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周力&彭薇誌屋上海双展启幕:展开当代女性的心灵之旅

Nov 13, 2023   TANC

在天气转寒、奔波忙碌的上海艺术季期间,誌屋上海ZiWU the Bridge与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双展——周力“誌屋里的桃花源”与彭薇“房间&故事”提供了沉静而温暖的感受。从周力“天地生物之心”所衍生而出的“桃花源”系列,到彭薇“讲故事的人”所叙述的生活细缕,两位在艺术语言上看似各异的女性艺术家分享着同一种生命力:周力与彭薇都试图通过她们融合了传统与当代绘画语言的笔触,建构一个共时空间,回忆与故事交织重叠成无尽的叙述,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敏感与洞察,最终成为了拨动观众的内心弦音,开启了当代女性通往内在自由的心灵之旅。

01周力艺术项目“誌屋里的桃花源”展览现场,2023年
02彭薇个展“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周力“誌屋里的桃花源”与彭薇“房间&故事”分别于11月7日、11月9日在誌屋上海、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开幕。“誌屋里的桃花源”围绕着周力的长期个人项目“桃花源”展开,“展览希望营造一种纯粹的诗意,让观众沉浸在充满活力的艺术之境,从宏大回归到人本,在这个充满情感和沉思的空间里,细心体会一笔一迹。”展览策展人邵忠在前言中这样写道。“房间&故事”是三年来彭薇新作“故事系列”在上海的首次集中呈现。她化身“讲故事的人”,从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众多穿越古今的故事,以一系列绘画、动画、录像作品,在传承中国美学特色的空间里,触发多重记忆交汇,构筑当代女性艺术家独特的叙事空间。

与周力“誌屋里的桃花源”与彭薇“房间&故事”一同展开的这一程心灵旅程的是此次誌屋双展的首席战略伙伴路虎全新揽胜星脉,展览由双方合作呈现。

 

周力的“桃花源”:
一场超验主义美学之旅

“天地生物之心,就是一切‘桃花源’的源起。”艺术家周力曾经在对于“桃花源”系列作品的自述中这样说道,她所提到的“天地生物之心”,源自于宋代理学中所讲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意为天地万物所共同拥有的、可以分享的活力,便为“仁”。“仁”是万物的根基,是生命力的根基,而“桃花源”在这里,便是“仁”的存在。

03周力,《心原-桃花源之十七》,2018年

展览以一件长6米的大型绘画作品《心原-桃花源之十七》作为这场桃花源旅程的起点,在同一展厅中并置的是一件圆形的桃花源草图一件六边形的桃花源草图,它们被放置在展墙上的高度,与观者的平均视线平齐,因此圆形和六边形的画面在展厅中的出现,也为观众营造着一种漫步于中式园林之中的感受,当他们伫足在六边形和圆形的画布面前时,像是站在中式园林的花窗前,透过花窗窥见窗外虚虚实实的园景。窗沿所框出的窗口,像是人们从内而外观看世界的通道,是感知外部世界的蹊径,也如这场“桃花源”所聚焦的,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个体感知,艺术家在创作中表述,观众在观看中回应。这也回应了策展人邵忠笔下所写的:“展览希望能反映出艺术家的心境与生命的印记,为观众构筑一个令人向往的生命‘神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誌屋里的桃花源”是一场“超验主义美学”之旅。”

周力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道,观众在整场展览中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游园”。由城市空间、由展厅外部的两个橱窗的灯光线条所代表的都市形象,进入一个名为“桃花源”的花园之中,来自艺术家不同创作形式的作品,则是她对于这场“游园”活动所塑造的多种形态。

04周力,《〈桃花源记〉抄写》,2023年

周力的手札作品《〈桃花源记〉抄写》与漫步中式园林的线索作出回声,这是周力对于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文本书法抄写,面对抽象的文字,周力使用了工整的方式去抄写,为了形成抽象挥洒与具象克制之间的反差。从吸收文字开始、到抽象的绘画表达,再到书写的文字重述,而当被问及这一过程是否是对“桃花源”这一意象更加具象的体会和表达时,周力说道:“行为是具象的,但意境是抽象的。”

07周力艺术项目“誌屋里的桃花源”展览现场,2023年

“桃花源”这一意象在周力的创作思考中从来不是所谓“世外桃源”的存在,反之,它不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在周力看来,每个人本身,总是要有如“桃花源”一样的,让内心安定的岛屿来作为支撑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探讨的“心”,可能是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所说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如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本场展览策展人邵忠也在展览前言中这样谈及展览与心境的关联:“‘桃花源’源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这里说的不是物理层面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里协调自己的心境和心智。”位于二楼的大型回形装置,由代表着生命力的粉色构成,周力谈到:“当观众步入空间,像是走入自己充盈的内心世界。”

