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文字如“光线”:珍妮·霍尔泽再回古根海姆博物馆

Sep 04, 2024   王佳妮

 

微信图片_20240904150748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29“珍妮·霍尔泽:光线”展览现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24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古根海姆博物馆
© 2009 Jenny Holz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撰文  王佳妮编辑  杨曜

时隔三十五年,美国观念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的文字重回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环绕在建筑六层螺旋坡道内墙表面的LED显示屏上,继1989年的个人回顾展之后,霍尔泽再次将博物馆的建筑转化为一座大型空间装置。艺术家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最新展览“光线”(Light Line)将展至9月29日。
除环形坡道上需要连续滚动六小时才能完全展示完成的LED装置《无题(选自“自明之理”“煽动之词”“生活”系列、“生存”系列、“岩石之下”“哀诗”和“儿童文本”)》外,展览还通过新的展陈方式回顾了霍尔泽在七十年代的经典作品“煽动性文章”系列(Inflammatory Essays)。印有百字标语的彩色海报贴满古根海姆的其中一个展厅。同样以文字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李·奎诺尼斯(Lee Quiñones)受邀与霍尔泽合作,将精选出的诗句一不同字体手绘在海报墙之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在2002年曾展出过的作品“被诅咒的”(Cursed)也出现在展览之中。霍尔泽将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任期内的社交媒体推文印刷在形状、颜色不一的做旧金属片之上,悬挂堆放在在展厅的户型墙面和地板上。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34
珍妮·霍尔泽,《为古根海姆而作》(For the Guggenheim),2008年
灯光投影,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摄影/Annie Tritt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古根海姆博物馆© 2008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灯光投影《为古根海姆而做》(For the Guggenheim)在开幕的前五天时间里,在日落时分滚动出现在美术馆的建筑外墙之上。文字内容为主张和平的诗集选段以及战争、暴力的亲历者证词,例如以描写二战期间女性处境著称的波兰女诗人安娜·希维尔什琴斯卡(Anna Świrszczyńska)与最早使用世俗希伯来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诗作、以及叙利亚电影导演与艺术家伊萨·图马(Issa Touma)的文字摘录。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39
艺术家珍妮·霍尔泽,摄影/Nanda Lanfranco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施布特-玛格画廊
珍妮·霍尔泽195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只有三万人口的小城Gallipolis,父母祖籍分别来自德国与英国苏格兰。霍尔泽的父亲是福特汽车的经销商,母亲则是一位热爱阅读的西部牛仔。受到父母影响,霍尔泽从小就对文本、书籍有着强烈的兴趣,她回忆自己童年时就认定自己是个古怪的小孩(nerd),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作画的兴趣,会在长长的卷轴上画自己总结出的史诗故事,“从诺亚方舟的故事到手机的发明”。在过去的采访中,霍尔泽提到自己小时候在俄亥俄家中的电视机中看到的纽约时代广场街景的转播,她对于大楼上的灯带记忆犹新,甚至记得上面发自战争前线的新闻报道内容。1968至1972年间,霍尔泽辗转在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俄大学进修,最终选择在俄亥俄大学完成艺术本科学位。刚刚毕业的霍尔泽对于成为一位艺术家心向往之,但并不知道该从哪里起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我小时候,我最熟悉的艺术家就是毕加索。但我知道我无法成为他。”在这一阶段,霍尔泽已经开始在作品中使用现成物品,并结合文字开始创作。她曾在一件作品中将自己在医院工作中因为打错字作废的病例卡排列整齐,粘在一个平板上。“我没有把这件作品给任何人看过。”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44
珍妮·霍尔泽,“42”展览现场,街头艺术项目,纽约时代广场,局部,1993年,摄影/Stephen Sweet
© 2023 Jenny Holzer, VG Bild-Kunst, Bonn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49
珍妮·霍尔泽,《卡车公告》(Sign on a Truck),大陆军广场,纽约,1984年,摄影/Kevin Noble
