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科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宏伟而富于想象的未来图景从未如此具象地留存于人们的脑海,就连可吞噬一切的“黑洞”都成了令人熟悉的概念。但是,由相同的方程式中诞生的,广义相对论的另一概念“白洞”却显得陌生。根据对称性原理,与黑洞相反,白洞不断向外喷射物质和向外辐射,一些理论家甚至质疑时空的这对双涡旋是否可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循着艺术家杨迪的影像装置作品《愿望之力》,跟随一枚在宇宙中不断翻转、映射周遭的虚拟硬币,在798CUBE,一场名为“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后简称“白洞”)的展览,以卜镝、储云、达伦·巴德、方璐和艾瑞、关小、何意达、朱迪斯·艾伯特、李姝睿、徐秋雁、郑国谷、周思维等38位当代艺术家、音乐人的87件/组当代艺术作品,将一个美术馆化为承载时间与痕迹的“洞穴”。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现场,河南省安阳市,2023(图片由杨迪提供)
或许没有哪种语言文字如兼具形、音、义的甲骨文那般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早期人类创造的图形符号,作为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形式代码,在持续的传播活动中实现了群体成员的统一认识,时至今日,仍在留有痕迹的变体中,以其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在策展人杨紫看来殷商时期以占卜为主要功用的甲骨文,正是以沟通为目的而存在,反观当下文明发展到如此地步,“有点像巴别塔,文明、语言发展后,世界反而开始塌陷,离灵性却越来越远。”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文化到文字初创的甲骨文时期遗存,甲骨文显然有较明确所指的表意符号和象征符号,“白洞”就让甲骨文残片的复制品间杂在众多当代艺术作品中,提醒着观众固有的经验联想和思维方式,而遍布798CUBE多层展厅的当代艺术作品,则回应着原本文字图形符号的“编码”手段,更以跨越多重媒介的创作来呈现立足于当下,指向未来的“解码”结果。
“物”与图像的“解码”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高伟刚,《包子》,2011,汉白玉雕塑,9 × 9 × 6 cm * 23个。“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童义欣,《石化海:蜂鸟 II》,2021,风干粘土、环氧树脂、水彩、颜料,20 × 28 × 7.5 cm。“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熟悉又意外的体验在童义欣的《石化海:蜂鸟 II》中有着相反的逻辑,看似玉石的材质实际上为艺术家使用粘土和树脂制作。蓝绿的半透明颜色暗示着水下世界在此封存,而颜色引发的联想在刘任的“时代”系列作品中有着另一种体现,他用看上去闪耀而又名贵的金箔覆盖在不可打开的雕塑之书上,而书的内在则是叠加托裱的粗纹厕纸,制造高科技产品的公司被凝练成最简洁的符号,被艺术家绘制在封面上的破碎蛋壳中。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策展人还有意将李姝睿的《伊 第四对》、陈文骥的《什么-灰色的》、周思维的《紫水晶(买一送一)》紧密并置,乍看上去多位艺术家的平面绘画创作仿佛融为一体,但他们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考脉络。陈文骥用写实手法严谨详尽地描绘立体形态中的细节,在二维空间里创造三维的真实感,看似抽象的画面却并非来自抽象的思维。李姝睿的创作则受到隋代《大般涅槃经》中“伊字三点”的启发,从以象取义的角度,用绘画来承载艺术家的理解。
李姝睿,《伊 第四对》,2023,木板裱布上丙烯,60 × 40 cm * 2件。“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事实上,古印度铭文在东传的路径中随时间的流逝逐步被附会以象形构字,慢慢失去最初的意义,流传至今的内涵恰是在传入中国、日本后与本土文化结合后被认为扩展和丰富的。而当人们从传统书写介质转向用电脑输入字符交流的时代,也有学者试图分析计算机领域文字编码的标准下,符合Unicode字符标准的多种字体中“伊字三点”的不同呈现。周思维的绘画中,由符号引发的关于价值、消费、虚拟体验、复杂的愉悦感知和视觉美学的讨论始终贯穿其中,《紫水晶(买一送一)》指向的正是与互联网和游戏中氪金瞬息的感受有关,虚拟世界的充值表象何其炫目,背后却仍是一行行的代码。周思维则用看似边界模糊的色块堆叠来反衬内核被篡改替换后的瞬间印象。
周思维,《紫水晶 (买一送一)》,2020,布面油彩,200 × 150 cm。“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在图像与声音中见证变迁
