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影之道”启幕,十组地方建筑在“阴影”之中显现的南方世界观

Jul 16, 2023   TANC

“(关于‘活性建筑’,)我给出的答案是来自我土生土长的区域的现象,叫:‘阴影’,它其实是媒介,来反映日常生活,以及建筑师是怎么创造阴影空间本身。”建筑师、策展人陈东华这样解释他所策划的展览“影之道”的主题。7月15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二季“活性建筑”获选展览方案“影之道”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

640“影之道”展览现场

走入展厅,南方阴影下的日常场景被引入,六个伞形构筑物错落其间,为观展观众形成庇护的阴影,南方常见的竹凳子和桌子在其下,形成人群小聚落的憩息之地。展览挑选了十个散落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项目汇集在展览现场,每个项目都以建筑模型和景观模型的方式呈现,置于策展人所绘测的首层阴影平面图之上,从而更直观地诠释阴影于每座建筑中的形态。

640-1

640-2“影之道”展览现场,策展人陈东华进行导览
此次参展的建筑项目包括:建筑师程博、李博设计的增量美术馆;建筑师朱亦民设计的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景观设计师庞伟、季晓玲设计的观湖中心公园S云廊;建筑师何健翔、蒋滢所设计的连州摄影博物馆;建筑师靳远设计的黄涌市集;建筑师吴林寿设计的父母之家;建筑师罗宇杰设计的古劳水乡木桥;建筑师朱雄毅、王照明设计的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师陆嘉鸿、薛轶文设计的瑶客共生广场;以及建筑师李晓东设计的桥上书屋。

640-3“影之道”展览现场

香奈儿文化基金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于2021年共同发起“新文化制作人”项目,自启动以来,该项目每年面向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公开征集群展方案,为他们提供展示和表达的舞台,推动开创性思维,为创意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获选者的方案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落地实现。“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聚焦手艺再兴的议题,第二季以“活性建筑”为题,在直面城市环境的复杂多变与材料科技迭代更新的同时,启发对建筑的想象和认知。

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也邀请青年导演、影像艺术家沈蕊兰与她的团队,跟随策展人陈东华,从暴热阳光下建筑所形成的阴凉之隙,深入南方活力涌动的阴影之地,拍摄了展览的同名纪录片《影之道》。香奈儿文化基金是一个全球性项目,通过与当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创全球影响力,推广香奈儿在艺术领域的独特倡议,为敢于突破的创作者提供舞台,支持创意与文化思维的创新。

阴影:

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建筑空间

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岭南地区,是我国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这里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陈东华所提出的阴影概念,便将建筑放在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语境下进行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提“南方”,以“阴影”做诠释,展览中的作品均不是巨大体量、造价昂贵的项目,更多是造价平易、亲近日常与现实况味的日常建筑。
640-4参展建筑项目首层阴影平面图
640-5观湖中心公园S 云廊建筑模型

何为阴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在半自然、半人工、半室内的集体空间状态,阴影在建筑中,通常会占据首层建筑面积的很高比例。在雨热同期的中国南方,阴影这种形态,实则也来自于中国南方人民的生活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共享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密封的物理维护和现代空调设备,往往是一种开放的、自然的、遮护的、共享的全天候集体空间,从农村生活的人们聚集于榕树下乘凉的习惯,到首层有着大量阴影空间、遮风挡雨的公共廊道的传统建筑骑楼,阴影是南方生活和社会活力之源,也塑造着南方建筑个性。

640-6增量美术馆,设计团队: 岚·建筑设计,主创建筑师:程博、李博,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郭靖

“影之道” 以阴影为媒介,探讨着建筑中的“活性”成分,以及其所延伸出关于南方的地方性的讨论,同时,也为“阴影”如何在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演变提供了线索。正如策展人陈东华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所说:“‘阴影’作为一个媒介,可以折射出其背后的产生原因、制造手段、使用方式等等。从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来说,阴影空间是日常时段的一个重要公共领域。从空间呈现来说,阴影又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场所,在室内外之间柔和过渡、变化。”

640-7

640-8“影之道” 展览现场“檐下”影像播放单元

阴影、建筑与时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并且也是不断变化的。此次策展团队也邀请吴嗣铭作为摄影师,记录了在烈日和暴雨交替的天气下,十个建筑现场所呈现的不同气质,并被置于展览中的“檐下”影像播放单元,观众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质棚子下感受南方阴影下的生活活力。在光影、雨水、声音的交织下,南方气候与阴影之间的微妙张力在檐下娓娓展开。

640-9“影之道”展览现场
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筑如何重新定义地方?在应对社会变化之时,建筑又如何为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定义更新生活方式?规模化和工业化城市建筑逐渐饱和之后,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建筑如何介入当代生活?

生活更新,建筑何为?

