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世界树”的超时空链接: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建构更广义的“生态”

Jun 19, 2024   李思雨

1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开幕式现场

世界树”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神话母题,每个文明里几乎都有一棵参天大树,这些创始神话编织为一个神秘而奇异的谱系,同构了各文明论述中宇宙之初的原初图景和世界原型。有支撑世界的树,比如北欧神话的“尤克拉希尔”(Yggdrasil),它连结着九个国度,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沟通天地的树,比如《山海经》中的建木、扶桑、若木以及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它们是沟通世界的天梯。有生命之树,比如《薄伽梵歌》描述的那棵巨大的阿须陀树(Ashvattha),它是世界永恒的源泉,是梵,它向世人昭示:尽管生命绽放、凋谢,但其本质永远存在于那超越时空的领域。

2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现场

2024年6月1日,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便以“世界树”为题启幕,链接全城八大展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展区、良渚展区、湘湖展区,浙江美术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天目里——以学院为单位的策展主题之下,共呈现20个教学单位总计2868位毕业生(本科生1834人,硕博1034人)的毕业创作。此外,毕业季开幕展演和时装秀当晚在今年正式启用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上演,线上毕业展也在“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COSMOS)”同步上线,实现了更加多元性与多媒介的生长。

3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览现场
以“世界树”为主题,中国美术馆学院毕业季正如一棵大树生出缠绕的树枝,又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冗杂分叉出多重的世界,而树干则链接着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一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院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后真相时代孕生出后共识时代,人们在全球化的生产消费网络中被分配与整合,在网络媒体的情感操纵中被分化和极化。此刻,全球范围内纷争频仍,岐见丛生,人类前所未有地需要树立起共同的关怀。”

扎根在地而蔓延开来的经络

从2019年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走出学院,走进城市,开始凝结起更大的力量。一方面内外打通,形成一所“无墙的学院”;另一方面实现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办学成就与城市同步、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同成长。高世名认为,“杭州的建设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场伟大创造。而艺术家也必须投身其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艺术除了创造美,还是社会创新的源动力。”4

建筑艺术学院展览现场
建筑艺术学院直接回应城市的问题,以“建筑四问”位主题,将杭州周边作为“现场”进行操练,探索了一个又一个对生活具有塑造意义的“小乌托邦”之境。如袁柳军老师指导的《零零后的“新”西湖十景》便是十位零零后的年轻设计师从她们自己的视角和喜好出发,以西湖风、雨、雾、霞、雪、石、荷、波光、声音、神话十个侧面大胆畅想,结合自然风光本身与景观建筑的介入,试图让西湖山水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建立联系。黄明健老师指导的作品《平滑与纹理——城中自然聚落的有机生长》借⽤了德勒兹的“平滑与纹理”的概念,以杭州上城区南星桥街道为场地,以社区的有机生长与更新为设计目的,对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发生长的差异化关系进行探讨,试图探索在高度纹理化的现代都市中,已有的社区现状中,如何生长出一片自然的生活聚落。

5

朱彦、唐含之、王辰璐,《工页面://从链接到超链接》,2024年
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同学则针对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在地”话题,展开了更加多维度的研究与创作。时间与空间在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个纬度中分叉并交织,构建出整体知识的经纬。作品《工页面://从链接到超链接》由朱彦、唐含之、王辰璐三位同学合作完成,以一个物理化与数字化联结的巨大齿轮装置为工业化的视觉符号,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创作者们将视线聚焦上海——这个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缩影,通过对上海工业发展史从纺织到网络技术的溯源式考据,展开工人阶级、工业产品和工业厂房这三大工业核心要素的交叉叙事,以文献、图像与记忆的链接和超链接,打开了工业文明发展脉络中被折叠的历史。

《市场里的家》(王思佳、陈艺杉、田佳奕)则将目光投向义乌,义乌国际商贸城宛如一个独立的异质世界:“如果每天逛8小时,每个商铺停留3分钟,走完整个义乌国际商贸城需要一年零五个月。” 而在这一场域下,家庭、店铺、工厂之间的联系超越了经济层面的互补,形成了以生产力为纽带的独特宗族关系。作品以“前店后厂”的义乌市家庭作坊作为切入点,以“台前幕后”的情景剧叙事空间作为呈现手段,以义乌国际商贸城为叙事场域,将个体经商家庭的故事与档案资料融合成为叙事线索,讨论代际差异、就业困境、经济现状、国家竞争等社会话题。从小家见大国大世界,以家庭作为透视社会的视角,自下而上地观察社会变迁。