08周力,《雨》,2020年

被放置在地面的名为《雨》的雕塑作品,一滴水滴悬在空中降落未落的形态被艺术家捕捉,“水”在周力的创作中,是经历了抽象的感知和凝视之后凝结成的具象存在。周力在2020年-2022年之间举办了三次大型个展,这三场展览也被称为“疫情三部曲”,是一条持续性的探索路线,都关乎对于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相处,从在没有春天的时间点,画出一个春天的“格林迷踪”,到在破败外部环境下寻找内心疗愈的“桃花源·迹”,再到找到与自然共处方式的“水与梦”,周力认为,“格林迷踪”与“桃花源”所探讨的是更具备精神性的层面,而“水与梦”则回到了更加具体的物质——水。“心境的意象一直存在,是创作的支撑,而水则是能够具体表现意象的媒介。”她说道。

09周力艺术项目“誌屋里的桃花源”展览现场,2023年

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之中的周力,在观察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中生命绵长的力量,摸索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在废墟之上构建桃花源,而在现在这个看似已度过特殊时期的当下,对于周力而言,目前她更需要探索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平静。“我觉得艺术给我一种力量,让我能够支撑,能够积极地看待未来的生活。”在谈到后疫情时代的创作状态时,周力说道,面对着被改变的全球格局和个体的消极经历,创作变成一个支点。

10周力艺术项目“誌屋里的桃花源”展览现场,2023年

展览进入尾声,《桃花源-花园之二十》和《曼陀罗》两件来自2023年的绘画作品在回形展厅中低语,走过了抽象的桃花源意境,感受过具象的情绪表现后,曼陀罗是结尾,也是一场新旅程的起点,它是更加形而上的“心中宇宙图”,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

周力在2003年那一年每天在手机上画一幅自画像,总共画了365天,她在重复性的绘画中找到一种自画像的表达方式,没有面部特征,只有线条和轮廓。到后来,这个人形的轮廓开始被转化为雕塑,在画布上出现,人形轮廓被抽象成为发散的线条,分部在画面里。人形轮廓是艺术家取自榆林窟中最美水月观音的壁画中的形象,随着它在其他作品中的出现,其所指代的含义也从艺术家的自我体现,扩散至更广泛的范畴内,指涉着任何人。

11周力,《自我塑像》,2021年

作品《蒙娜丽莎》被放置在一楼的橱窗,这是艺术家在2022年所创作的作品,在人形轮廓的灯带外部,艺术家加上了一个形似来自西方古典绘画的金黄色画框,周力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时提到,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曾经创作的自画像与著名的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相像,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来回应着这件著名的作品。“这件作品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代表了多层寓意,这个女性的形象,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到今天又意味着什么?”她提问道。镜面的画框使观众在望向艺术家自画像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由此透过镜面看到的是一个关于“我们”的画面,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人,但无论画中的人身份何如,“人”的存在在这里都是永恒的。

无论是自画像,还是其他意象的作品,周力都以心境为载体进行传达,她的绘画从个人经验出发,从那些对她产生着具体体会、真实的东西出发,然而绘画的起点可能是个人的,但是最终所传达的体验却总是可以与他人有所关联,关乎每一个人。因此在誌屋的这场展览中,我们能够看到书法、园林,也能够看到古典主义画框、蒙娜丽莎,但是这些元素在周力看来,它们“大而不同,但不违和。”这种观点也能反映到对当下生活的态度中,正如她所说的,“在一个越卷的时代里,越应该开放,越应该交融。”

 

彭薇的“房间”

构筑女性独特的叙事空间

如果说周力的“桃花源”是天地之心汇于一点的心境凝结,那么彭薇的“房间&故事”则是一场由引文、碎片交叠而成的故事之毯。

12彭薇,《讲故事的人》,“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步入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石库门空间,交叠的叙述就已展开。四屏录像装置《讲故事的人》悬挂于书架之上,四位女性讲述者——彭薇、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东汉诗人蔡文姬和脱口秀演员淡淡糊——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与经验,尽管伍尔夫与蔡文姬早已逝去,她们的形象也被雕像与汉佣所代言,但她们各自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与《胡笳十八拍》仍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偶然的交接,灵光乍现,让她们自己说话,过去的种种经验,某一刻凑在一起,正好合适。”彭薇曾在采访中说道。悬吊在墙壁之前的是彭薇最新的《再一次-地砖》系列,与誌屋一层空间内的花砖纹样相呼应。“誌屋和我的气质很像,它是一个连接古今的空间,英式建筑的结构是过去的一个符号,同时它也很当代。”在此,艺术家、展览与建筑的时空仿佛粘合叠加,为观众进入展览作序引题。

13彭薇个展“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亦能为本次展览“点题”的,是置于一层与二层两面整墙的镜面装饰,“故事系列”画作中被栏杆与窗棂所围拢的部分空间被镜面所代替,观众能够通过镜面照见自我,仿佛也已成为了画中人。二层的墙面有一为佛像上色的女画师,一旁落款“辛丑末 彭薇畫”,指向彭薇自己。作者、观众、故事、作品互相映照。“好像又多了一层空间。镜子和我的画的概念放在一起,有要将把讲述的事情交给感觉。”彭薇说道,正如本雅明在中篇小说集《讲故事的人》里写的那样,“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亲身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他又使之成为听他的故事的人的经验。”