王迈,《盖》,2006,纸本绘画:六十年代硫酸纸设计图,42 × 39 cm。“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在展览随后的“声”部分中,Jen Shyu(徐秋雁)将许多国家的音乐和舞蹈元素融入到她的表演作品和录音中,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演绎的结合也跨越着时间的维度。这位美国实验爵士乐歌手、作曲家、多乐器演奏家、舞蹈家和制片人的肖像照常与东方乐器相伴,《Li Bai》显然对应着人们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等多个诗篇的语句被徐秋雁重组,配合丰富乐器吟唱出来。李带菓的《Wo Ziji Jiu Daibuzhule》标题以拼音的方式呈现,与英文人名在展览现场形成有趣的对应,一旁李姝睿的《为菓画的琵琶1》用具象的方式给声音带来了更可沉浸的场景。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艺术家个人的迁徙常与融入新的语言生活环境相伴,在巴别塔原本的传说中,上帝本就为了阻止人类建造通天之塔而让彼此的语言不同。方璐和艾瑞则在《移动物品剧场》中记录下了一年间的历程,两人居住和旅途经过的不同地方使用过、拥有过、相遇过的各种物品在镜头前留存,不同语言对同一物品的称谓让语言符号在“声”中相汇,就如艺术家所言“让我们回到人类认知的最初始,一个无所区分的初始:无所区分物与物,人与物,生命与非生命”。关小首次使用三屏录像来创作的《认知的形状》同样有关认知,但她所关注的范围却更为广泛,从石器、现代用品、电子仪器、古遗迹到端着闪光灯的古罗马雕塑,艺术家用不带情感的语调将它们的名称念出,而后,又以石头为主体,通过假设几种观看的实践方式,引出之后的思考过程,甚至以演说的方式引导观众思考语言缺失的情况下,以直观认识事物的情况是什么?
关小,《认知的形状》,2013,三频高清数码录像,彩色、有声,8分12秒。“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义”的仪式现场
若随着台阶而上,走入“义”的章节,多件大体量而又颇具纪念碑感的装置让观众仿佛走入一场仪式,就如曾经殷人龟卜,需要经过锯、挖、刮、打磨、钻、凿、烤等繁琐步骤,在杨紫看来,“当下与未来在循环往复的时间结构中形成预知和回望。”而艺术家们“借用前沿的AI技术、纤维材料和影像拍摄媒介,他们的创作寻求本质化理念之外的活力。”
冯晨,《码》,2023,碳纤维绘画,400 × 400 × 350 cm。“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冯晨用轻盈的碳纤维材料在空中悬挂出巨大的《码》,可转动的笔划让观众站立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看到不同的甲骨文字,令人想到时下普遍却又限时可见、定期变动的二维码。在繁杂的编码体系下,“义”也随时发生着变化。陆平原的“显灵”系列作品则沿用了“提问”的线索,结合一场殷墟之旅,他在想象中总结了一些关键词,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软件的算力下,巨大的而又带有古老和科幻特质的面具,符合人们曾经普遍的视觉经验,但又具有强烈的陌生感,与chatgpt共同创作的故事在此出现,创造、想象与偶然在新工具和艺术家的手中发展出新的深意。
卜镝,《白色青铜》,2022,布面、丙烯、铅笔,180 × 110 cm * 3张。“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回溯源头,对殷商时代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想象催生了多位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卜镝的《白色青铜》关注于商人对白色的推崇,并参考古代形制和现代器物的图式,将雕塑浓缩于平面。郑国谷则着重于当代的手法诠释殷商时期的面具、人像器物,创作出以生物和能量传输为主题的装置作品《以肽体的空间传输》,而在杨迪《愿力传输》的结尾,始终以往自己处在原始洞窟中的观众方才被揭晓答案,原来是置身于漂浮在宇宙中的龟壳飞船中,在“一个承载了时间痕迹的洞穴,又是一个精神空间”中。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现场,798CUBE,2023
“虽然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总让我们想到时间和演化,但这场展览策划的关键在于空间。”杨紫说道,“我们从殷墟陵墓的考察,获取了这样的感受:临近幽深、沉默的空间,感到惊愕和危险,同时又忍不住瞪大眼睛继续往下探望。这感觉与我们观看甲骨文时的感受如此相似,以至于这种空间感成为了展览的主线:U型、洞穴、容器的形状反复出现,空间成为了文字外延的表达。”这场展览生发于早期的文字,其造型早已构成了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而当代艺术所呈现的恰是基于某种性质的共同性——由符号显示的关于图像、声音、意义的再一次汇聚。
撰文/孟宪晖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及视频由798CUBE提供
正在展出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创意广场798CUBE
展至202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