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世界边缘坠入心底星河——一场穿越时空的“宇宙考古”

Aug 20, 2024   邢丹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撰文 邢丹

编辑 杨曜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瑞士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 in China)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览“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于5月16日在上海天文馆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中瑞两国联合策展,策展人包括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负责人S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LASTRO)主任Jean-Paul Kneib教授以及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
宇宙诞生之初的光依然在持续抵达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光承载着太初时期的暗语,我们通过望向深空而回溯过去。龙星如指出:“《宇宙考古》的空间逻辑是模拟一束光从宇宙远端不断向地球而来,穿越星际空间和繁忙的地球轨道,最后落到地面,与望远镜和人相遇,直抵心灵的过程。”展览的6个篇章“世界边缘”“深空地貌”“轨道丛林”“观天之眼”“宇宙往事”“心底苍穹”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依次展开,人类之眼与天文望远镜的“观天巨眼”共同开启这段“由目及光”的宇宙考古。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35
《巡星雕塑》在“宇宙考古”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进入展厅,入口处的《巡星雕塑》(Star Mapping Sculpture)用一种复古的意味演绎了光在星际中的轨迹与流转。艺术家帕斯卡尔·贝特克斯(Pascal Bettex)使用退役的SDSS星图板在动力装置的控制下,模拟独特的星体运动行为。在过去,每块SDSS板块上钻有多达600个小孔,放置于新墨西哥州阿帕奇顶点天文台的2.5米望远镜的焦平面上,与选定的恒星、星系或类星体精确对齐,通过光纤与光谱仪相连,可一次性获得数百个天体的光谱数据。贝特克斯构建了科学观测和复古的星轨动力仪器的混合机制,其作品在力学结构的运转中重新想象宇宙及其轨道力学。此刻光重新透过星系光谱遗留的孔洞,在“星光”的连续折射中创造出神秘不可测的星系图,观众仿佛穿过上古星座的迷雾置身于星丛之间,时间在此转换为不同的浓度,一种物质性的光迹引领我们去追寻宇宙边缘最初的光晕。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39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宇宙创世之初的光子仍在持续抵达地球,138亿年前世界边缘的光所行走的距离,是我们已知最远的地方。回到宇宙的“黎明”,回望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在“世界的边缘”开启时间回溯的旅程。然而光之旅途与时空一样并不平坦,来自远方明亮天体的光线被其行进中遇到大质量天体的强大引力所扭曲,在宇宙之间物质的结构和黑洞等大质量天体的分布下,宇宙自身成为一个光迹的透镜。作品《时空弹性》(Space Time Elastic)模拟了星际光斑在“引力透镜”效应下呈现出的时空折叠与扭曲,观众可以通过操控手中的六轴控制器,让“宇宙透镜”中的时间与空间在这一刻变得可触。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43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Cassini)探测器在土星附近拍摄的土星环照片中位于土星环的右下角有一个发着莹莹微光的小蓝点,那是远在14亿千米之外的人类的家乡——地球。照片中的地球如同一粒迷失在虚空中苍白脆弱的蓝色尘埃,作品《光之考古》(Archaeology of Light)就从这粒“蓝色尘埃”出发,跟随光的传播速度回到138亿年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逼近神秘宇宙的起点,揭示宇宙初期物质分布的波动。眼前的宇宙是一张不断生长的大网——无数宇宙纤维与絮状物交织的网状结构,如同植物的密集且立体的根系,亦如同布满尘埃与谜团的神经网络,讲述宇宙与生命的无尽之谜。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47