14彭薇个展“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的观点也是彭薇从今年春季北京南池子美术馆“有故事的房间”延续至此次“房间&故事”展览的策展概念。不同于“有故事的房间”以三部分展开、大体量展示作品的呈现方式,“房间&故事”只选取每个系列中重要的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互相呼应,房间与房间之间互相贯通,更像彭薇在展览前言中所提到的苏慧以回文诗《璇玑图》织就的锦缎,“生活的细缕”揉系期间,结构精巧却意味深远。

15彭薇,《有故事的房间38》,2022年;“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位于二层楼梯旁的《有故事的房间38》是本次故事的开始。画面中有一女子骑在老虎背上吹奏长笛,似要从寺院中奔跃而出,女子的形象如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手执乐器、衣袂飘飘的飞天,寺院建筑结构则来自第61窟的佛教史迹画《五台山图》,笛子的意象则来自彭薇所喜爱的莫扎特歌剧《魔笛》,彭薇说到,那吹奏笛子的人就像是她自己,“从吹笛这张画开始,我要开始讲故事了。”

16彭薇,《塔4》, 2021年

“故事系列”作品由此徐徐展开。“塔”系列作品是该系列最早的作品,在层层递进的“塔”空间中讲述生育、死亡、爱恨等故事。誌屋二层空间中的两个小房间,正好能够放置两件从“塔”系列延伸而来的动画作品,与悬挂在房间入口处的原作互相照应。《塔的晨昏》展现了塔被搭建的过程,如同人间一日,循环往复,“如同人间故事的概述”。“故事系列”创作于疫情期间,彭薇在这个系列中花了许多杂乱无绪、无法道明的故事,所有的话题归结为一个核心:“我们如何与悲伤相处,如何度过漫长的困境。”在她看来,特殊的经历放到大历史中看,便是生老病死的过程。而“回廊”系列则画于疫情最后的那一年,回廊所构成的封闭空间正指向当时人们所经历的焦灼状态,是一个“心理空间的故事”, “当你被一个想法困住的时候,就像游走在一个回廊空间,这个心理空间有点像监狱空间,”彭薇说道,“你能看到一些具有暗示性的画面,勾起你的感受,你的回忆,我想把讲故事的权利交给观众。”

17彭薇,《回廊6》, 2022年

穿越“回廊”系列,再走过一段横廊,再进入另一个房间之前,嵌在一扇内开的窗户之上的八面屏幕播放着从“塔”系列延伸而来的碎片化影像。“这些小影像集合了好几张《塔》里的元素。我本来想做成长片,从塔的一层,到塔的顶层,把其中发生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后来做着做着,发现它们非常像是碎片化的感受,我干脆做成了碎片化的影像。”这扇窗户就像是连接了两个空间的过渡画面,透过窗户向内看,能够望见放置于桌面与悬挂于墙壁之上的“这就是她”系列作品。

18彭薇个展“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这就是她”系列作品的镜框尺寸、形状、材质各异,都是彭薇从欧洲收集而来的古董镜框。“这就是她”是为镜框而画的作品,老镜框是另一个人或物存在过的证明,“它们里面本来没有画,空空地挂在我的工作室里面。我想象以前这些镜框里的画面会是什么,可能是一张油画,一张肖像。我就以我的想象把它重新画了出来,它们显得与镜框不可分离。”彭薇说道。一旁的动画《六根》则是从“这就是她”系列而来,取佛教“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感知能力,代表着艺术家本人的在场,同一房间悬挂的小幅手稿则与之互相对应。创作于2021年的《Hi-Ne-Ni-有故事的房间1》也昭示着艺术家的在场。“Hi-Ne-Ni”是希伯来语中的“我就在这”,它也是一首歌曲,反复吟唱着“我就在这里”,而装置的女体形象也指向女性的身体,表面所绘的画面也与“故事系列”中的画面相照应。

19彭薇,《Hi-Ne-Ni-有故事的房间1》,2021年;“房间&故事”展览现场,2023年

对于彭薇而言,展览是一个非逻辑的、非线性的叙事,如同本雅明试图在《拱廊街》里完成的引文写作,古今故事汇集、拼贴、重叠,从罅隙处释放出互文的力量。从一楼的《讲故事的人》所营造的同时空在场,到由魔笛的乐声引入的各个房间中塔、回廊、寺院、楼阁、窗棂、镜框所建构的空间内,观众的视线与身体也被故事所环绕与吸引,并依图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巫鸿在《彭薇的多元女性空间》里写道:“彭薇的作品隐含着多种空间,它们与观众的互动常比承载的图像更为迅速与直接。这些不同尺度和维度的系列—她的或微或巨,或平面或立体的作品—都被一条线索所贯穿:它们都以女性为起点和终点,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传达的都是艺术家与曾经存在过的女性形象的跨时代对话。”

 

采访、撰文/林佳珣、姚佳南

谁的生态学?森美术馆二十周年展的历史反思、本土叙事与未来宣言

森美术馆20周年纪念展“我们的生态学:在地球上生活”将取景框拉至大气层以外,试图以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重思生态系统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