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于2014年1月10日在香港港岛东太古坊ArtisTree举办的“构。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展览,被M+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 Nittve)称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亚洲展览的一大创举”。此次展览一方面展出于2013年6月公布的M+大楼设计方案,还将回顾国际评审团对 M+大楼设计方案的评选过程,简要介绍其他入围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将展出M+在近10个月购藏的建筑艺术品,包括建筑模型、装置、录像和其他材料等。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曾表示,M+大楼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地下连接着一条机场快线隧道,但是设计团队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本次展览就将展出位于现有机场快线隧道上方的“found space”展区,作为 M+大楼的地下展区,放置大型艺术装置展品。展览利用模型、图解、效果图和投影的方式, 呈现 M+大楼整体面貌。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介绍:“M+大楼在设计时就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分配和利用,而这些区域将作为公众的教育及活动空间,大楼的天台处以及艺术广场的地面公共入口处将设置一系列教育设施、影像藏品展示区及咖啡馆等。”
展览除了展出M+大楼最终设计方案和入围作品外,还将展出100多件M+的建筑藏品。来自亚洲各地的建筑师、事务所和艺术家共35位(家),贯穿1920年代至今的建筑作品。陈伯康表示,M+通过收藏全球著名建筑的建筑模型、图纸、建筑材料等以保存、揭示和解读20世纪和21世纪的全球建筑艺术视野。“我们不仅收藏建筑设计,还收藏建筑设计的过程。”陈伯康说。展览将展出内地建筑师马岩松、朱锫等,香港本地建筑师钟华楠、何等,国际建筑师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等人的作品。其中朱锫还捐赠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数字北京”的原始展示的建筑模型。此次展览,M+发挥视觉艺术跨界合作的特点,还将展出一些异曲同工的视觉艺术藏品,包括曹斐、“又一山人”(黄炳培)等艺术家的作品。撰文/罗翀文
构。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
展至 2 月 9 日
香港港岛东太古坊康和大厦一楼ArtisTree
▪ 阅读更多文章,请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艺术新闻iArt”移动客户端
▪ 新浪微博用户请关注“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获取更多即时讯息
▪ 每期《艺术新闻》印刷版随《周末画报》及《艺术界》共同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