的可能性之中”,然后提出,“当‘系统’开始为我们设定批判和评价的习惯和规则时,自我批评必然、也必须地成为我们的义务和求变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40905174900郑源,《最小限度》(2023-),“当怪物说话时”展览现场,中间美术馆,2024年

从2017到2024,回到现实依然是中间美术馆的基调。这8年的区别也许在于“怪物”注意到了语言不再作为真相和立场的担保,话语更接近于一场博弈:你要不说得更多,要不退出游戏。比如郑源,在最新的《最小限度》系列里,他用最简单的摄影手法记录下友人弹琴、玩棋的过程,而他们并不交谈。那些动作是人找回曾经记忆的方法,郑源可能的意思是:当怪物说话时,人就保持沉默。也许这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语言化的经验了。这么想来,这篇文章的文字,也不可尽信。

注释:
[1] 出自美剧《权利的游戏》。
[2]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这句诗实际出自诗人奥地利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3]哈尔·福斯特,“特写:你的损失,哈尔·福斯特谈埃德·阿特金斯的《虫》(2021)“,《ARTFORUM艺术论坛》<https://www.artforum.com.cn/print/202107/13577>
[4]”李明个展《烟士披里纯》”<http://www.art-ba-ba.com/main/main.art?threadId=97264&forumId=8>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中间美术馆提供

永恒的“片刻”:无需建造亦无法摧毁的“纪念碑”

“那些无法企及的项目,正是适合某种理想的纪念碑。正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被建造起来,因此也不可能被摧毁。”[1] 20世纪最著名的纪念碑之一,1919年至1920年间由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n Tatlin)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或许就是这样的“理想的纪念碑”。和过往历史中所有静止的纪念碑都不同,这座巨大的螺旋形斜塔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将分别以每年、每月、每日、每小时一圈的频率持续转动,象征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发展。如果建成,“第三国际纪念碑”将高达400米,比象征资本主义文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出100米。稍早时候,尚在巴黎的法国艺术家马赛尔·杜尚(Marcel Duehamp)逐渐开始厌倦以绘画与雕塑为主要创作语言的本地艺术家群体,转而埋头在一家图书馆中钻研“现成品”的艺术。1913年,在巴黎圣日内维耶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杜尚完成了“现成品”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自行车轮》——顺便一提,那一年,塔特林正在巴黎试图成为毕加索的弟子,但西班牙人对此兴味索然——尽管《自行车轮》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公开展示,并且在之后遗失 ,但它却显示了与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同构而对立的纪念碑性,这种纪念碑性最后在1915年杜尚的《瓶架》以及1917年的《泉》等作品中被彻底确认,在此之后,属于20世纪的反主流艺术史叙事、反文化权威甚至是反世俗道德的新艺术终于诞生了。但同时,贯穿整个20世纪,以“泉”和“第三国际纪念碑”为代表的两种价值取向的缠斗才刚刚开启。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