© 1984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在尝试了不同的职业路径并发现都不适合自己之后,霍尔泽在1974年前往美国东海岸的罗德岛艺术学院进修艺术硕士,并在次年进入绘画系学习。在此期间,霍尔泽尝试了包括绘画、视频、装置在内的多种媒介,并创作出一些具有实验性的早期作品,例如《鸽子路线》(Pigeon Lines),《蓝色房间》(The Blue Room),但她与罗德岛艺术学院的老师似乎并不能融洽地理解彼此。霍尔泽记得在一次视频作业的讨论之后,她甚至想要自杀了事。就在学业进入瓶颈期时,1977年,霍尔泽申请了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学习项目并被顺利录取。霍尔泽顺理成章地接过橄榄枝,而纽约也就这样成为了她下一个目的地。惠特尼的独立学习项目可以被看作是霍尔泽事业生涯的转折点。在这里,霍尔泽接触到一系列在当时担任导师的观念主义艺术家,包括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和伊冯·雷纳(Yvonne Rainer)。她提及自己观看善于以敏感尖锐的视角讲述女性处境的艺术家雷纳的影像作品“Film About a Woman Who…”: “毫无疑问地,这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而她对此的态度是如此认真。”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53
珍妮·霍尔泽,“自明之理”系列(Truisms, 1977–79),胶印海报,纽约,1977年,摄影/珍妮·霍尔泽
© 1977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657
珍妮·霍尔泽,《自明之理》(Truisms),2020年,在“珍妮·霍尔泽”展览现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艺术收藏馆,德国杜塞尔多夫,2023年,摄影/Collin LaFleche
文本:“自明之理”,1977–1979年
© 2023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也是在惠特尼的项目中,霍尔泽接触到一系列对她产生重大影响的书单,启发她开始创作令她之后声名鹊起的“自明之理”(Truisms)系列。她撰写了一系列标语、格言式的短句,将其按首字母顺序排列、所有字母都以大写、斜体的方式印成海报,张贴在曼哈顿下城的大街小巷、店铺橱窗。“自明之理”系列的创作持续了将近十年,霍尔泽前后共创作了将近三百个短句。这些短句的内容包括了霍尔泽对于政治、哲学、性别、种族、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主题的感悟与思考,不少在日后成为了代表霍尔泽创作的“金句”,例如“Abuse of power comes as no suprise(滥用权力不足为奇)”、“Money creates taste(金钱创造品味)”、“Your oldest fears are the worst ones(你最陈旧的恐惧也是最糟糕的)”,“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保护我免受我所想要的)。在创作这些句子一些年月之后,霍尔泽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对于其中一些感到认同,但随着自己生活境遇、以及看待事物观点的变化,有很多当年写出的观点,如今她也感到并不认同甚至毫无意义。“但我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人面对这些句子思考、玩味,或是将它们再次提出。这也是为什么我将这些语句呈现给自己和他人,并且向读者发问:“当这些时而喧闹、时而互斥的观点都在场时,你会怎么应对它们?”1982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撰文,将“自明之理”系列称为“街头的言语无政府主义”,“对于霍尔泽来说,语言成为了纯粹冲突的场域,’自明之理’阐释了一个简单的真理,那就是真理本身就是通过矛盾彰显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01
珍妮·霍尔泽,《出自“生存”系列(1983-1985)》(from Survival (1983–85)),纽约时代广场展览现场,1985年,摄影/John Marchael
© 2023 Jenny Holzer, VG Bild-Kunst, Bonn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06
珍妮·霍尔泽,《GOBO》,GOBO投影,2012年
文本:《自明之理》(Truisms),1977-1979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
“自明之理”的创作奠定了霍尔泽之后几十年艺术创作中扮演最关键角色的表达方式:文字。她随后又创作了“煽动性文章”系列(Inflammatory Essays),将一系列百字左右的短文印刷在五颜六色的纸张上,用廉价的纸张与印刷方法制作,同样粘贴在纽约各式各样的城市空间之中,与公共展开最直接的对话。这些纸张被做上各种各样的标记、或是被撕扯、重新粘贴。她开始将自己的短句印刷、覆盖、复制在不同的物品、媒介、平面、空间中,小至一张海报,一件体恤衫、一张贴纸,大到占领时代广场天际线的LED灯牌。她逐渐成长为美国八十年代后观念主义运动中的代表艺术家,在美国本土与欧洲获得更多的展览机会。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11珍妮·霍尔泽,《无题(选自“自明之理”“煽动之词”“生活”系列、“生存”系列、“岩石之下”“哀诗”和“儿童文本”》,1989年 © 2009 Jenny Holz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89与1990年是霍尔泽艺术生涯中的关键年份,她的作品在三个国际重量级的艺术机构与展览中展出: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Art Foundation)、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1990年第4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作为历史上第二位独立代表美国参展的女性艺术家,霍尔泽一举获得当年的金狮奖。在其1989年的古根海姆个人回顾展中,博物馆开创性地使用利用其螺旋上升的坡道空间,将霍尔泽多个创作系列中的代表语句摘录制作成163米长的LED霓虹灯装置,镶嵌在盘旋而上的坡道表面,令这座著名建筑的空间成为霍尔泽作品的一部分。一部由Artforum拍摄的纪录片中记录下当时的展览现场,一位前来参观的观众在中庭仰头观看不断滚动的字句,评论道:“我一直觉得古根海姆(博物馆)没有足够好的利用它们的空间,但是这次它们确实做到了,我很喜欢。”另一位观众评价这场展览是形式(Form)与功能(Function)的体现。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17
