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首届亚洲双年展“亚洲时间”于广州开幕,探讨“亚洲问题,全球表述”

Dec 11,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广州。12月11日,历经两年筹备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创立于2002年的广州三年展在经历了4届之后,今年举行的第五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名称:首届亚洲双年展,其主题“亚洲时间”(Asia Time)再次将“亚洲”这个词汇从地理概念切换到议题层面。“这两场展览是一体的,并没有边界,都在陈述亚洲的事务。”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副主任胡宇清接受《艺术新闻》采访中说,“亚洲不仅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也是文化上的概念。虽然亚洲文化多样,但有很多共通点,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被殖民经历。”

主办方表示,这是“中国本土面向世界,首次以‘亚洲’命名的艺术双年展”,展览作品“呈现亚洲历史、文化、贸易,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共同打造‘亚洲问题,全球表述’的展览模式。这是区别于亚洲其它国家举办的各届有关亚洲话题的双/三年展的最大不同之处。”

为了配合“全球表述”,主办方组建了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团队: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为主策展人;韩国首尔美术馆馆长金弘姬、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CCA艺术总监乌特·鲍尔以及英国考陶尔艺术学院教授莎拉·威尔逊为策展人。邀请的艺术家也不局限于亚洲,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了17个国家的47名/组艺术家参与其中”。

世界工厂(3)-装置,影像-06-'-48--2015

▲ 北斗星小组的影像装置作品《世界工厂》(2015年)影像截屏

围绕“亚洲”这一落点,艺术家们展开了各自的表述。伴随全球经济而走到世界前台的角色冲突、价值碰撞俨然是进入的切口,种族、文化、制造业、身份认同都是急待探讨的现实议题。来自北斗星小组的装置和影像作品《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典型之作,它聚焦亚洲最为世界所熟知的标签——世界工厂,将服装制造业中的标志性工具“缝纫机”搬进美术馆,把展厅变成厂房,破旧的机器上残留的世界名牌标志隐喻曾经为欧美服装订单而夜以继日的工人的疲惫,胡乱堆放的布料和半成品指向忙碌的流水线。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给中国乃至亚洲带来了经济的蓬勃,但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世界工厂”这张亚洲名片是否真的让人引以为傲?

傅文俊的摄影装置《后工业时代》同样也是对工业的思考,其呈现方式是将拍摄的厂房的平面布局贴成电路板的模样,再把这些摄影作品镶嵌在破旧的机动车轮胎上,车轮背面的LED投影展现同一亚洲时间下中国、日本、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面貌,在傅文俊看来,亚洲有其自身独特的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工业文明起点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衔接。

picxp272abn

▲ 傅文俊作品《后工业时代》

广三-乡关何处

▲ 梁美萍《乡关何处》视频截屏及展览现场

梁美萍的影像装置《乡关何处》锁定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困境,从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她从香港出发,走过北京、上海、深圳、卡拉那西、新加坡、曼谷、东京、仰光、胡志明市、首尔、马尼拉、台北等26个亚洲城市,追随流浪汉的脚步漫无目的地游荡,透过个人视角和日常街景,检视亚洲城市的全球化,“我被流浪汉带往不能预知的城市空间,它们的快速发展、有国无家、新科技面对的传统宗教信仰、游客城市和后资本物质的地方、个人的归宿感。街道浪荡的背景比照了科技和传统、民族和个人、时代速度和个人步伐等的指涉”。