《Falling Back to Earth》在“宇宙考古”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探索宇宙生命的谜团,往往最能激发仰望星空、向太空询问的潜能。“我向前行进着,并在太空中寻觅着,在越来越稠密的标志中,世界上任何人都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在太空留下什么痕迹。”[1]在宇宙奇趣全集《太空中的一个标志》中,卡尔维诺笔下宇宙中的一个符号成为Qfwfq亿万年间的精神寄托,如果地球接收到外星智能符号会发生什么?面对人类期待探索的外星文明,我们是否有能力去解码?艺术家丹妮拉·德·保利斯(Dan iela de Paulis)受卡尔维诺的启发,发起了《太空中的符号》(A Sign in Space)项目。她通过欧洲空间局的火星轨道飞行器“痕量气体轨道器”向地球发送了一条模拟外星信息的无线电信号。这一事件作为《太空中的符号》的一部分激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兴趣,吸引了国际科学家与天文爱好者持续解码的尝试,扩展了在宇宙空间中搜寻地外文明可能的想象。作品的有趣之处在于,艺术家并没有既定的标准答案,甚至这条信号可能永远无法被解码,这样便有了无限的猜测与想象的空间。把宇宙当作一个谜题,预先提出我们的假设,然而在解谜的过程中我们向这些未知的符号映射出更多的是自己的期待与愿望。或许天空中的谜底并不重要,解密本身成为一种生命动力,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仰望天空,试图寻找其他思想与生命的迹象。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51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宇宙黎明的光束抵达星系之间,光见证了宇宙发生的一切故事,在恒星的坍缩、星云的生成、陨石的撞击、尘埃的涌动中,我们观察到更为丰富的宇宙演化图景。在星丛之间,光向我们传递着宇宙星系中物质的信息,解释了宇宙中不断演变过程和元素的组成。半导体小组(Semiconductor)基于光谱学方法收集的数据生成了一个个不断演变的《光谱星座》(Spectral Constellations),星际的光谱数据在大颗粒的LED屏幕上被重新解码为恒星与行星涌动的光晕,光与信息构成了一个物质性的美学过程,光谱的能量与热流在屏幕中重演,宇宙物质的空间结构重新以光的形式抵达每个人的眼睛,感知宇宙之光的抖动与触及眼球的淡淡“灼热”。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54
《金星漫游者》 在“宇宙考古”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对星体地貌的猜想暗含着人们所赋予的文化特征,金星(Venus)作为一颗类地行星常被赋予地球的“姐妹行星”的想象基础。金星上有2000多个地点以地球上的女性及神话中的女性来命名,但这些山谷、山脉、火山口、陨石坑和深深的裂缝,通常都隐藏在难以探测的大气层之下。莉莉·希伯德(Lily Hibberd)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74年水手10号和1990年麦哲伦号任务中使用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创作了《金星漫游者》(Venusian Rover)。当我们穿越这些重绘的地形时,金星在地球上被赋予的身体、神话和强大的女性灵魂中变得有形和可见,让我们对“姐妹行星”产生了多重想象,探讨了人类塑造太空文化中的文化肌理和潜藏于表层之下的性别公正。
光抵达了繁忙的轨道,真实的地球轨道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一尘不染,技术延展我们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把人类行为的残片蔓延于地球轨道空间之中。数以百万计的太空垃圾逐渐在遮蔽我们的天空,这种污染是几十年来不可持续的太空探索和开发行为造成的,《太空残骸暗云》(Dark Cloud of Debris)模拟了围绕地球的太空空间的卫星和太空碎片垃圾,展示了这种污染从1959年至今的演变过程。太空卫星、碎片和火箭主体部件缠绕在地球周围,编织出怪异杂乱的时间经纬。积分工作室(Quadrature)则把环绕在地球周身的卫星及太空垃圾的运行轨迹转换为现场的视听实验,《轨道三联画》(OrbitsTriptychon)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呈现太空中人造物体的美学,展示了诗意的舞蹈——卫星和它们的残片在围绕我们旋转时的表演。地球轨道上日益复杂的轨迹网络交织成一个巨大蚕茧般的生命想象,宇宙中的无限与混沌都交织成生命的图景。围绕地球运行的约25,000个人造物体的运动,其极致简约的视觉效果跟随这些卫星的轨道运行,看似杂乱无章的路径逐渐变幻的复杂而有规律,暗含轨道物质与人类基础设施的隐秘层次。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558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02《地表残骸柜》(局部) 在“宇宙考古”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地表残骸柜》(Earthly Debris Cabinet)则从另一种角度构建了轨道中的残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作品中展示了由参与者挑选的17件象征太空碎片的地面物品,在日常物品和太空碎片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互动屏幕,公众可以创作太空碎片插图,并将其作为展览的一部分。金属线、电机零件、塑胶球甚至鸽子的羽毛与信封都被安放于展厅一隅,尼克·瑞恩(Nick Ryan)邀请观众一起想象了空间碎片的物品,用一种可以参与式的方式构建太空与地表物质性的关联,生活与想象的关联,地表与宇宙空间的关联。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05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09
曹澍,《寒武纪》影像静帧,2024年
由清华大学MUST望远镜团队委任制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