珍妮·霍尔泽,《布雷根茨的氙气》(Xenon for Bregenz),2004年,©珍妮·霍尔泽 / 纽约ARS,图片:豪瑟沃斯
九十年代之后,霍尔泽逐渐不再在作品中使用自己的原创文字,开始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例如她在之后长期合作的美国诗人亨利·科尔(Henri Cole)。与此同时,她的作品也逐渐开始脱离二维纸面,发展成LED立体灯光装置、大型城市投影等更加直接侵入三维空间的形式,一方面开始尝试在人体上写字,或是将体液作为书写材料等更方式来表达特殊的议题。2001年,霍尔泽再次通过灯光装置“改造”了另一重要建筑空间——由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彩色LED光带在天花板平行排列,滚动播出的字条的倒影映射在四面玻璃墙上,与户外城市空间发生对话。2003年,霍尔泽将亨利·科尔的十四行情诗投影在威尼斯警署大楼之上,这座建筑曾经是战争期间令威尼斯人感到恐惧的威权象征。霍尔泽形容将一首措辞露骨的情诗投影在代表着可怖权力的建筑之上,是“用一种恐惧替代另外一种”。她的城市投影遍布全球的文化地标,包括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巴黎卢浮宫和纽约的公共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21
珍妮·霍尔泽,LED卡车,文本:“这是枪”(IT IS GUNS),华盛顿特区,2018-2019年,摄影/Catapult Image
© 2018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26
珍妮·霍尔泽,,LED卡车,文本:“这是枪”(IT IS GUNS),纽约,2018-2019年,摄影/Paul Kamuf,© 2018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霍尔泽在作品中所探讨的议题以及处理作品的手法也逐渐变得具体,无论是细微至作为母亲与女性的生存处境,或是战争、暴力等国际政治议题,每一个作品的情景更加细微,落实到特定的事件本身。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霍尔泽将曾经机密的政府文件内容投影在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Gelman图书馆外墙上。该图书馆是国家安全档案馆的所在地,这个档案馆由记者和学者在二十年前建立,旨在支持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延续装置创作的基础上,霍尔泽重新拾起她最早的创作媒介——绘画。她从2006年至今持续创作的“删减”绘画系列(Redaction)通过在放大的被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通信上涂抹纯色大色块的方式,讨论信息监控、公开与非公开、官方与非官方性等一系列议题。例如这次古根海姆回顾展中展出的几幅2023与2024年的新作“Thanks”“Battle Rhythm”等。“Thanks”复制了一页发送日期为2020年12月12日的电子邮件页面,这封邮件包含在一批记录了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暴力被特朗普总统的支持者闯入前后之后的联邦调查局记录中。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736
珍妮·霍尔泽,《保护金属》(Protect Protect metal),2023年
 文本:美国政府文件,摄影/Sveva Costa Sanseverino
© 2023 Jenny Holzer, member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珍妮·霍尔泽依旧在探寻文字、媒介、视觉文化等一系列元素如何产生、建构公共话语、重塑权力关系,以及这些元素之间交互、对话、连结的可能性。在持续创作输出了半个世纪之后,她依旧持续通过创新性的行动发掘其中依旧可能存在的间隙。在《纽约时报》对此次展览的评论中,作者Nancy Princenthal提到:“霍尔泽近年来对于政治的日益关注可能会让喜欢她早期作品的粉丝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对于心理层面更加广泛的探索感到怀念,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也会有怀疑者质疑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政治意识是否是最佳选择。但对于新闻爱好者来说,霍尔泽所提供的信息的确提升与深化了大众的理解,而这无疑是有益的。”

正在展出

“珍妮·霍尔泽:光线”

Jenny Holzer: Light Line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展至9月29日

博弈或者沉默,“当怪物说话时”

中间美术馆的展览“当怪物说话时”由两位青年策展人那荣锟与王佳怡策划。如果稍加回顾美术馆的过往,将发现与之类似的展览还包括“意义”(2023)、“希望的原理”(2021)、“忍不住转身”(2020)。在美术馆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连续性研究之下(还有那种个体即时代般的补遗式书写),这些青年策展人项目可被视为中间美术馆实践路线的横向补充。它们给人一种危机重重的迫切感,试着对时代整体作出指认。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