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2014年10月在卢浮宫展出的《从1830年至今 No.4》,布面油画,297 x 360cm,2014年
曾梵志于2014年绘制的4幅自由女神像终于在北京香格纳画廊“聚首”——即将于今日在香格纳北京开幕的展览“卢浮宫计划”呈现了这组名为《从1830年至今》的绘画。
在此系列中,曾梵志将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中的人物形象调整和改造,嵌入他延续多年“乱笔”风格之中。去年,《从1830年至今:NO.4》在卢浮宫德农厅亮相,与德拉克罗瓦的原作共同展出。曾梵志时隔五年回国举办个展,也令这场展览引人注目。
《从1830年至今:No.1》,2014年
《从1830年至今:No.2》,2014年
《从1830年至今:No.3》,2014年
卢浮宫的德农厅以19世纪绘画藏品见长,而其中悬挂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红厅”区域更因专门展示浪漫主义绘画作品而与法国艺术史具有最密切的渊源。为了本次专题展,卢浮宫博物馆特别重新规划了“红厅”的布置,以实现曾梵志新作与原作在空间和观念上的并置与对话。
2014年,曾梵志在法国卢浮宫德拉克洛瓦原作《自由引导人民》与自己的创作中间
德拉克洛瓦笔下的自由女神形象家喻户晓。《自由领导人民》以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为背景,用浪漫主义手法呈现巴黎底层市民在垒砌的街头的防御工事前奋力抗争。然而,对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而言,图像本身的冲击较其象征意义更为有力、直接。“自由女神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当时轰炸了我和很多同龄人的眼睛。”曾梵志说。
《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布面油画,260 x325 cm, 1830年
四幅绘画并非一蹴而就。《从1830年至今:NO.1》更忠于原作,只在笔触、颜色和局部比例上做出微小调整。对曾梵志来说,第一个版本虽耗时最长,却更像是在“试水”——“我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古典大师是怎么创作的,用传统方法创作这样一幅大尺幅作品需要多少体力、意志力和协调能力?”
曾梵志在绘制《从1830年至今》首个版本的过程中
后三个版本是艺术家“找寻自我的过程”。曾梵志将女神形象转化为白色雕像,略去女神背后的人群;同时,他让标志性的乱笔进一步渗透画面。“在这三个版本中,自由女神在画面上仍然存在,但她只是画面的一部分,不再操纵我全部的注意力。这时创作重新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享受。这四个版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1830年至今》后三个版本的绘制过程
| “自由女神”的中国故事
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曾梵志是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以《面具》系列、《风景》系列等作品为人所熟知。1985年,也就是曾梵志21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历史教材上看到了邮票大小的《自由引导人民》。他回忆:“对上世纪 80 年代的保守的中国人来说,她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形象。我仔细研究了为何这幅作品如此具有感染力——其他人物都很写实,只有她折射了德勒克洛瓦的想象,因而是爆炸性的、突显的,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具有很深的感染力。”
《面具系列:NO.26》,曾梵志,1995年
1990年,曾梵志在自己的大学毕业创作中完成了《协和三联画》。当时中国受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影响,正流行一种写实风情画。受到《自由领导人民》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启发,曾梵志最终以主观的表现形式刻画了客观的日常生活,融合古典的造型与具有随机性的笔触,完成了这幅群像。
《协和三联画》,曾梵志,1992年
1995年,曾梵志第一次在巴黎卢浮宫看到了德拉克洛瓦的原作。他说:“我认为在卢浮宫所有的古典油画作品中,它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最强的。原作的尺幅很大,人物的绘画技巧异常丰富细致。场景是凝固的,作者的主观视角却非常明显,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撰文/杨紫、李想
| 曾梵志 卢浮宫计划
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3月9日至3月22日
本文更多内容将刊登于3月14日出版的《艺术新闻》3月刊,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