在谈论建筑时,除了设计的理念之外,往往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到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在更宏观的视角下,也是一个反映着本地生活和社会需求,甚至社会问题的缩影。珠三角地区多年来一直追求工业发展的高效率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以及在城市中心建造大体量的建筑体和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展览展示了坐落在南方地区“城-镇-乡”三种不同的日常环境状态下的阴影空间,我们能看到的是,南方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乃至晚年生活如何从不同的维度被容纳于阴影之中,建筑之内(外)。

640

11黄涌市集,设计团队:多重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靳远,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吴嗣铭

为居住于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日常活动场所——市集提供一个避雨的场所,建筑师靳远给出了一个关注建筑与外部关系的答案。他在广东佛山的黄涌所做的项目黄涌市集则在对内部与外部的塑造中寻求平衡,同时也将关注点放在新型的农村生活方式。黄涌村是珠三角腹地中典型的新村子,在建筑师的前期观察中,他发现目之所及多是铁皮与瓷砖,和与之相应的务实的小商贩气息。奶黄色的钢结构拱顶之下,包含着一种流动的商业,摊贩、商品和村民的日常与活力,这并不是有序且规范的,更多的是无序与混沌。“有别于古村,这种新聚落的面貌相对模糊。”靳远表示,市集的位置选址在村中心的一个三角形空地上,“这是个难得的好位置,因而我们很注意市集外部关系的塑造,期待在这块不停被村民的双脚们接触的地面,加上一个合适却又稍显意外的构筑物,能在周遭环境里慢慢长出一种属于该村的主体性,来对抗上述的模糊感。”对于外部环境的塑造,则意味着建筑需要携带着精神含义,这也是建筑师在前期对“新村子”的观察中,认为这类村子所缺失的。

640-21黄涌市集,设计团队:多重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靳远,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吴嗣铭
在靳远看来,建筑应该尽量充当公共生活的基础设施,“棚子在南方就是一种挺好的基础设施,它对其下发生的功能没有限定,只是提供物理性能,那么其下的公共生活就是有‘活性’的”。

640-10黄涌市集建筑模型

展览参展建筑项目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是由建筑师朱亦民所设计,这个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老街区的建筑位于养护院内院中间,担负一部分老人日常休息活动和接待来访的功能——只有一层的建筑有着大量的架空灰空间,即阴影之地,使建筑有一个开放的地面。朱亦民谈到,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纳为“小尺度,大动作”, 整体设计是一个简洁的钢结构的亭子,由简单的屋顶和立柱构成。开放性的空间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也适应于本地的气候和日常生活。坐落于老街区之间,这座建筑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差异,老街区的活力也延伸到阴影之中。

640-311

640-4上: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设计团队: 图岸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朱亦民,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林力;下: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纪录片《影之道》静帧,拍摄:沈蕊兰
身处城市的养老社区在城市生活中似乎更为多见,而在城镇或农村地区,退休老人的生活更多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在集体式、社区式的养老条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地区,建筑师吴林寿早自己的家乡,为父母建造了一座父母之家。建筑在遵循着传统民居的特点的同时,也将父母以及家人的生活方式容纳其中,这个项目位于粤西吴阳镇的农村,遵循着当地三间两廊传统民居的布局规则,整个建筑的内中心并不是一层的客厅,而是一个有着三层通高,具有祭祀功能的“明厅”,当地传统民居中的“明厅”是一个没有门的厅,与天井相连。其他功能性的房间便围绕着“明厅”而展开,首层的敞厅概念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岭南地区的居住空间,这个空间既有括神龛,也承载着客厅和庭院的功能。222

640-6上:父母之家,设计团队:WAU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吴林寿,项目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完成时间:2022年,摄影:吴嗣铭;下:父母之家,纪录片《影之道》静帧,拍摄:沈蕊兰
虽然业主是建筑师的父母,但实际上整座建筑也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空间,建筑师与其兄弟两个家庭的短期居住空间则以独栋小套间的形式设于二楼东西侧。所有的空间都被一个大屋顶所覆盖,建筑本身既是一个内部的家庭空间,又是一种在社会和城市发展进程中演化的新型家庭生活方式和结构的影射。在城市工作的子女与各自组建的新家庭会在节假日共同回到父母的家中一起度过短暂的时光,这座建筑的使用主体是父母,同时也融合和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640 copy父母之家建筑模型及展览现场

在非纪念碑式的文化场所

讲述人与建筑的多重故事

建筑本体的落成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体的建构完成,而建筑所在的位置、地区、社区,其周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会在赋予建筑时间性的同时,也不断地重新赋予建筑本体及其所辐射的空间更多维度的含义。因此,在讨论建筑时,将地方性纳入考量之中似乎也是合理且有必要的,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以及与空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性的具象化展现。