 

光落入大地之上的观天巨眼,地表大型的基础设施扩展了观天的“眼睛”,从“生物之眼”到巨型观测设备所构建的“地球之眼”。曹澍的《寒武纪》(The Cambrian Period)穿越了时间的想象,“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底生物演化出了第一个类眼球器官,五亿年后地球上第一个眼睛成为了化石”,MUST宽视场巡天望远镜成为生物感光进化史的隐喻,激起了一场生物与技术交织的进化史。眼睛的演化与望远镜的视野通过观看的方式联通了时间的线索,从深海到星海,时间线的一端是“深时”(deep time)的远望,而线的另一端化为地球的巨眼望向深空。地质的沉积与追光的宇宙回溯,在“眼睛”两端编织在一起,伸向宇宙过去的眼睛是否也会在未来沉积于地层之下,但由目及光的宇宙旅程不会停息。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14
《Mass》(局部) 在“宇宙考古”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光抵达大地,点亮地表之上关于追光的个体叙事。刘昕自2020年开始,试图捕捉漂浮在太空的已经退役的卫星“NOAA”。每当它划过头顶,就能通过接收器捕捉和破译信号,并试图转译NOAA的频率语言与它们产生短暂的交流;卫星的数据反馈帮艺术家重新定位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如同心理学家瓦伦蒂诺·布瑞滕堡 (Valentino Braitenberg)在《工具:合成心理学实验》(Vehicles: Experiments in Synthetic Psychology)的思想实验一般,艺术家想象了卫星在无人之地的一场狂舞,在相互追逐中慢慢获得了情感和意义,在心灵与光的纠缠中展现了个体与太空的亲密关系。
我们看到宇宙最大的距离取决于天体的光茫传递到地面的时间,“粒子视界”是我们在当前时间可以看到的理论最大适当距离。当我们观察遥远的物体时,我们是在回溯过去,来自粒子视界物体的光将在宇宙开始时发出,并将在整个宇宙时代向我们传播。丽塔·阿布切克(Lita Albuquerque)的《粒子视界》(Particle Horizon)则向内探寻我们的体内蕴含着宇宙的拓扑结构、宇宙诞生之初的原子,重新以身体出发,向时间与空间发出诘问,“我们能看到的最远点的颜色是什么?天地之间,体现我存在的颜色是什么?我想到我的身体与地球表面的关系,以及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蓝色身体在宇宙的空间和时间中被重新构建出一个个“自我”,在过去和未来中生成永无休止的“现在”。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18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
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1990年4月24日发射以来,至今仍在拍摄并回传的宇宙深处的景观,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也在继续回传着宇宙的传奇。《宇宙碰撞》(Cosmic Collisions)在全穹顶的是沉浸空间中,每个气泡在空间中游动,相互碰撞发出宇宙八音盒般的声响,当观众通过终端设备把气泡移到穹顶的中心,气泡则爆炸为一个宇宙星云的图片。“微观世界里到处是小小的琴弦,它们不同的振动便合奏出宇宙演化的交响曲。”[2] 在宇宙观测的技术下,密集的宇宙星云在观众头顶呈现,人们通过一个个宇宙的景观档案汇集成心底的宇宙图景,荡漾着宇宙创生的回响。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22
微信图片_20240813130626曹澍,《寒武纪》影像静帧,2024年
由清华大学MUST望远镜团队委任制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
我们往往会在仰望星空时,在苍穹星辰下尝试预测未来,企图在无垠的天空中寻找答案,宇宙像一个巨大的“硬盘”存储着庞大尺度的过去的故事,光作为古老的媒介见证了从最遥远的宇宙深处投射出的穿越时间的初始信息,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了进入时空连续体的创新方法,让我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知浩瀚宇宙的边界和演变。

展览沿光之轨迹向深空回溯过去,也是在宇宙的开放命题中探向未来,宇宙之光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不断反射,在物理模型、宇宙观测与艺术创作中勾勒面向时空与心灵深度的思想轮廓,最终绘制出投射在心中的“宇宙苍穹”,在一场“宇宙考古”的旅程中,光从世界边缘坠入心底星河。

 

[1] 伊塔洛·卡尔维诺.宇宙奇趣全集[M]. 张密,杜颖,翟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P33
[2] 布莱恩·R.格林.宇宙的琴弦[M]. 李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P143

“时间的幼虫”:墨脱归来,再孕生命的茧体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印边界。这里是中国最难抵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后一个贯通公路的县城(2013年底通车)。由接近7000米海拔的落差构成的垂直气候带,足以让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及相对有限的空间中体验从热带雨林到冰川气候的激烈变化。各种物种在此交汇,让墨脱成为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