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尤塞夫·阿格博-奥拉(Yussef Agbo-Ola)的《MIKA:八根庙》(MIKA: 8 Root Temple, 2023)与塔比塔·雷赛尔(Tabita Rezaire)《巨蛇之舌》(The serpent’s tongue, 2023)的创作构成的组合空间中绕行,神庙的模拟植物细胞结构的表皮随着孔隙透过的微气流轻轻震颤,仿佛置身于灵蛇的口腔内部与其共同呼吸,亦为冥想启发式的庙宇空间结构带来了亲密的包裹感。穿行到大馆当代美术馆(Tai Kwun Contemporary)内部,沿着螺旋阶梯拾级而上,“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Green Snake: women-centred ecologies)展览亦如蛇行般盘旋展开。
尤塞夫·阿格博-奥拉,《MIKA,八根庙》,2023年
塔比塔·雷赛尔,《巨蛇之舌》,2023年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无论在自然神话崇拜,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意象中,“青蛇”都为香港及亚洲观众所熟悉。随着展览的演进,“青蛇”的意涵与联想,以反直觉、反命题的方式逐渐融入、模糊于具体作品构建的场景与衍生的心理空间之中,从确切的青蛇传说的主体性叙事,延展到更广泛的“去人类中心化”的生态视角以及对于建立在剥削与殖民之上的世界史的反思。
这个时代围绕性别观念的讨论与交锋已不再局限于对生理性别差异、社会/民族性别观念及相应制度的爬梳与探析,而是形成了历史传统、现有结构、正在发生的变革等宏大叙事与多元的个体经验相互交织、缠绕的复杂局面。在此境遇下,沿着“青蛇”所发散出的对生态女性主义及世界建构的发问,走出以生理性别划分女性主义群体的策展框架,将非女性艺术家、亚洲之外的艺术家编织进展览的脉络之中,是大馆当代美术馆在这个展览中走出女性主义艺术展览单一生理性别标签与地域局限所做的“渐进实验”。
徐克导演,电影《青蛇》剧照,1993年
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谭雪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到,“‘青蛇’是一个能够很好地联系本地及华语观众的出发点”。从唐代流传的《白蛇传》故事起源,至近代多个版本的主流传说之中,“青蛇”始终以忠仆、义妖、姐妹、反派等客体化视角下的工具性身份出现,直至1986年,李碧华的小说《青蛇》重新诠释了这一原本扁平化的功能配角形象,以青蛇为主体,重新构建了关于女性力量、性别流动、酷儿情欲、反叛父权的叙事。徐克于1993年执导的电影《青蛇》则以极具风格化的视觉将“青蛇”重获新生、重塑主体进行了具象化。
在青蛇的自我主导叙事中,模糊、真挚、暧昧、流动的情感与欲望得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诠释,而非父权凝视下的“服从或叛逆的二元关系”的客体投射及性别建构论。相似的主体性视角亦可以用于拓宽人类对生态的“末日论”式的破坏——“保护区”式的景观间二元的、客体化的关系。从卡洛琳娜·卡伊塞多(Carolina Caycedo)的《大眼长蛇》(A cobra grande, 2019)、玛齐娅·米利奥拉(Marzia Migliora)的《丰盛之矛盾#54:蛇舞仪式》(Paradoxes of plenty #54, The snake ritual, 2023),到罗希尼·德瓦舍尔(Rohini Devasher)的《基因漂移:共生體III(爬牆蛇)》[Genetic Drift: Symbiont III –Serpentes Parthenocissus (snake creeper), 2023],展览中数件作品与蛇形在多民族神话、多地域历史文化,以及作为物种在生态本身中的形象与隐喻息息相关;且蛇能蜕去旧皮,从冬眠中苏醒,其新生能力与大自然变化复苏的循环相应。
从后至前:卡罗琳娜·卡伊塞多,《大眼长蛇》,2019年
玛齐娅·米利奥拉,《丰盛之矛盾#54:蛇舞仪式》,2023年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谭雪分享了她与艺术家林从欣(Candice Lin)的故事。谭雪长期关注林从欣的创作,熟悉林从欣作为美籍华裔,对华语文化与历史的关注,也了解林从欣个人对人兽之间的情欲流动的研究兴趣及文学创作爱好,便向她推荐了徐克的《青蛇》,本次展览中的委约创作《尾下之吻》(Kiss under the tail, 2023)由此萌芽。在多轮的讨论及漫长的渐进试验中,这件装置作品一点一滴地完整。从林从欣想要将电影中青蛇在中式园林的拱门中穿行的画面用她的宠物猫替换并重现,到烧制猫型陶瓷枕时效果的随机性,再到关于青蛇姐妹、猫的阉割与性欲、清末太监的“第三性处境”三者相关的历史研究,在艺术家以女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方式的过程中,谭雪保持着陪伴式的参与和讨论。《尾下之吻》最终以《青蛇》中的中式布景、鸦片馆中常见的瓷枕,以及描绘清代教会医生检查病人阉割情况的手绘纹样地毯组合呈现,构成了禅静之下暗藏欲望与多重隐喻的空间,唤起了手工艺、劳动、仪式、全球贸易的历史背景,以及西方殖民欲望笼罩其上的暴力力量。