6

何异艺,《洞口有光》,2024年
更多学生的作品从传统文化与美学中摄取养分,例如开放媒体系赵雅雯创作的《傩宇宙系列》便是基于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傩戏仪式的研究而创作出的两件作品:结合人工智能系统将噪声数据转化为图像,试图将不可见的妄念通过“非人”的方式显现;而另一件混合现实作品则需要观众在现场的互动,通过具身参与的手诀解锁VR场景中傩宇宙守则和故事线,重构传统傩舞“跳九州”的现场。而这沟通天地的方式,在此刻被进一步解构,与每个人日常操作手机时使用的九宫格解锁模式如此相似。在跨媒体学院硕博板块中何异艺的作品《洞口有光》则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光媒介与空间装置的干涉、纠缠、融合等视觉效果,艺术家试图重塑观众对于光与空间的感知,从感官层面再现“林进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种再现并非场景式的模拟或叙述,而是一种抽象化的美学情景重构,为忙碌的现代社会撕开了一道逃逸的裂缝。

科技与自然缝隙中涌现的生命

在当今数字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它们相互交织成一个高度异质、复杂多元的艺术生态。而跨媒体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在学科、文化与媒介的间隙中开拓创新,以“混生丛林”为题,年轻的创作者们在人、技术、自然的多维共创中,不断突破思维的边界,涌现出艺术的新智能与新生命。开放媒体系提出了一种反思性的另类意识结构,以“人·参·数”直接聚焦时下大热的AI话题。“参”在此处为多音字,可以读作“人参”的“shen”——是中国药材中独有的一种根茎植物,是德勒兹以来去中心化、区块链以及元宇宙思维及权力架构的主要标志,也是网络社会、人脑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中数以兆计的神经元最鲜明的系统意象;它还可以读作“can”,是“参数”,也是“参悟”。正如开放媒体系创办者、系主任姚大钧所说:“人工智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规避的、必须讨论的议题。开放媒体系‘玩’的实际上是AI本身,不是拿它当做一个工具,不是常见的AICG的创作模式,而是在想AI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面对它,作为艺术家,用AI创作时,我们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7

8

张子炫,《八闽异想图志》(部分),2024年
看似是仿古形式的线装书《文言程序训话》,实则涉及复杂程序代码的创作,“在以前的学生时代,老师只让我们去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学含义。但当时我眼中的古诗词不仅有文学含义,还有其背后的形式逻辑。”艺术家彭艺伟将记忆中仅存的碎片化古诗词段落用程序代码进行转译,将诗词的全部意象转化为了形式语言,从而对未来语言进行一种幻想。由张子炫创作的数字绘画作品《八闽异想图志》则产生了某种“视觉欺骗性”,看似是AI生成作品,却是一组“纯人工”的伪纪实摄影,艺术家穿越回1901年,拍摄下的一系列福建清末场景,一种历史摄影。而作品在标签上特别注明的“未使用AIGC”,试图宣誓人与本土不可切段的链接与由此粘连着的藕断丝连却不可替代的想象空间。而邵立昊的作品《抵抗智能图像》作为一种策略式的研究性创作,深入探艺术家在面对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技术之时其主体性何在?当下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AI生成,期待智能算法能反馈出一些难以预料的结果,但其实AIGC背后的逻辑是简单粗暴的。艺术家利用人为手段将自己对图像的艺术性理解修改进图像中,让不同的智能图像元素之间产生不同的寓意。9

