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性建筑’,)我给出的答案是来自我土生土长的区域的现象,叫:‘阴影’,它其实是媒介,来反映日常生活,以及建筑师是怎么创造阴影空间本身。”建筑师、策展人陈东华这样解释他所策划的展览“影之道”的主题。7月15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二季“活性建筑”获选展览方案“影之道”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
“影之道”展览现场
走入展厅,南方阴影下的日常场景被引入,六个伞形构筑物错落其间,为观展观众形成庇护的阴影,南方常见的竹凳子和桌子在其下,形成人群小聚落的憩息之地。展览挑选了十个散落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项目汇集在展览现场,每个项目都以建筑模型和景观模型的方式呈现,置于策展人所绘测的首层阴影平面图之上,从而更直观地诠释阴影于每座建筑中的形态。
“影之道”展览现场,策展人陈东华进行导览
“影之道”展览现场
香奈儿文化基金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于2021年共同发起“新文化制作人”项目,自启动以来,该项目每年面向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公开征集群展方案,为他们提供展示和表达的舞台,推动开创性思维,为创意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获选者的方案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落地实现。“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聚焦手艺再兴的议题,第二季以“活性建筑”为题,在直面城市环境的复杂多变与材料科技迭代更新的同时,启发对建筑的想象和认知。
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也邀请青年导演、影像艺术家沈蕊兰与她的团队,跟随策展人陈东华,从暴热阳光下建筑所形成的阴凉之隙,深入南方活力涌动的阴影之地,拍摄了展览的同名纪录片《影之道》。香奈儿文化基金是一个全球性项目,通过与当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创全球影响力,推广香奈儿在艺术领域的独特倡议,为敢于突破的创作者提供舞台,支持创意与文化思维的创新。
阴影:
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建筑空间
参展建筑项目首层阴影平面图
观湖中心公园S 云廊建筑模型
何为阴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在半自然、半人工、半室内的集体空间状态,阴影在建筑中,通常会占据首层建筑面积的很高比例。在雨热同期的中国南方,阴影这种形态,实则也来自于中国南方人民的生活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共享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密封的物理维护和现代空调设备,往往是一种开放的、自然的、遮护的、共享的全天候集体空间,从农村生活的人们聚集于榕树下乘凉的习惯,到首层有着大量阴影空间、遮风挡雨的公共廊道的传统建筑骑楼,阴影是南方生活和社会活力之源,也塑造着南方建筑个性。
增量美术馆,设计团队: 岚·建筑设计,主创建筑师:程博、李博,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郭靖
“影之道” 以阴影为媒介,探讨着建筑中的“活性”成分,以及其所延伸出关于南方的地方性的讨论,同时,也为“阴影”如何在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演变提供了线索。正如策展人陈东华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所说:“‘阴影’作为一个媒介,可以折射出其背后的产生原因、制造手段、使用方式等等。从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来说,阴影空间是日常时段的一个重要公共领域。从空间呈现来说,阴影又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场所,在室内外之间柔和过渡、变化。”
“影之道” 展览现场“檐下”影像播放单元
阴影、建筑与时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并且也是不断变化的。此次策展团队也邀请吴嗣铭作为摄影师,记录了在烈日和暴雨交替的天气下,十个建筑现场所呈现的不同气质,并被置于展览中的“檐下”影像播放单元,观众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质棚子下感受南方阴影下的生活活力。在光影、雨水、声音的交织下,南方气候与阴影之间的微妙张力在檐下娓娓展开。
“影之道”展览现场
生活更新,建筑何为?