林从欣,《尾下之吻》,2023年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青蛇的“蛇形之迹”不仅在于蜿蜒的河道、生物与非生物、水与土交织而成的多地域生态,“也关乎于通过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哲学分支作为方法论,重访建立在剥削与殖民之上的世界史”。谭雪说到,“我经常反思香港的去殖民化进程,以及如何去把握它。因为香港的历史在后殖民时代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这使得寻找香港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身份变得尤为重要。过去二十多年中,虽有许多不同的倡议,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回归到中国南海的文化。”
展览的核心在于探讨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这一宏大的哲学和经济政治学体系,生态女性主义基于这一广泛的学派理论,不止于“女性中心”的努力,还深入地关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政治体系如何建立并相互作用,以及面对和处理它的情感、方法与想象。福建出生的香港艺术家林岚(Jaffa Lam)在《天后访水2.0》(Tin Hau is coming for a piece of water 2.0, 2023)中重新塑造了海神“天后”的灵性。天后崇拜在两宋时期起源于福建,流行于香港和华南地区,近年来出于填海工程的需要,香港沿海修建的天后庙被迫清拆。林岚在作品中以一块与自己体重相同的、来自福建的火山岩,象征性地表达了天后转世与祖先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所导致的与自然元素的隔离。展览亦将对政治生态学的探讨延展到了非洲大陆,思考殖民与奴隶贸易对人与自然的剥削,例如在艺术家米尼亚·比亚比安尼(Minia Biabiany)在《黑夜/我在夜中凝视的长度》(nuit / the length of my gaze at night, 2021)中反思了前法国殖民地、现法国海外省瓜德罗普群岛(Guadeloupe)的自然、历史与文化脉络,揭示了该地区的殖民和抗争史。
林岚,《天后访水 2.0》,2023年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生态艺术与女性主义这一主题在系统内外呈现的撕裂状处境,恰与当今女性意识在社会公共性层面上的处境相似:在当代艺术内部,对于女性主义、生态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开始获得关注,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则仍处于话语系统的弱势与边缘。“生态女性主义是以从远古以来母系生态历史中的更关怀性的态度看所有的物种、环境、生态。人类融入其中,也需要思考自己的渺小,而不仅仅只是通过经济的增长来思考与周边、与社会的相处……我们所处的人类现代社会,是地球的自然的历史非常小的一部分。”谭雪说,“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去尊重、去思考更加古老的、并不以权威定义的知识系统,并在其中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这并不是反主流,也不是以自责的态度去重新聚焦‘边缘化’,而是以主体性的、去中心化的视角去看人类、非人类物种,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
阿德里亚娜·布斯托斯,《鱼女》,2023年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面对既是前沿又处于主流视角之外的边缘知识体系,机构如何以更平等、多元的方式处理更大的政治体系这样的“大问题”在当代艺术系统内的局部投射,在某种程度上与“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意欲探讨的政治关系形成了交互与对照。谭雪介绍道,作为一个由20余人的团队组成的没有馆藏的中小型艺术机构,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视觉艺术的大馆当代美术馆每年都有以策展人研究主导的、密切参与艺术家的全新创作现场的工作方式,从具体的个案及当下艺术发生的田野中开展合作性的研究与实验。
