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新文艺复兴”时期的跨国对话:意大利引进展旋风何来?

May 15, 2024   姚佳南

20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上海,2022-2023年

2021年6月,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正式就任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上任之后,这位东方学学者与文化官员推进了上海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ies)“五年十展”的战略合作,并在数年间密集地推动了意大利艺术和文化项目在中国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落地,尤其是中意两国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在美术、考古、设计等领域的跨机构合作。仅2023年,就有包括乌菲齐美术馆、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Galleria Borghese)、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the Naple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Treccani)、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Veneranda Biblioteca Ambrosiana)在内的十余座意大利文化机构携藏品赴华,与上海博物馆、上海浦东美术馆、上海东一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艺仓美术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中方艺术机构合作推出交流展。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杭州、南京、苏州、扬州等上海周边新一线与二线城市,意大利文化与艺术的浓度在过去的三年间日益攀升。

“当我决定来到中国时,我非常兴奋。现在是中国在文化活动方面的‘新文艺复兴’时期,我可以在上海做任何实验。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人们跟我说,这是不可能的。”达仁利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到,“来到上海之前,我在意大利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文化处待了五年,但我在上海工作六个月,就可能达到了我在蒙特利尔五年的目标。”

21

提香·韦切利奥,《花神》(1515-1520年)
“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展览现场
东一美术馆,上海,2024年

22

“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展览现场
东一美术馆,上海,2024年

今年三月至四月,这位推动意大利艺术文化来华的幕后推手迎来了又一个在中国观众面前频繁亮相的时段:“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于3月29日在东一美术馆开幕,4月12日,“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也在该馆向公众开放,这两档展览分别是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合作项目的第三、四个展览;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临近闭幕,而作为该展的策展人之一,达仁利也作为嘉宾,在四月初推出的艺术导览专题片中出镜。

2023年是海外引进展在中国“井喷”的一年,防控措施的放开、国际旅行的恢复令众多因大流行而停滞的国际合作展得以继续推进直至落地;中国艺术机构过去五年间也迎来了诸多变化与拓展,以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为代表的拥有国企背景的大型美术馆建成开放,并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的博物馆、美术馆达成协议,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中外合作模式,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家级博物馆以及以吴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县区级博物馆则开始探索更多的观众体验形式,开辟除本馆收藏外的展示线索,而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东一美术馆为代表的民营艺术机构则需扩展合作光谱,以尽力达到收支平衡与持续运营的目标。

23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上海,2023-2024年

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时间,一档国际合作展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大流行所造成的物理阻隔则更是横亘在国与国之间的重大障碍。而意大利近几年在中国的文化动作则令人侧目:展览推出的节奏紧凑,意方所展出的艺术品规格高且出境难度大,部分展览所牵涉的合作方、借展方较多,这些都意味着复杂、精确的项目管理和协调事宜。“我们做了许多工作来找到合适的模式。”达仁利说,“在构思项目、解决问题方面,慢慢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之后,会容易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非常热情地与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是可靠的。可能在五年、十年后,人们会明白,在管理文化层面,我们真正做了一些新的事情。”

始于上海的实验

达仁利在上海的“实验”始于东一美术馆和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战略合作协议。两馆的合作意向从前任驻沪总领事陈琪(Michele Cecchi)在任时就已达成,而达仁利则在就任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处长后继续着手推进。该协议最终签署于2021年11月6日,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沪总领馆和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支持,协议约定双方将在2022年至2027年合作策划十场展览,展览主题与呈现内容由东一美术馆和乌菲齐美术馆双方沟通,领馆与意大利Mondo Mostre公司提供参考意见。“我认为这是采取‘不同的文化策略’的真正起点。”达仁利说到,“我们非常幸运地能与谢定伟先生的团队合作,他的东一美术馆当时主要推广法国艺术,我们与他进行商谈,看是否能够达成可能的、稳定的协议。”东一美术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陆续推出了以“莫奈·日出印象”和“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为代表的法国印象派展览,而作为美术馆主要发起者和运营方的“天协文化”则是中国内地首个引进西方大师展的民营企业,拥有十余年海内外合作办展的经验。

