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朝以后,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历经了16位皇帝,综合国力至15世纪初达到顶峰,于亚洲乃至全球属首屈一指,其间所完成的各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如营建南北两京、紫禁城宫殿、修筑长城以及编纂《永乐大典》等,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双轨并行,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盛世。香港历史博物馆今年压轴的大型展览“日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在12月16日开幕,这也是香港最负盛名的收藏团体之一“敏求精舍”成立55年的收藏展,透过成员收藏的300多组种类繁多的珍贵文物,多角度呈现明代璀璨而多元的独特文化。
“明代文化精彩而多元,手工艺到达了顶峰,尤其在以苏州为文化艺术中心的江南,工艺文化鼎盛,有著名的‘四大才子’,明式家具简洁优雅,如今仍受世人钟爱……这一时代对后世文化发展有莫大贡献。近年世界各地均有举办颇具规模的明代收藏展也是潮流驱使。”“敏求精舍”现任主席陈永杰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道出了本次展览选题“明代”的初衷。敏求精舍前任主席胡嘉麟补充指,展览主题“日昇月腾”正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皇帝御制文集卷》。
▲ 本次展览以明代藏品为主题,展出了约三百组敏求精舍会员收藏的文物,包括明代大量青花瓷,此为罕见的青花人物故事盘(左)和青花婴戏图大碗(右)
2014年,英国两个国家级博物馆都举办了以明代为主题的艺术展览: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明朝:黄金帝国”(Ming: The Golden Empire);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明:盛世皇朝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台北故宫举办了院藏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系列特展;而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开始就策划举办了“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 2012年“石田大穰之沈周特展”,2013年“衡山仰止之文徵明特展”,2014年“六如真如之唐寅特展”,以及2015年“十洲高会之仇英特展”。英国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曾经在《卫报》发表评论探究西方人迷恋明朝的原因,他指出,西方对明朝的兴趣由来已久,“‘明’这个字会让人联想到珍贵、脆弱而美丽的东西。”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这代表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本次展览展出了当时所用的铜钱,原来背后大有故事。“明代铜钱随郑和带到东南亚后,被参考铸造成当地钱币,此举反映当时中国在国际间之影响力与地位。”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展览及研究)张锐森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说到,本次300多组展品均为敏求精舍会员互相投票严选,并由该馆进行史料搜索及一轮深入的研究,展览筹备超过两年,大部分展品从来未有展出过。按照惯例,敏求精舍每五年会于香港艺术馆举办会员收藏展,适逢艺术馆正在闭馆进行为期两年的扩馆工程,故敏求精舍成立55年的收藏展转移阵地,首度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
▲ 郑和下西洋时经常通过中国瓷器外销换取茶叶等物资,这些通商往来为明代瓷器工艺带来了新样式和新花纹,此为正德款青花如意勾莲阿拉伯文瓷尊
▲这件传入中东的玉壶春瓶曾被打破,后被外国师傅以钢瓶嘴和鎏金修补,是“东瓷西送”过程中文化融和与互相影响的最佳展现,因此这件作品也愈显珍贵
张锐森表示,本次展览藏品繁多,希望藉展品反映明代经济与对外关系、文化、艺术与物质文明、信仰、音乐甚至民间娱乐,更透过多媒体项目让观众犹如置身明代居室,并了解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明瓷的龙鳯纹与人物风景,从而了解明代文化之所以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