在谈论建筑时,除了设计的理念之外,往往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到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在更宏观的视角下,也是一个反映着本地生活和社会需求,甚至社会问题的缩影。珠三角地区多年来一直追求工业发展的高效率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以及在城市中心建造大体量的建筑体和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展览展示了坐落在南方地区“城-镇-乡”三种不同的日常环境状态下的阴影空间,我们能看到的是,南方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乃至晚年生活如何从不同的维度被容纳于阴影之中,建筑之内(外)。
黄涌市集,设计团队:多重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靳远,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吴嗣铭
为居住于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日常活动场所——市集提供一个避雨的场所,建筑师靳远给出了一个关注建筑与外部关系的答案。他在广东佛山的黄涌所做的项目黄涌市集则在对内部与外部的塑造中寻求平衡,同时也将关注点放在新型的农村生活方式。黄涌村是珠三角腹地中典型的新村子,在建筑师的前期观察中,他发现目之所及多是铁皮与瓷砖,和与之相应的务实的小商贩气息。奶黄色的钢结构拱顶之下,包含着一种流动的商业,摊贩、商品和村民的日常与活力,这并不是有序且规范的,更多的是无序与混沌。“有别于古村,这种新聚落的面貌相对模糊。”靳远表示,市集的位置选址在村中心的一个三角形空地上,“这是个难得的好位置,因而我们很注意市集外部关系的塑造,期待在这块不停被村民的双脚们接触的地面,加上一个合适却又稍显意外的构筑物,能在周遭环境里慢慢长出一种属于该村的主体性,来对抗上述的模糊感。”对于外部环境的塑造,则意味着建筑需要携带着精神含义,这也是建筑师在前期对“新村子”的观察中,认为这类村子所缺失的。
黄涌市集,设计团队:多重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靳远,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完成时间:2021,摄影:吴嗣铭
黄涌市集建筑模型
展览参展建筑项目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是由建筑师朱亦民所设计,这个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老街区的建筑位于养护院内院中间,担负一部分老人日常休息活动和接待来访的功能——只有一层的建筑有着大量的架空灰空间,即阴影之地,使建筑有一个开放的地面。朱亦民谈到,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纳为“小尺度,大动作”, 整体设计是一个简洁的钢结构的亭子,由简单的屋顶和立柱构成。开放性的空间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也适应于本地的气候和日常生活。坐落于老街区之间,这座建筑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差异,老街区的活力也延伸到阴影之中。
上: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设计团队: 图岸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朱亦民,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林力;下: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纪录片《影之道》静帧,拍摄:沈蕊兰
上:父母之家,设计团队:WAU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吴林寿,项目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完成时间:2022年,摄影:吴嗣铭;下:父母之家,纪录片《影之道》静帧,拍摄:沈蕊兰
父母之家建筑模型及展览现场
在非纪念碑式的文化场所
讲述人与建筑的多重故事
建筑本体的落成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体的建构完成,而建筑所在的位置、地区、社区,其周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会在赋予建筑时间性的同时,也不断地重新赋予建筑本体及其所辐射的空间更多维度的含义。因此,在讨论建筑时,将地方性纳入考量之中似乎也是合理且有必要的,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以及与空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性的具象化展现。
“影之道”展览现场
连州摄影博物馆,设计团队: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何健翔、蒋滢,项目地点:广东省连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张超
连州摄影博物馆,设计团队: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何健翔、蒋滢,项目地点:广东省连州市,完成时间:2017,摄影:张超
连州摄影博物馆建筑模型
桥上书屋及其建筑模型,设计团队: 李晓东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李晓东,项目地点:福建省平和县,完成时间:2009,图片由李晓东工作室提供
从地方到全球
建筑展开的南方世界观
历史学家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理论,提出建筑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特点以及重要性,特别强调对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如气候、光线等的全面考量。南方地区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在此所建立的是什么?
观湖中心公园S 云廊,设计团队:广州土人景观,主创建筑师:庞伟、季晓玲,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完成时间:2022,摄影:黄志坚
无论是在南美、南欧、南亚还是南中国,现代主义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介入,都反映着阴影在“南方”世界的联系,同时也透露着多样性。如果用参展建筑师庞伟的话来说:“南方有着自己的阳光、水、土地、植物植被、动物,这些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方世界,而关于南方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方位,它是一种世界观。”
编辑/叶滢
撰文/林佳珣
*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香奈儿文化基金提供
正在展出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二季“活性建筑”
影之道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3年7月15日至10月8日