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新文艺复兴人向达·芬奇发出的邀约: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启幕

Oct 30, 2023   TANC

“在达·芬奇的时代,美与真尚未分离,经验和实验尚未分离,感觉和原理尚未分离。绘画对达·芬奇来说不只是天才技艺的展现,更是认识自然的路径。观察与表现、探索和描绘,在他这里共同形成了一种由绘画技艺所驱动的经验科学。然而,尽管他自称‘经验的信徒’,可他同时又说:‘自然充满了绝不属于经验的无穷意义’。他的研究、众多精彩的素描都是为了探究这种超验的意义,一种启示录式的世界观。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向达·芬奇介绍当下这个世界?”

2023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揭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开幕仪式上如此介绍本次展览的动机。

640“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640-1“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主体纪念活动“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的先导与先声。“Inter-World-View(“天问:文明的互鉴”英文名)是国美的一个长期行动项目,对内联通多学科,拓展我们的艺术概念和实践场域。对外是建立新链接,建立起一个高能级的国际学术伙伴圈,让‘未来的同志’加入中国美院的共同愿景之中。”高世名表示。

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展览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借由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回望——人对世界的体认曾经整一而流动,所知与所见尚未被均质分立的学科架构破坏以至割裂,真与美尚未分道扬镳,科学与艺术本为一体——反思艺术体系深陷商业化与政治化、科学被工具化、技术走向智能化的当代,以艺术创作向达·芬奇提案,共同探讨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的人类时代命题。展览共包含五大展演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Panel 21:新六艺——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以及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反文化’?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此外,“艺能松(AI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与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将以更多元的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发送讯号,召集达·芬奇的世界观伙伴们展开对话、思辨和共建。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闵罕提出,“数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当支离的分科制教育使得‘世界观的知识’被分流至各个学科,艺术如何透过宇宙、生命、人工智能等相关议题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的潜在脉搏?生活在技术加速演化的‘人类世’,新的技术人性要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如何回应过去?如何理解现在这个时刻?又将如何构造出下一个可能世界?这便是此次跨媒体艺术节希望借由‘向达·芬奇提案’抛出的问题。”

640-2“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展览意图超越“致敬”范畴,以期与达·芬奇一道作为“同时代的人”,直面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启发与双重挑战。“向达·芬奇提案”主展览由问入境,在入口处借由多对“本源问题”向世界、向宇宙发问,带领观众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前往感受力、好奇心与创生力的发端。展览空间中的话语则架构起了“从提问到提案”的思考路径,进而“透视”出各个展览单元:从达·芬奇透视法与山水的世界造化,到AIGC技术的前沿思辨与媒介实验,延伸至借达·芬奇之问探索媒介之灵魂。由二十一世纪逆流而上,本次展览试图激活达·芬奇眼中深邃充盈的世界——整全的人,直面整全的世界。

五个展演单元分别包括“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实验艺术单元、“程序员与小提琴”开放媒体单元、“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单元、“天人之境v3.0”国际艺术邀请单元以及“安吉亚里之战”绘画单元。

640-3“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实验艺术单元由孙晓宇担任策展人,以中国山水画中“三远”之世界观对应“透视”之方法论,穿过达芬奇的凝视之眼,探问造型何为、绘画何为?又以中国古老的山水文化和精神为方法,在多重媒介混合现实状况下,回应五百年来达·芬奇所构筑之世界观,激荡出新的人性、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

“程序员与小提琴”开放媒体单元由姚大钧策展,展览名称由达芬奇名字中所含字母重新排列组合而成,以极具达芬奇式的风格向他献上提案。与常见科艺融合项目中惯性采用的撞后逃逸式的艺术与科技两门学科的短暂随兴的邂逅不同,本次展览提出,程序员和小提琴家之间绝非临时合作关系;他们已内化作一人,必须是一体:coder程序员本人就是violin小提琴家。展览囊括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近40人,均为程序员与艺术家合为一体的代表,包括保罗.齐利欧(林兹电子艺术大奖金奖)、伊凡.阿博瑞(今年流明金奖)、Protoroom等。

640-4“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640-5“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单元由牟森策展,将惠特曼赞美人的肉体与灵魂的长诗《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贝多芬表现人类所有激情和感动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杰夫·兰博和维克多·霍塔呈现人类激情爆发的《人类激情圣殿》、荒诞派戏剧表现人类的“行为人并没有卷入自己行为的两难困境”场景等媒介史源流拼溶在一起,构成人类激情体验的通道。

640-6“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天人之境v3.0”国际艺术邀请单元由武子杨策展,来自全球各地的12位(组)艺术家及作品让人们从飘忽不定的生存晕眩中得享科技与人文之境——道德、伦理、反思、敬畏、躁动,渴望以及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轻或者不能承受之重,观众也将通过虚拟现实和多通道实时模拟,走进人类和机器的交叉领域,链接更广泛的沟通视角,并以此致敬“天人之境”的初始版本——达·芬奇和他的维特鲁威人、莱斯特手稿以及最后的晚餐。

640-7“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640-8“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023年

“安吉亚里之战”绘画单元从达·芬奇在艺术生命的壮年与米开朗琪罗的对垒之作《安吉里亚之战》着手,这幅作品早已消隐于历史尘封之下,只留下零星的草图和些许后人的临摹。创作团队以这些材料为出发点,并研读达·芬奇手记,将对当下技术与媒介情况的反思,以及新的焦虑与新的鼓舞注入被延长至十数米的绘画中。新的画面基于原作进行横向延伸,展现出三个主要的团块,此外还增加了纵深的远景。三个战争场景的变奏以及其间的诸多形象暗示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与思想冲突融合。这次绘画更像是一场讨论,一次研究,一系列对科技史图像的重新审视,对现今的绘画与媒体技术的重新打量。

展览“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的展出作品横跨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生态艺术、科幻艺术、影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创作类型,涵盖大型绘画、空间影像装置、跨媒介巨构、现场行为表演、游戏互动系统及实时编程电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由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古巴、德国、俄罗斯等十三国艺术家携手呈现。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重要部分、“向达·芬奇提案”是召唤达·芬奇人格复苏的时代诘问,亦是一场通向达·芬奇心灵的创作行动与“新时代文艺复兴人向达·芬奇发出的邀约”,高世名表示:“达·芬奇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向达芬奇提案,其实是在向我们自己提案。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这其实也正是艺术最根本的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伟大的通人与天才,将伴随着我们去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人,重新建立起‘21世纪的天人之境’。”
撰文/TANC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提供

“我有一个家”:一代华人旅法艺术家在巴黎移民博物馆共享的过去与未来

“我有一个家”,是离开是归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变动之中,作为艺术家的“我”始终和另一些“我”共享着一种共同的经验,这个空间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家”。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