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将启,舞台上是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的右半部:以飞白法作成的蹲石压于画面中左部,石头两侧的瘦竹如书法般的穹劲。《潇湘竹石图》作于苏东坡贬谪于黄州期间,苏东坡的人生况味在开演前便已道出。7月22日至23日,编舞家与视觉艺术家沈伟的最新作品,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北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藏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2023年
以文学、舞蹈、视觉艺术……
通向千年前的东坡诗意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一幕“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2023年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三幕“夜来幽梦忽还乡”,2023年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二幕“千古风流人物”,2023年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四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023年
沈伟,《运动第8号》,2005-2006年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二幕“千古风流人物”,2023年
沈伟,《无题第8号》,2013年
与古对话,再造当代
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湘剧世家,6岁学习国画,9岁时受家庭的影响,开始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16岁时学习油画,90年代初加入广东现代舞团。1995年,获得尼克莱·路易斯奖学金后,沈伟移居美国纽约,此后长居海外。在海外的学习与生活打开了他的视野,他在视觉、舞蹈、音乐、电影等艺术维度得到滋养,逐渐在其美学语言中建立起跨越与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意识。
沈伟在其纽约工作室,摄影:Jeffrey Sturges
沈伟,《声希》,1999-2000年
沈伟,《春之祭》,2003年
沈伟,《融》,2021年
沈伟正在筹备《诗忆东坡》
2021年11月,沈伟在巴黎接到电话,受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邀请,以苏东坡为题材创作舞蹈作品。在其后的四个月中,沈伟对苏东坡的诗词及宋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正式接受委托之后,在长达20个月的创作过程中,他前后19次易稿,以调整至最精确的表达。“我把苏东坡的三千多首作品都看了,诗词、散文,包括信件。我还看了所有能找到的宋代绘画、诗词、书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宋画大系》,三十多本,我特别喜欢。我也去故宫看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沈伟在采访中说到,“越深入,越准确。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苏东坡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从中所带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去思考当时的文明与当代世界文明的关系。”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五幕“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2023年
《诗忆东坡》中有两处直接刻画了地理空间与时间演变。第二幕启前,一张地图将苏东坡一生中的为官经历囊括其中,从其故乡四川眉山起,至汴京、杭州、徐州、湖州,经“乌台诗案”后连续遭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在北归京城途中逝于常州。而第四与第五幕的衔接处,从马车、黄包车、自行车到滑板,从古代至当下的载具如走马灯般经过舞台,一位舞者在“车队”前观看,上方的舞台投影中则是自苏东坡出生之年(1037年)延伸至当下(2023年)的时间轴。
如果说苏东坡“行迹图”的呈现,是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与总结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那么载着东坡颠簸辗转的车马的千年演变,则意在建立历史与当代的关联,即使时代变化,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仍能唤起身处不同时代浪潮中的人们的共鸣。对沈伟而言,《诗忆东坡》是当代的、创新的,“它不是古董,它是活着的,其中有当代的审美价值,而这价值的来源从宋代开始,经过大约一千年,演化至现在。”沈伟说道。
《诗忆东坡》演出剧照,第四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023年
在沈伟看来,《诗忆东坡》的创作过程是一次艺术与人生的“修习”,直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诗忆东坡》的海报中,下方是绘于宋代的《赤壁图》,上方是沈伟的《无题》系列画作。《赤壁图》中,在浪中乘舟,仰观赤壁的宋人的视线与沈伟的作品相对,借此构图,沈伟与苏东坡的对话翩然浮现,也是其与古对话、再造当代的心境与意境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