叶御风,《围挡的调研》《黑色碳化痕迹》,2024年
自由艺术工作室的“荒野之声”直面当下科技和景观交织的世界——技术的迅速发展塑造着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塑造了我们的日常举止和规范,在此影响下的⼈类⾏为也正在使未来成为⼀个感官贫瘠的世界——在此,艺术家们试图从个体经验出发,以非同质化的实践提出抗议。振动声吸引了观者的目光,在《记忆箱庭》与《不可撤销的剩余》中,沙盘模型与拼图随着定时振动装置的定期开启而改变着样貌。模型散落如一片废墟,拼图一片片剥落,留下不完整的图像——徐健将时间维度之上的“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经过长时间的振动后,模型表面的铁锈会被打磨干净,露出内部光滑的表面;而交错的拼图总会有一些还坚固的咬合在一起,那些无法消失的部分,又与另一个维度的事物发生关系。《围挡的调研》与《黑色碳化痕迹》是叶御风去到波音航空器坠毁地点广西自治区藤县埌南镇进行的调研。现场依然被围挡,但背后的灾难现场已无法辨别——围挡,则变为了纪念性的存在。围挡装置之上,因种植桉树被焚烧的裸露山体形状被切下,在这个曾经宁静的边远小镇,现代林业技术的发展与航空技术的进步被某种现代性交织在一起,并制造出相同的景观——裸露着的红褐色喀斯特地貌土壤和山体上残留的黑色的被烧焦形成的碳化物。10

范献鑫,《假山》,2024年
实验艺术系的作品更多从影像艺术入手,激活传统人文精神的实践,也延续了对于人、自然、科技三者之间关系的反思。范献鑫的作品《假山》通过拍摄建构与消退中的景观,在假定的视觉符号系统中展示了多重的拟像。当世界被概括为象的叠加,如今的风景作为文化的视觉具象到底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视听感知与记忆?在《漫长的告别》中,周玟假想一种未来与逝者的告别技术,在田野之间,通过还原亲人的残影,人们缓慢消化死亡鸿沟下的离别与乡愁。

艺术,链接一切

11

鲁笑逸、杨骁、应君,《垠外苍籁》,2024年
除了培养个体艺术家之外,艺术教育在当下时代是否具有更加宽广的意义?众多院系的作品中为此答案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一踏入创新设计学院展览的现场,几件宏大的作品带领观众飞向了浩瀚的宇宙。宇宙间本无声音,但是充斥着各种信号和数据——这其中有宇宙背景辐射、各天体间的引力等数据,也有文明探索深空留下的“痕迹”。在作品《垠外苍籁》中,一件巨型装置基于科学的数据期冀以宇宙氛围笼罩观众,宇宙的数据和人类的航天探索共同谱写了这首关于文明与宇宙的史诗,创作团队(鲁笑逸、杨骁、应君)让人们从听觉角度感受探索深空,寻找地外文明的行为。智能与系统研究所的创作者们将关注点从地球升空到行星尺度:太空“光帆”、“深时”地质、生命“模拟”,人工智能技术与辅助优化更多地耦合在人的创作与思考之中,艺术呈现出某种非传统的审美意趣——它还可以是实验的土壤、思维的方式与呈现不可见的可能。12

龚怡沁、周奕影、黄雅琪,《Lone Signal》游戏静帧,2024年
如果说宇宙是真实的对象,那么互动媒体与游戏系的同学们则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聚变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以科幻的叙事结合多媒介的交互,创建出了一个个世界观完善,人们可以沉浸式参与其中的想象星球。在作品《Lone Signal》(龚怡沁、周奕影、黄雅琪)中,玩家带上VR眼镜,从一次宇航员失事的现场醒来。通讯设备中收到一连串神秘二进制信号,为了查明信号传输者的真实身份,开始一场充满着奇幻与浪漫色彩的探险。手边的报纸上,是1977年“旅行者金唱片”随同旅行者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的新闻,而画面中这个充满着复古未来义视觉风格和间或闪现人类艺术品视像的星系等待你一步步探查真相。《深启》(王聆雪、刘思彤、谭焯月)则将时钟拨到3036年,玩家带着收集遗失生物基因序列的使命重返数十个世纪前人类的家园——地球,通过通过“呼吸同频”技术捕获生物电磁波信号,唤醒“冽化”沉睡的地球生命体。特别的是游戏将VR沉浸式体验与腹式呼吸的训练相融合,在游戏化的参与中在实现呼吸训练法的疗愈功能,在虚构叙事中反哺现实中的应用属性。正如互动媒体与游戏系主任童元园所强调的“游戏+”逻辑下的社会价值扩容:“作为链通虚实世界的中枢,游戏与文化、艺术、文旅、社会、健康等问题交织群集,紧密相连,对于游戏的研究也逐渐超越其自身的范畴。‘游戏+’立体生态为功能性游戏带来广泛的应用场景,使人们得见互动游戏背后巨大的社会潜能。”