24

“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现场
东一美术馆,上海,2022-2023年

25

“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现场
东一美术馆,上海,2023年

达仁利介绍,乌菲齐美术馆因其拥有从罗马帝国至21世纪的不同时期的多样化藏品而成为了这次合作最适合的美术馆。在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达成协议之前,后者的藏品在中国内地的呈现主要以单展或藏品出借的形式呈现,例如2010年上海博物馆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珍藏展:15-20世纪”。达仁利说,“在中国,签订一个长期项目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该合作计划中的前三场展览“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大师自画像”“十八世纪大师展”原定于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间举办,而后因为2022年的防控形势而被迫推迟,首个展览“大师自画像”于2022年9月开幕,展示了拉斐尔、提香、贝尼尼、委拉斯开兹、鲁本斯、伦勃朗、莫兰迪、蔡国强、尼奥·劳赫(Neo Rauch)等五十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体现了乌菲齐美术馆跨越不同时代、流派与风格的馆藏脉络,该展览于2023年4月和11月分别巡展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

上海是意大利系统性策划和推广文化活动的启程之处,“上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窗口,它是中国东部省份的国际平台,在上海,这些展览的能见度更高。”

将意大利的“奇迹之书”带到中国

在东一美术馆和乌菲齐美术馆协定签订之后,达仁利与同事“开始探索其他不同的选项”,寻求更多的合作美术馆来共同展示意大利博物馆、美术馆的考古文物与设计作品,“意大利的文化就像是一本书,囊括了美术、考古、设计等不同的面向,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这些不同的文化相互联系在一起。”达仁利说。2020年年中开馆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进入了他的视野,该馆保存了从史前至清代的江南、环太湖、吴地文化的以器物为主的文物,并自开馆以来就以“文化综合体”作为自身的定位,将展示圈层从吴文化扩展至亚欧大陆文明。达仁利结识了馆长陈曾路之后,在苏州开启了展览“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的筹备工作。26

“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展览现场
吴文化博物馆,2022年

“在中国,所有的省份都有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的博物馆来保存和研究各地区的文物,以吴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机构既可以展示藏品,也可以策划新的不同的项目,这就是我决定与其合作的原因。因为吴文化博物馆是一个拥有考古文物的博物馆,所以我们选择了来自博洛尼亚市立考古博物馆(Museo Civico Archeologico di Bologna)和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文物。”达仁利说道。“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展示了300余件与伊特鲁里亚人社会生活相关的文物,展览由五个单元组成,并在展陈上配以细致详尽的地图、纹样图和思维导图来辅助观众理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面展墙上的时间轴将中国自西周晚期至西汉时期的文明发展与伊特鲁里亚人自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文明进程并列展示,而这也与吴文化博物馆馆藏所涉及的部分时间线索相互照应。

在与吴文化博物馆共同推进展览的同时,达仁利在上海也关注到了即将开馆的浦东美术馆,他参加了2021年7月6日浦东美术馆的开馆仪式,在席间便向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提出了在此举办展览的意向。“浦东美术馆面向黄浦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它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美术馆,其‘镜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的窗口。我们从2022年9月的‘乐趣与智慧——意大利当代设计’这个展览开始了与浦东美术馆的合作。”达仁利分享说,“而‘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第一次将超过十件的巨型雕塑带到中国,总重超过20吨。这个展览是2022年底防疫政策放宽之后上海的第一个海外交流展。”

27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上海,2023-2024年

28

卡拉瓦乔,《捧果篮的男孩》(约1595年)
“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2023-2024年