“事实上,明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阶段,期间因中外贸易又萌生新文化,生产力超越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艺术作品的水准再创高峰。”以收藏瓷器而知名的敏求精社会员林业强教授向《艺术新闻》介绍。本次展览展品十分全面,其中重点展品包括明代历任皇帝的御制瓷器和漆器、富浓厚阿拉伯及宗教多元特色的瓷器及鎏金器、造型简洁洗练的明式家具、“吴中四大才子”在内的书画,也有体现文人品味的文玩等,希望全面并广泛地重塑明朝盛世,观者可根据各朝年间的瓷器,了解其发展变化。
▲ 本次展览展出的宣德时期御用监款玉月形带板
展览展示了宣德时期青花穿花凤纹小瓶,也有万历时期池塘鸭子纹克拉克折沿瓣口碗,造工精致。万历年间,青花瓷使用回青绘制,部分加入国产“石子青”及浙江生产的“浙青”,颜色蓝中泛紫。“明正统(1436至1449年)‘青花海水地留白暗刻升降龙纹盘’外壁绘有两条行龙,内壁则绘上‘五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麒麟,在祥云间盘旋。”对青花最有研究的天民楼主人及敏求精舍会员葛师科对《艺术新闻》说。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约30年,由于期间干戈不息,景德镇瓷器的制作进入了停滞和衰退期,此件藏品疑为孤品,对明代陶瓷史上所谓“空白期”的官窰运作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永乐皇帝推崇白瓷,永乐年间官窑开创了刻划了帝王年款的习惯。瓷器中的‘甜白’名称很美,代表的是心理感受多于一切。白瓷中的暗纹,有时比一目了然多了一种文化钻研的含蓄享受。”葛师科说道。
▲ 敏求精舍主席陈永杰在展览现场介绍本次展览的藏品
敏求精舍主席陈永杰指,明代商品经济空前的繁荣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艺术作品的水准也不断创造高峰。尽管唐、宋这两个朝代的艺术也十分富有创造性,但在今天,西方人仍然对明朝非常迷恋。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开始主导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明代的生产力超越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艺术作品的水准再创高峰;再加上明代中外交往频繁,外来文化的输入,令明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全新的发展格局。
▲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沉周作品《莲塘凫轴》
▲ 明代家具以线条简约讲究美学结构的极致,本次展览也包含不少明家具精品,包括这黄花梨龙纹顶箱柜一对
展览开幕式吸引了香港本地的大部分收藏家出席,童颜鹤发的他们仍然谆谆不倦地追求一画一瓷当中蕴藏的智慧,与古董美物玩“缘分游戏”。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有经济实力的富豪多,活跃的收藏家自然蜚声国际,甚有江湖地位。中国又有“以文会友”的传统,为文人雅士相聚切磋而成立的收藏组织亦异军突起,台湾出名的有“清翫雅集”,香港则以“敏求精舍”最为人认知。
其实,战后活跃于香港的私人收藏团体有三个,包括敏求精舍、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及求知雅集(成员有香港著名收藏家:葛士翘、燕笙波、罗桂祥等),其中以“敏求精舍”历史最悠久,也以“入会门槛高,会员少而精”见称。1960年成立的敏求精舍名出《论语》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该组织由银行家胡惠春、利希慎四子利荣森及上海商业银行创办人陈光甫发起,共15位创会会员。
▲ 本次展览展出的洪武时期卍字地红缎织金云肩襽袖袍织片(华萼交辉楼藏)
▲ 本次展览展出的永乐时期藏传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怀恩堂藏)
陈永杰指出,如今“敏求精舍”有40多位成员,包括对元代青花最有研究的天民楼主人葛师科、明式家具收藏大家叶承耀医生、以九如堂之名收集高古陶器的李大鸣和收藏瓷器出名的林业强教授等。创会至今会员不到百人,皆因入会困难重重:按会规,新会员须经两名会员介绍,再在全体投票中少于两人反对才可入会。目前较知名的会员包括郭炳湘及徐展堂,成员中有的家学渊源,亦有些是白手兴家的企业家。
“敏求精舍”能够成形,并在20世纪60、70年代茁壮,除上海藏家的来港外,能量的聚集多少还是来自于香港蓬勃的经济力。但进入21世纪,除了香港藏家变得谨慎外,藏家纷纷老去、逝世,无人接收藏品也是个问题,部分“敏求精舍”成员开始相继释出自己的藏品。比如曾任敏求精舍三届会长的叶承耀医生今年将自己的部分收藏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最终“攻玉山房藏明代家具”专场以2.6亿港元全数成交。
日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香港历史博物馆 | 展至2016年4月11日
撰文、摄影 | 马如风
本文部分图片由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