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杰克逊·波洛克:馆藏调查,1934—1954”(Jackson Pollock: A Collection Survey,1934—1954)近日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展。本次展览以MoMA馆藏的近50件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其中不仅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波洛克——这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滴画”(Drip Paintings),还有大量其早期创作的并非完全抽象的油画,以及以往鲜为人知的素描、石版画及丝网版画作品,从多种角度全面回顾了波洛克的创作生涯。
▲ “杰克逊·波洛克:馆藏调查,1934-1954”展览现场
“滴画”之外的波洛克
– ▬ –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早期作品”(1934-1943年)、“过渡时期作品”(1943-1947年)以及“成熟时期作品”(1947-1954年)三个阶段入手,探讨了这位美国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创作流变。
在他的早期创作中,观众不难发现毕加索等立体主义风格艺术家以及波洛克的老师,美国艺术家托马斯·哈特·本顿以及其他同时代艺术家的影响。此外,他还延续了鲁本斯等欧洲画家的传统,对原始主义大胆借鉴,创造出松散而隐晦的绘画风格。由此可见,波洛克独特的绘画风格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
▲ 在波洛克创作于1936-1937年的版画《行进中的风景》中不难看到他的老师托马斯·哈特·本顿的影响
▲ 波洛克创作于1938-1941年的《圆》则受到了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的影响
除了油画外,版画也是波洛克经常使用的创作方式,几乎贯穿了波洛克的整个艺术生涯。“很少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创作版画,”MoMA素描与版画部策展人Starr Figura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波洛克的版画不如油画那么引人注目,但它们丰富了整个局面,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艺术家深思熟虑的另一面。”
▲ 波洛克创作的丝网版画《无题》(1943-1944)
▲ 波洛克创作的版画《无题(4)》(1944-1945)
无意识如何驱动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创作
– ▬ –
在进行了诸多探索后,波洛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并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奠基者之一。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言:“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是战后美国的第一次艺术运动,杰克逊·波洛克的创新精神使它有了国际影响力。”
▲ 正在创作中的杰克逊·波洛克
而促使波洛克完成这一重要创作转变的原因则与1939年他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相识有关。当时,因酗酒和抑郁症而接受心理治疗的波洛克遇见了荣格,后者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波洛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波洛克开始了漫长的对无意识的挖崛。当时,“纽约画派”中有不少艺术家宣称自己的作品包含“无意识”的因素,但没有人比波洛克的追求更加坚定。在其1943年的《秘密的守护者》(Guardians of the Secret)中,粗狂有力的笔法置于规整的图像结构之中,原始感的无意识在画面中互相渗透。
▲ 杰克逊·波洛克《秘密的守护者》(1943)
▲ 杰克逊·波洛克《狼与人》(The She-Wolf,1943)
厚重的颜料被交织涂洒于画布上,波洛克在其画作抽象表现风格日趋明显时建立起了强大的创作自信。1947年,他将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手持涂油注射器在周围来回走动,将颜料滴溅上去。画面在无意识的反复涂洒中形成复杂难辨、错综变幻的结构,极端宣泄带来凶猛的表现力。此后这种被称为“滴画”的画法此后被波洛克发挥到极致,而波洛克也开始逐渐迎来艺术生涯的顶峰。
▲ 杰克逊·波洛克,《整整5英㖊》(Full Fathom Five,1947)
▲ 杰克逊·波洛克,《Untitled》(1950)
1949年11月,波洛克的个展在帕森丝画廊(Betty Parsons Gallery)举行,展出了34幅“滴画”。这次展览大获成功,经《纽约时报》报道后,波洛克开始跻身国际画坛,成为美国战后绘画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因为不希望观众从画中看到任何形象的元素,波洛克放弃了对作品的命名,转而开始使用编号。
创作于1950年的《One:Number 31,1950》是本次展览的扛鼎之作。这幅作品是波洛克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波洛克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不过,从此之后,波洛克却在成名的压力下变得愈发暴躁而忧郁,1952年,他忽然抛弃了“滴画”风格,重新回归画笔创作。然而,酗酒问题和抑郁症始终困扰着波洛克。1955年,在完成《气味》(Scent)和《寻找》(Search)后,波洛克停止了创作。1956年8月,波洛克在酒驾后遇车祸身亡,结束了他骤雨般激烈而短促的生命。然而他和“抽象表现主义”这一在美国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在后世所引起回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 杰克逊·波洛克,《One:Number 31,1950》(1950)
▲ 杰克逊·波洛克,《气味(Scent)》(1955)
▲ 杰克逊·波洛克,《寻找(Search)》(1955)
深度阅读:波洛克以及“神坛之下”的纽约画派
在美国艺术史家迈克尔·莱杰耗时十年完成的著作《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中,作者以三分之二的篇幅着重讨论了波洛克的无意识创作,艺术评论家鲁明军则撰文指出,以波洛克为首的纽约画派艺术家的“主体性机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反思的契机。点击以下链接展开深度阅读:
撰文 | 梁霄
编辑 | 朱文琪
本文部分图片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