而刘越的《土地公公》则把目光从城市拉回乡野,一段近12分钟的影像,以纪录片式的冷静视角记下了失地农民在土地庙里的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正统宗教的恢复,曾被铲除一空的民间信仰也开始抬头,在苏州工业园区这个政府开发的现代化住宅区,就有萨满教式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植根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土地庙里祭祀的场面和周围的都市气息形成巨大反差,荒诞不经却又真实无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展的韩国艺术家,关注点普遍集中在女性主义。姜爱兰的影像装置《请回答》以详实的资料控诉战时的慰安妇罪行;郑恩瑛也同样借助影像,利用中国湖南的“潇湘八景”这一文人山水画意象,讲述了一名朝鲜女子以死亡来证明孝心的故事。韩国策展人金弘姬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亚洲和女性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来源于其不可见性、相异性和破坏性,这也为我们分析亚洲女性的艺术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为此,她还邀请了日本的艺术家盐田千春、山城知桂子,印度尼西亚的玛拉蒂·苏里约达摩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通过表演、影像、绘画、雕塑等多种媒介来阐释女性主义。

相比亚洲艺术家的“近水楼台”和“轻车熟路”,欧美艺术家在表达“亚洲”这个主题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来自德国的娜塔莎·萨德尔用一个塑料水瓶和一只行李箱的反复碰撞发出的声音探讨日常事物对人类行为的普遍影响,来自美国的莎拉·施以大型装置作品《日历系列》叙说时间的流逝,以及它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如何被衡量。

请回答(3)-影像装置-12-’-28-”-尺寸可变-2015
▲ 《请回答》影像截屏

黄昏(8)-影像-25-’-56-”-2010-视频截图-玛拉蒂·苏里约达摩-2010

▲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玛拉蒂·苏里约达摩的影像作品《黄昏》(2010年)

日历系列1--综合媒材装置-尺寸可变-与费城织物工作室及博物馆合作-2013---2015-,-伦敦维多利亚-·-米罗画廊装置现场图-2015

▲ 美国艺术家莎拉·施的《日历系列》

有意思的是,围绕“亚洲时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策展人的理解也有偏差。总策展人罗一平认为,此届“亚双”以“亚洲时间”为主题,其目的是用亚洲视野校准世界时间,“通过展览策划呈现亚洲自身的特点,从而推动亚洲艺术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希望突破西方既有的语言定式,回归亚洲文化自身。而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认为,恰恰是西方语境的存在,将“亚洲”放置在尖锐的对比与冲突之中,才能凸显和重塑对它的理解和体验。在策展人莎拉·威尔逊眼里,“亚洲时间”这个主题隐含了空间的多样性,文化发展的不同速度,知识与技能、信仰与结构化叙述的不同传播方式等;策展人张晴表示,“亚洲时间”本身就是个悖论,没有世界时间就没有亚洲时间,但亚洲时间的主体性又建立在反世界时间、去西方时间的基础上。

近几年,“亚洲”成为一个热度升温的话题,前不久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也将阐释的主题定位在“陌生的亚洲”。一方面,表现出全球语境下亚洲艺术对自我标识和自我主张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带有一种反叛,试图从被西方支配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标准中逃离。由此也出现了微妙的矛盾点。在文化意义分享的过程中,话语的差异使得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亚洲为代表的东方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亚洲本土意识普遍缺乏,本届“亚双”展被反复提及的一点就是重塑,强调自身特性,提倡与西方相区别的自我表达,却始终无法抛开“亚洲问题,全球表述”这个模式,内容上展示的是本土议题,形式上却是西方的话语表达,使用的依然是当代艺术这一纯西方手段。在全球联动的模式下,亚洲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调节了“世界时间”,但“亚洲时间”的校准也许要通过亚洲自身的手段来完成。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亚洲时间
广东美术馆 | 12月11日-2016年4月10日
策展人:罗一平、汉克·斯拉格、张晴、孙歌、莎拉·威尔逊、乌特·梅塔·鲍尔、金弘姬

 

撰文 | Lin

本文图片由广东美术馆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政纯办”十周年,在“政先生”的流水席中重思以“集体主义”的方式做艺术

2015年12月12日,泰康空间一个名为“政纯会”的展览开幕,然而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聚会——“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聚会” ,也是政纯办小组庆祝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吃火锅、打乒乓球、唱卡拉OK、足底按摩.....政纯办小组成员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邀请到场观众和他们一起做些看似和通常的艺术不太一样的事情。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