640-11“影之道”展览现场
在此次参展的建筑项目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当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的多样化社会活动时,建筑也扮演着一个新兴社会活动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桥梁角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在建筑这个媒介中接触更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时也利用建筑塑造着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在地性的文化活动,甚至在更大的层面上,重新定义着一个地方。就如此次参展建筑师朱亦民所说:“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师更像是助产士。他或她塑造一个建筑,之后很多故事发生在这个建筑中。”而在非纪念碑式的乡村文化艺术场所中,建筑师和使用者们也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

640-7111

640-12连州摄影博物馆,设计团队: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何健翔、蒋滢,项目地点:广东省连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张超
建筑师何健翔和蒋滢受邀改造连州摄影博物馆,并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在一栋旧楼的基础上与一栋新楼合并,建造一座地处于连州老城的美术馆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连州是一个粤北地区群山环绕的小城,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而为人熟知,连州摄影博物馆则坐落于连州旧城中山南路,是老城区的地带,这里也是一片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博物馆毗邻的,有年久失修的斑驳老屋,也有着家庭式的小商店和来自各个年代和风格的民居建筑。
640-811连州摄影博物馆,设计团队: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何健翔、蒋滢,项目地点:广东省连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张超
两位建筑师充分尊重连州老城的城市肌理,以“连州大屋”的理念作为设计的核心,在一系列对复合空间的排布中,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场地,也邀请老城的生活气息,周围的居民将博物馆的空间变成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建筑的首层空间是一个架空结构组成的大片阴影,也对外部开放,因此这里的功能像是一个社区客厅,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转化成城市的外部空间。建筑空间在这里,也变成承载着社区文化和生活热情的中心点,它既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也是文化生活的供给者,同时更是一个与当地有着强联结的文化生成构建者。
640-13连州摄影博物馆建筑模型
从连州往东南方向,会来到福建,闽南小村落下石村,是建筑师李晓东建造桥上书屋的地方,传说下石村早年由两个圆形土楼组成,中间横跨一条溪水,而由于旧时两个土楼家族势力纷争,因此划清界限不相往来。桥上书屋的出现,将两座土楼连接了起来,解决了交通问题,并且为村内的孩子提供学习场所。桥上书屋设有两个班,功能虽简单但丰富,包含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两个舞台和一个商店,这些功能区块全部被安置在桥上。这些空间在为孩子提供了教室的同时,也为他们的课外活动提供场所,放学期间村里会在这里举办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并且到了傍晚和夜晚,村民们也会自发聚集于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建筑的内部提供了学习和文化活动的场所,而建筑本身及其所辐射的周边区域和外部空间,也促使着它成为村内生活和交流的中心。640-14

640-15桥上书屋及其建筑模型,设计团队: 李晓东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李晓东,项目地点:福建省平和县,完成时间:2009,图片由李晓东工作室提供

从地方到全球

建筑展开的南方世界观

历史学家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理论,提出建筑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特点以及重要性,特别强调对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如气候、光线等的全面考量。南方地区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在此所建立的是什么?

640-16观湖中心公园S 云廊,设计团队:广州土人景观,主创建筑师:庞伟、季晓玲,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完成时间:2022,摄影:黄志坚
“南方”可能是一种地域上的分隔方式,在建筑中,如何理解“南方”?对此,陈东华的回应是:“‘南方’的涵义本是模糊和多义的,它是一个复数,而不是单数。它既有特指的地域性,也有共通的全球性。在中国,‘南方’也有秦淮以南、江南、闽南、岭南、海南等不同纬度之分。再进一步拓展,南美洲、南欧、南亚、南洋、南中国等地区,同样享有着‘南方’的阳光与温度,涌现了大量具有生命力的‘阴影’ 场所与建筑。这些地区的‘阴影’形成一种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拓展比较,这也将成为本次策展研究的一部分。”“南方”及其“阴影”,谈的同一特征,实质是由各个地区的差异性来能呈现和定义。在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最佳国家参与金狮奖的得主巴西馆,便强调在巴西历史土著和逃亡历史的传统下,探索生产相关的实践、技术和习俗,以及其他建造和理解建筑的方式。640-17“影之道” 展览现场“檐下”影像播放单元

无论是在南美、南欧、南亚还是南中国,现代主义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介入,都反映着阴影在“南方”世界的联系,同时也透露着多样性。如果用参展建筑师庞伟的话来说:“南方有着自己的阳光、水、土地、植物植被、动物,这些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方世界,而关于南方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方位,它是一种世界观。”

编辑/叶滢

撰文/林佳珣

*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香奈儿文化基金提供

 

正在展出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二季“活性建筑”

影之道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3年7月15日至10月8日


 

高山、仪式和遗迹的回旋舞,与《海笼》的神话:陈天灼的“山水”剧场

他的“山水”剧场绝非一个剥除了人类或意在剥除人类的山水风景,而是因人而起,与人的存在紧紧缠绕,却又不可能被钳制的幽灵风景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