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世代之歌”展览现场
上海。12月6日,“Y世代之歌”在OCAT上海馆开幕,作为O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本次展览由国际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划,展示了10位中国新生代媒体艺术家的8组作品。张尕介绍,“Y世代”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说法,指的是继X世代(婴儿潮世代)之后,以80年代以来为代表的一代,具有不可定义性、喜欢自我思考、充满各自见解等特点。尽管策展人张尕说Y世代之歌是在警报的喧嚣中找到摇篮曲的旋律,但整个展览还是节奏轻松,视觉炫目。在科技含量高的同时,也不乏探讨严肃的学术话题之作。参展艺术家大多具有留学背景,除了国内艺术界比较熟悉的作品,如林科的“电脑屏幕”系列、 叶甫纳的“指甲”系列、郭熙与张健伶的“大航海”、苗颖的“网络用语和GIF表情”等之外,也有如刘昕、沈莘、刘佳玉、郭城&陈逸云等相对陌生的新晋年轻艺术家作品。
▲ 展览中不断吐出肥皂泡的机器人《长臂 II》,郭城,陈逸云,互动装置,2015
展览中颇为引入注目的是一个活动着的机器人,TA有三腿六臂,手臂末端是六张不定时开合的嘴,里面会吐出一串串肥皂泡。但是假如你靠TA太近,或者有太多人围观,TA会因为紧张而停止吐泡泡。这是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郭城和陈逸云设计创作的一个名叫“Gibbon/长臂”的机器人。TA像人一样敏感、情绪化、会害羞紧张,甚至渴望孤独,有“脾气”和“原则”,甚至会罢工。郭城告诉《艺术新闻》:“Gibbon工作两分钟需要休息八分钟,互动的人太多就会罢工。”现场还有位观众在“Gibbon”边上滑倒了,据说是由于泡泡机器人的反攻。作品试图通过一种脆弱且无法预测的互动关系,来提出假如人制造出来的用以服务自身的机器人出现了自我意识与情感会怎么样。
▲ “泪”系列:《泪装置》《可以为我“落泪”吗?》,刘昕,物件装置:人造眼泪,枫木结构,玻璃,水泵,电子器件,数字相片:30套数字相片,绘图纸,2015
同样富于互动性的作品是艺术家刘昕的“泪”系列。出生于1990年的刘昕,有着从理工科到艺术的跨学科及海外留学背景。这次她带来的作品由“自己的眼泪”和“他人的眼泪”组成。艺术家先用一个月时间收集了自己的眼泪,在实验室分析出眼泪的成分:蛋白质、盐、糖,她购买相同百分比的这些物质,用蒸馏水人工合成她的眼泪,并邀请观众触摸。用在展示装置中,通过水泵抽取到一个半球形透明开口器皿中,摆在观众面前。眼泪装置周围是30张刘昕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交易平台“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向全世界收集的流泪照片。
除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以外,林科标志性的记录他本人与电脑程序互动的录像作品也在展览中出现。展览深处一个独立的展厅中,一个屏幕上:随手画出的以虚线构成的不明图形飞行物在月光海滩的图像中缓慢飘过;另一个屏幕:科学家在谈土星是否适合居住;还有另一个屏幕:随意输入一些关键词在虾米音乐搜索——林科用苹果一体机、电视液晶屏、笔记本显示屏等不同介质和大小的十几块屏幕为观众营造了一个黑暗而梦幻的太空世界,并虚拟了各种飞行。在语言上林科依然使用他为人熟知的电脑屏幕及文件夹的拖移、缩放,用PS进行图形处理、叠加,电脑定时自拍等进行实时录像的方式。大多数操作的过程记录中,都保留了林科的咳嗽、椅脚挪动等声音,艺术家刻意以此提醒观众程序操控者的在场。这些细节让这组看似技术性很强的作品,被赋予了一些温暖而幽默的人情味。
▲ 《大航海:包裹#307,#309》,郭熙,张健伶,影像装置,2015
郭熙与张健伶的系列作品 “大航海”则向观众分享了他们的86天的“大航海”历程。而这段妙趣横生的历程是以寓言写作而后印证的方式完成的,在真实的航海旅行中,他们在沿途以包裹形式寄回种种旅行的证物。每次展览他们通过打开的包裹展开一些叙事。本次展览中,被打开的是307号和309号包裹,它们以两个水手人物角色和水妖的物件、影像和旁白组成,投影在两块一卧一立的棚屋瓦楞板上,形成曲折、波动的影像,其中也藏有大量诸如眼镜、衣服等私人物件。命运感,巧遇的事件,现实和虚构的关系,无尽的叙事都暗含在“大航海”之中。艺术家邀请观众,像侦探一样在这些庞杂物件与琐碎叙事中寻找蛛丝马迹。