2023年12月初,在一周内,由达仁利参与策展的两档展览“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和“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分别于上海博物馆和浦东美术馆开幕。“对话达·芬奇”特展是意大利古典大师绘画与中国艺术品第一次同台展出,达仁利说,“虽然从历史上看,这种理想的对话并没有发生,但这个项目给了我们与中国艺术和历史对话的机会。在半年的时间里,我与我的团队和上海博物馆的团队一起分享知识,一起工作、撰写文本,我想我们在中国,尤其在上海,书写了特别的一页。”达仁利在2001年编辑出版了活跃在中国明代的意大利传教士和学者利玛窦的书信集,这本书是对利玛窦《耶稣会和基督教进入中国》一书的补充,在策划“对话达·芬奇”展览时,他也将自己对中意文化交往的学术研究融入了策展的思考中,在他为该展览写作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因此,每个四分五裂的思想都将陷入混沌和枯竭”》一文中写到:“‘现身于此’的达·芬奇还让人想到利玛窦的敦劝,他曾坚持要将当时意大利和欧洲艺术家的画作运往中国。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在某种程度上也完美践行了这一愿景。”

共享人类的财产

“最近的半年内,我们在上海和苏州推出了五个展览。这在中国是可行的,而如果别的国家想与意大利合作一个展览,或许要花费至少两年的时间。”达仁利特别强调了他的敬意与诚意,“因为在中国,你可以找到非常高效的团队。如果你找到了合适的机构,并拥有清晰的想法,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达仁利提到,每个项目都会牵涉中方及意方的超百名工作人员,“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小社会,要让具有不同能力、能够承担不同任务的人参与进来。”

在谈到个人在不同项目中的角色时,达仁利说,他是“对话达·芬奇”“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这类“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的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是“管理所有的流程、委派不同任务的人。”“过程中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为了让项目变得更加生动,并将想法转化为实践。”他提及,“与合作的博物馆馆长一起直接管理这些项目是很重要的。而最终对我们来说,最快乐的经历是与我们的同事一同享受这个过程。”

29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上海,2022-2023年

以“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为例,达仁利分享了他与团队共同策划和组织展览的经历。此次展览的展陈设计在意大利Mondo Mostre公司的支持下,由安多·西比克(Aldo Cibic)和约瑟夫·德雅尔丹(Joseph Dejardan)完成,设计师在展墙上设置了文字引语,强调了展览的核心概念,也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人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流动的视觉世界中,我们不想仅仅是将博物馆的展厅‘复制’过来,而是要引入不同层次的视觉材料,所以文字非常重要,这是一种‘阅读的姿势’,它们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触达观众的感性心灵。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将文物置于当代的语境中,并进行‘转化’和‘翻译’。”而在展品的运输和保存工作中,意大利方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团队会对展览中需要运输的每个雕塑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检查,“考虑材料的状态、颜色保存的条件,研究湿度、温度,以获得最终进行运输的许可。”达仁利说道,“一些画作,尤其是木版画,因为非常脆弱,所以无法被运输。但‘对话达·芬奇’中,我们展示的唯一一幅达·芬奇的画作就是木版画《头发飘逸的女子》,我们一次次测试运输箱中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达到与原博物馆相同的保存条件。”

30

列奥纳多·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约1492-1501年

外国领事馆及其文化处在中国推动的系列文化项目往往与国家间的文化外交政策与纪念日相关。2020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2022年是中意文化与旅游年,而2024年则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文化外交的框架为近年来意大利与中国的文化合作提供了支持,也为项目增加了国家层面的价值。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外交和庆祝活动而做的,我们拥有一个独立的战略。”达仁利说,“这些项目在交通、保险方面都非常昂贵,但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投入资金不仅仅是为了商业,而是为了公共的文化使命。我相信艺术的普遍意义,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参与并为教育活动作出贡献。当你在创造独特的东西时,这些文物、艺术作品不是‘财产’,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是人类的财产。”

达仁利已在推进接下来三至四年的展览,包括与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的合作项目,以及与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共同策划推出的有关马可·波罗的展览。问及结束任期后的去向,他说,“我想留在中国,因为在这里我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来自
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东一美术馆

以“元纪录”折叠异界:曹斐在慕尼黑

“我关注数码虚拟世界,同样地我也在意人类的真实感觉。”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