13

孟畅、黄玮君、唐琪,《傩》影像静帧,2024年
年轻人对科幻叙事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的作品《眼睛》(鹿艺馨、乔丹、陈璟雯、董烨婷)就是全部用虚拟制作技术完成的一部科幻短片,主题立意和作品质量都非常棒。也有结合AI技术制作的作品,例如《傩》(孟畅、黄玮君、唐琪),技术上运用AI与CG结合,主题和视效方面极具中国传统美学内涵,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杨树提到:“作为美院之中的电影学院,我们可以在作品中清楚的看到艺术综合学科专业土壤之上其特色所在。如今,屏幕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甚至智能手机都成为了我们身体感知的一个器官。这些媒介形态和传播的内容,对大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院线电影,而科艺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给了电影很多发展的可能性。”14

刘睿文,《米德尔塞克医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研究切入点在于媒介史的变迁。系主任牟森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道:“我们系的英文名叫Media Scenography,含义就是透视与造景,所以模型与场景的搭建、构造与结构能力是我们的基本盘。我们是一个新的系,所以需要拓展新的可能性,我们不反对学生成为个体艺术家,但并非以培养个体艺术家为最终目的,而是更加明确的为展览展示、演出领域输送人才。”而展览现场的整体气质也呈现了学生们的四年所学。以约翰·H·霍兰(John H. Holland)的同名原著“隐秩序”为题,在大面积的红色与蓝色交织的空间之中,同学们以纪念节点为设计驱动,建构起各自的模型和模式。他们以历史之中的事件回应当下与未来,在时间的交织与诗意并置下呈现宛若“小径分叉的花园”式的时间叙事,将现场打造为一个庞大的虚拟博物馆。在《满月》中,李一骁回应2009年皮娜·鲍什(Pina Bausch)逝世的历史节点,创作了一件影像装置作品,记录了几位女性在生活之中起舞。同时结合木刻版画,产生一种刻刀与女性柔软的对比,呈现生命力的坚韧。刘睿文的《米德尔塞克医院》则还原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的一个医院模型。当时每隔四五年,就会爆发一次霍乱,一位名为约翰·斯诺的医生在此做了一系列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作品回应1854年人类首次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节点与地点,对应史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死亡地图:伦敦霍乱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为我们讲述的关于霍乱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试图唤起近些年缠绕我们的疫情如何塑造当下叙事的思考。

15

武子杨,《世界树之链》,2024年
6月1日晚,毕业季的开幕展演在良渚校区上演,在题为“在树下”的主题展演中,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武子杨团队的数字影像《世界树之链》,学生团队陈子健、林煜肯的数字影像《云上事件》以及许嘉宁团队的AIGC影像《狄尼奥的一千零一夜》以充满想象与省思的创作,从宏微轮转之间、时空俯仰之际,为现场以及屏幕前的数万观众呈现了一种古老与当代、人文与科技的链接——正如《世界树之链》中所传达:“世界树共和,就像古老终极的原始集体主义……拉图尔说:回到一个万物交织、万物连接的行动者网络。世界树说:全世界断链者联合起来……”“以生命的眼光理解世界,以自然的眼光理解人。”高世名在毕业季的开幕式致辞上如此说道,“世界树告诉我们,自我的生命总是与无数他者根系相通,枝干相摩,只有在世界万象中缠绕生长,每个人的自身性才会变得丰满。”“世界树”的主题也指向了个体的连接,以及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枝桠面向的延伸。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世界树”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展区

展至6月20日

世界旅游博物馆

展至6月20日

*已闭展展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展区、中国美术学院湘湖展区、浙江美术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全山石艺术中心、天目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