除此之外,展览还有以媒体艺术探讨网络与传播话题的作品。苗颖的网络浏览器、GIF动画以及叶甫纳的“指甲机”,前者用简单轻巧的GIF痛戳了现实政治对于网络空间的无情扼杀,后者则将“指甲机”转化成为美学、集体、网络、现实之间的集结点,现场艺术家也为观众准备了蜡笔、签字笔、iPad等工具,邀请大家将自己版本的指甲画到展墙上,并且上传到网络中。
整个展览因为参与艺术家的海外留学以及跨学科的背景,呈现出国际化而多元的视觉效果,思考的问题也都没有局限在某一地域。也许这个展览的观众很容易被作品声光电的魔力吸引,然而如张尕所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艺术的共通点更多是感染、链接而非情感,飞速发展的科技对艺术到底是哺育还是吞噬,目前还未可知。希望未来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狂欢。
▲ 《手拿菜刀砍网线》,苗颖,综合媒体装置(屏风,gif动画、网络浏览器)2014,2015
▲ 《指甲计划:涂个指甲 》,叶甫纳,录像,装置,2015
策展人专访
– ▬ –
▬
张尕
▬
张尕,媒体艺术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主任
Q:“Y世代之歌”是基于您在2015年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划的线上展览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而生成的。可否谈谈线上展览与现实空间的展览策划的不同经验?
A:电子世界本身就是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共生体,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被电子世界所包围的物理空间内,所以电子经验在物理空间内似乎更具有当下的切身的感受。
Q:一直以来您专注于新媒体艺术的策展和研究,可否谈谈近几年国际新媒体艺术的变化及趋势?
A:我觉得媒体艺术的趋向越来越关注于生态危机所触发的对于后人本主义(post-human)的思考,与对于物及非人类(non-human)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而媒体艺术所具有的自我能动性恰好是最直观的介入与体验这种新关系的渠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都趋向于对于生态环境及新的生物形态的介入以及主客体之间的重新定位,而这一切也引发了主流艺术对此问题的反省。2016年首刊的October Journal (当代艺术重要的理论刊物)就针对后人本以及多种物的理论的现状展开了对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艺术理论基础的质疑。
Q: 您所说“欢迎进入营造炫晕、真实不羁的Y世代”中Y世代指什么?可否谈一下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特点。
A:Y世代是继X世代(婴儿潮世代)之后,以80年代以来为代表的一代。生为互联网一代的新生代艺术家们正游走于相悖的范畴与观念之中,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而言,可以是哺育,也可以是一种吞噬。面临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在这种选择中迷失。
Q:展览中的艺术家有不少是有着交叉学科研究经验的。您怎么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方向?
A:这代表了媒体艺术家的总体上的组成结构,跨学科、多背景是其趋势。艺术(techne)在希腊文里本来就是技术的意思。艺术和技术的分离是现代性的产物,而这种现代性正在消失,可能今后就是艺术本义的重新回归,这也许就是未来艺术的标志。
Y世代之歌
OCAT上海馆 | 2015年12月6日-2016年2月22日
策展人:张尕
撰文 | Miss But
编辑 | 周雪松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及OCAT上海馆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