对于本次展览,相对于高屋建瓴地评估当代艺术机构如何介入女性主义、生态危机、身份政治等公共议题,或许将其视为一种持续参与的阶段性呈现,更能贴切地体会到大馆如何以发展性的共同创作而非观点先行的号召方式进行策展与实践的。展览所呈现的60余件作品包括了16件委任新作,其中许多艺术家在数年前就为两位联合策展人所关注,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保持着长期的交流。在展览作品的研究与筹备进度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时,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在超过一年的每周数小时的密集讨论中逐渐明晰,展览主题则自然而然地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编织的脉络中浮现。
策展人拥有充分的自由度、持续的交流、合作式的参与,是谭雪从策展经验中提取到的更为贴合的可持续的工作宗旨。在大馆二楼图书馆混合空间展出的AFSAR(Asian Feminist Studio for Art and Research,亚洲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室)的录像作品《代理会议:在森林中》(Proxy Conference: In Forest, 2023)也探索了这种合作、实验性的工作方式。录像记录了成员引入代理角色,用故事叙述与聆听取代传统的政治会议模式,交换各自文化中主流叙述之外的历史与知识,与彼此建立联系,并参考游戏实况直播的方式促进社区集体聚会。
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近日宣布任命谭雪为其主策展人,这座成立于1937年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将艺术视作一种社会交流形式”,近年来持续开展具有实验性、跨国性和跨学科性的艺术项目,包括正在进行的编曲家、艺术家潘岱静的个展“静音”,以及去年举办的王水首个欧洲个展“Window of Tolerance”。慕尼黑艺术之家,并以多元与包容为核心。“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是谭雪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的最后一个策展项目,她所积累的策展人与艺术家集体协作、合作参与式工作方式将得以继续延展。
AFSAR(亚洲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室)
《代理会议:在森林中》影像静帧,2023年
“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波折’”,问及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介入这些领域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需要付出哪些代价时,谭雪如此回答:“这些波折更多在于,面对全新的话题、全新的视觉体验,需要找到合适的、当下的、可持续的工具及语言来进行交流,用属于这个时代的工具,讨论这个时代的主题。”谭雪表示,她并不想套用性别化的特质来形容这种工作方式,亦不想如此来区分不同角色的机构间策展工作的异同,她也反对仅以“全女性艺术家”变相地将女性处于弱势的“话题式展览”。
对于并不熟悉作为哲学方法的生态女性主义,以及机构介入当下话题的策展方式的观众而言,在观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更多难以言明的疑问。例如,纵然无需口号式地“全女性艺术家展览”,展览是否对不同的“性别处境”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探讨?展览如何直面东亚整体尚为保守的性别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历史塑造的权力结构?女性、生态及后殖民主义主张在“生态女性主义”中的交汇,在香港乃至泛亚洲区域,要达成文化共识还有多远?
大馆当代美术馆作为一个处于多重历史与文化身份之中而尚显年轻的机构,前述的问题不仅尚未有定论,而且可能并非是展览的问题,甚至并非“艺术内部的问题”,而是悬浮于整个香港之上,无处不在、扎根于其中的问题。而在艺术的内部进行发问而非回答,如本次展览所意图的“以生态女性主义为方法”,感受当下症结和未来前景之所在,或许正是变革的开始。
中区商业闹市区中的大馆,图片来源:Herzog & de Meuron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大馆当代美术馆提供
–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
大馆当代美术馆
展至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